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的代价
(2011-06-08 13:26:46)
标签:
财经 |
本文见《财经》杂志2011年第13期 出版日期2011年06月06日
19家中国在美上市公司在最近三个月被停牌或摘牌,美国资本市场大门正在对声誉扫地的中小型中国公司关闭。这是一场针对中国公司蓄意为之的阴谋,还是相关各方利用监管真空造假的必然后果
《财经》记者 王真
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正面临一场群体性的诚信危机,多家公司涉嫌财务造假而被停牌或摘牌。但看似突然的变化,一旦追根溯源,其实并不突兀。
1996年成立的东南融通,是一家位于厦门的金融软件制造和服务公司,为银行、保险、基金、证券等金融行业以及大型企业财务公司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软件产品。该公司拥有5000名员工,实力雄厚。
2007年10月,由高盛和德意志银行担任主承销商,东南融通在纽交所上市并融资2.1亿美元。德勤的辞职信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下称美国证交委)网站上披露,信中称,德勤的审计师在审计东南融通2010财年财务报表的过程中,曾前往银行柜台确认其银行对账单,结果发现了“一些极其严重的错误”,包括:
1.公司所指的部分交易不存在;2.之前的对账单是伪造的;3.存款余额与之前的对账单、公司账目有很大差异;4.公司隐瞒了某商业银行职员所称的巨额贷款之事。当日,纽交所决定停牌东南融通。而此前,东南融通股票已遭投资者做空。
这仅是一系列变故的最新一桩。自2010年12月以来,已有八家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被摘牌。今年3月以来,24家在美上市中国公司的审计师提出辞职或曝光审计对象的财务问题,19家在美上市中国公司遭停牌或摘牌。
《财经》记者接触的业界人士分析认为,中国在美上市公司频频涉嫌财务造假,首担其责的当然是这些公司自己,但这与国内诚信缺失的大环境、与美国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曾经的追捧、与投行律所会计事务所的作为不够甚至推波助澜都有关系。
审计师没有独立性,是投资者最大的风险。但执业标准高、独立性强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国内审计市场上很容易被“劣币驱逐良币”
Malone Bailey的审计师们发现,这些中国上市公司的高层涉嫌直接参与财务造假,国内部分商业银行的个别客户经理也卷入其中。据银行业人士介绍,由于技术和监管系统的升级,国内商业银行的电子账单通常是从银行总部的IT系统内自动打出,银行的基层业务经理不可能修改系统。因此秦晓东怀疑是企业私刻了银行公章,盖在假的对账单上,再由银行业务经理交给审计师。这一发现,让秦晓东震惊不已。
他手上共有25家中国客户,其中被发现可能有“财务问题”的就有八家,他估计真实造假比例可能更高。中慧(ChinaWhys)公司总裁韩飞龙(Peter Humphrey)对此估计进行了呼应:“我认为三分之一的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都有财务造假问题。”
中国世纪龙传媒、纳伟仕智能媒体分别于3月23日、4月5日收到纽交所的摘牌通知。岳鹏成电机、中国智能照明则于5月17日分别收到纳斯达克、纽交所的摘牌通知。秦晓东的做法让包括客户在内的许多人都很不理解。“你那么较真做啥!中国大环境就是这样,连一些地方政府也帮着企业造假。”一位客户说。
不久前,秦晓东到北京参加一个同业会议,一位同行走过来说:“你怎么这么审啊?这么审,没人愿意投资中国股票了,大家都不能玩了!”此人还对一位Malone Bailey的潜在客户说:“你找他们做审计,他们一定把你们整死。”
这让秦晓东感到非常烦恼,他告诉《财经》记者:“现在中国大陆的很多企业都认为我们所太严厉,不敢找我们做审计。” 不仅如此,出于对个人安全的担心,秦晓东甚至不敢再造访某些地区。
也有人理解并支持秦晓东。上海安越咨询公司财务培训顾问王晓波曾从事企业财务工作十多年,他向《财经》记者表示,审计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独立性,审计师没有独立性,是投资者最大的风险。
资料显示,中国在美上市公司涉嫌的过度包装及财务造假,主要体现在销售额、利润等方面。比如销售额1亿美元,做成1.5亿美元,利润1000万美元,做成2000万美元。审计师如果不仔细调研并核对所有原始单据,未必能够识别其中问题,因为被审计公司普遍厂房气派,员工众多。
此外,美国事务所的合伙人一般不会中文,而很多漏洞则体现在“字里行间”。所以,“不能找从中国到美国去的人来审计,最好找纯美国人来审计,反正他们什么都看不懂”,这种观点在业内颇为流行。
《财经》记者从多处渠道了解到,因面临巨大的不确定风险,近期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事实上已关闭了中国公司通过反向收购以登陆美国资本市场的业务。据称,德勤对自己担任中国高速传媒控股有限公司(Nasdaq: CCMC,下称中国高速传媒)审计师的经历感到羞愧。在该公司被摘牌后,德勤迅速被损失惨重的投资人列入起诉名单。
5月19日,中国高速传媒接到纳斯达克的摘牌通知。
如果美国证交委调查某家中国公司,中国证监会应该予以协助。否则,欺诈的趋势继续下去,中国公司的国际形象将被毁坏。
中国在美上市公司为何接二连三地被曝财务欺诈,中国国内的解读并非一致。一种流传甚广的观点是,这是做 空者针对中国概念股的阴谋,这些做空者为赚大钱,放大甚至杜撰了中国公司的问题。
迄今中国已有四家公司被浑水指控财务造假:东方纸业(AMEX:ONP)、绿诺(Nasdaq:RINO)、中国高速传媒(Nasdaq:CCMC)、多元环球水务(NYSE:D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