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谁在说他是“龙的传人”?
金立鑫
前些日子龙的象征意义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多争议。很多网友拿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来证明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侵犯了龙,那就是侵犯了我们的民族。所以如果我批判龙的象征意义,我也就成了民族的败类,民族的叛徒。这似乎非常符合逻辑。但是,任何逻辑推理都是建立在真实的前提之下的。任何前提不真实的逻辑推理,其结论都是错误的。现在我们就来讨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这一作为前提的命题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最早提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这个命题的,不是我们的祖先,不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人物,更不是一个让中国民族众望所归的伟大思想家,而是一个台湾流行歌曲的写手:侯德建。侯德建于1978年创作了《龙的传人》这首歌。1981年由歌手李建复(据说是今日当红歌手王力宏的叔叔)在台湾演唱,1984年香港歌手张明敏在春节晚会上演唱了这首歌,从此这首歌曲开始风靡全国。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考证到任何一条比这首流行歌曲更早提出“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这一命题的记录了。本文下面的假设在以上事实基础上推出:有关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的命题,并非自古就有,而是当代流行歌曲的观点。这一观点至少被众多热爱流行歌曲的年轻一代所接受。或者反过来说更为合适,这首歌曲影响了中国的年轻一代关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的认识。
在刘邦登基之前,龙或多或少跟帝王的联系还不那么紧密,讲述卜卦的《易经》中的龙只不过是传说中的一种动物,能够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它的身躯比《庄子》中能够展翅九万里的鲲鹏小了不知多少,它的形象比百鸟之王并且有着性别公平的凤凰祥和不了多少,它被百姓喜爱的程度不见得就超越了狮子。舞狮子比舞龙更为常见,更喜人乐见。它在中国文化上的影响力,并不超越中国建筑上的狮子。龙大都出现在中国建筑的屋顶上,而狮子则除了威武雄壮地屹立于建筑之门而外,还雄踞于各种桥梁等其他建筑,也是雄雌有别。卢沟桥的石狮子堪称中国文化一绝,501尊石狮雄雌长幼各有造型,表情各异,可人之处远胜于龙。中国百姓喜欢狮子绝不亚于龙,将自己的精神更多地寄托于狮子却很容易得到文化上的实证。这种文化也传播到了韩国。我先后曾在韩国三所大学任教过,不约而同的是,这三所大学中文系的学生都保留着同样一个传统中国节目:舞狮子。每逢校庆或中文系的节日,学生们都会表演这个保留节目,而且代代相传。他们也觉得舞狮子比舞龙有趣生动的得多。狮子属于贫民,而龙属于王公贵族。把龙说成是中华民族或者中华文化的根,说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只能进一步强化皇权和帝王思想。
中国的历代帝王都自认为中华民族的代表,天下就是帝王的天下,百姓均为帝王的子民(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刘邦登基之后,历代帝王都有意识地垄断了龙的形象,帝王才是真龙天子,帝王的衣服是龙衣龙袍,帝王的床是龙床龙榻,帝王的车是龙銮龙驾龙辇,帝王的脸面是龙颜,帝王的躯体是龙体,上千的中国封建时代,除了帝王,谁敢自称为龙?龙实际上已为帝王所垄断。因此,自称“龙的传人”似乎在宣称他们是中国历代帝王的传人!多么荣耀!多么伟大!多么光彩!然而在我看来——多么无知!多么可怜!多么悲哀!——“龙子龙孙们!”——这种自我诉求恰恰是封建帝王们喜闻乐见的。或许侯德建真是哪位王公侯爷的子孙,但我不是,多数人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