孩子的期中考试终于结束。按惯例,为了放松一下,孩子们组织了好几次聚会:在朋友家、到外面快餐和自助餐店。我们做家长的就像个车夫一样,忙着送呀、接呀…也趁此机会与其他家长认识沟通一下。结果发现:对有些孩子的家长真是难以辨认。
就如一位有着中国人姓氏的孩子,送去聚会时是一位白人男性--孩子称“爸”,接时是一位亚洲人脸孔的女性--孩子叫“妈”;另一次聚会时,这位孩子又称另一位亚裔女氏为“妈”…更有一位男孩,像是印度后裔,却有着会一点客家话的马来西亚中国人父亲,一位白人母亲…放学时,因为母亲延迟下班而常常请我接的一位孩子,刚开始只知他有着一对印尼华裔父母,后来又多出一位中东人的母亲和一位白人父亲…单这四位父母来我家接孩子就够难辨认的了,常常还会来个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祖父母类的,而每次接送孩子的人会是白人、亚洲人、中东人、黑人…说话腔调也会是五花八门--带着各国口音。谁是谁的谁?真让人难以分辨!以至于我先生常常在来人接走孩子前,总习惯又叫上我帮“确认”一下,生怕有啥闪失--到时不知谁接走了孩子,我们承担不起责任。
平日里,孩子常会在某位同学家集中做课题。这次送A的父亲家,下次是A的母亲家…整个就教人“晕”!有好几次是孩子放学后直接到某同学家做课题,我接孩子时扑了空--接不到,因为记错了星期几,而每周星期几不同,某同学会在不同的“家”…
几经接触,终于了解:这,就是澳洲(西方)人最普遍的离异父母或分居配偶对孩子监护权的共(分)享,即sharing
custody
的结果。这部分由离异父母共享监护权的孩子,周一、三、五或周一至五会在母亲家,所以接送上下学和照料生活的是母亲、继父或这方相关的家人。而其它的日子则是父亲那方的家人。孩子在两“家”都有基本生活用品,但也常因频繁“搬家”而缺这少哪,如:忘了带运动服或游泳衣去上学,把作业本或文俱留在另一“家”了等。更重要的是,孩子要同时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和文化背景里,适应不同“家”的要求,与同父异母
、同母异父或无血缘的兄弟姐妹等亲人搞好关系等等。在学校通报上,也常提醒这些共享监护权的孩子们,要制定详细生活时刻表,以适应多“家”的学习及生活。还要填好相应的表格及家长签字等备案于学校。
如此这般错综复杂的事情,别说孩子们难以对付,连家长们也有点不知所措吧!这不,我至今分不清某些孩子的谁、谁、谁!有次,我与孩子探讨这种关系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利弊,孩子道:这不是他们(孩子)
的
选择!是啊,离异是父母的选择。而对这些离异父母来说,共享孩子监护权的选择,是不是没有选择的最好选择了呢?!
***相关见闻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