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一位学生的9个问题
(2010-10-26 08:41:58)
标签:
杂谈 |
Q1:您的理论在根本上是不是否定人的感受而强调逻辑的呢?
感受和逻辑是两回事。感受的东西有时候经受不住逻辑的检验。例如我举过的例子,人们感受先是鸡叫然后太阳出来,于是得出结论:因为鸡叫所以太阳出来。其实二者间没有逻辑关系。虽然人有很多感受是正确的。但感受不讲逻辑是致命的。中国人太讲感受,少讲逻辑导致了中国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人治强于法治的现象。
Q2:您如何看待科学研究中的灵感与顿悟?
科学研究中的灵感和顿悟是非常重要的。有许多发现确实是由灵感和顿悟触发的。然而最重要的是,这些灵感和顿悟都来自长时间的思考积累。这些思考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突然被一个相似的事件触发得到了答案,这种因苦苦思索而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却被一个偶然的现象所点破,让人欣喜若狂的状态,被人们看作灵感和顿悟的结果。其实不是。本质上它还是思考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只不过是通过“隐喻”关系而得到的。
Q3:您是否强调脑的作用而不强调心(或感觉)的作用?
是。如我回答你的Q1一样。脑是讲逻辑的,而心是讲感情的。我想补充说明的是,人是需要感情的。我并无任何贬低感情的意思。但科学研究是不能讲感情的,科学研究唯有逻辑。
Q4: 规则是从哪里来的呢?
规则是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加上逻辑推导)得出的。“语感”是用来判断语言样本是否合格的,规则是用来描述观察得到的结果的,逻辑是在观察样本时用到的方法。三者间的关系:面对一个语言样本,我们首先调用语感判断这个样本是否合格,通过语感的检验后,进入观察阶段,用逻辑的方法检验这个样本有哪些逻辑可能,有哪些分布可能等等,等到观察穷尽了所有现象,那么进行抽象,提出一个假设:如果A,则B。
Q5:您是不是强调语法学家的感受而忽略了普通大众对语言的本能感受?(为什么会出现同学不同意您观点的现象?)
首先,语法学家也是说这个语言的“母语者”,他的语感应该跟其他人相同。如果有不同,那么只能通过统计学上的方法来证明。
请允许语法学家们提出自己的理论假设。当然同学们也可能有自己的理论假设,同一个研究对象允许有不同的理论假设,而且在一定时间内,这些理论假设之间没有对错之分。通常情况下,表现为优劣之别。衡量理论优劣的标准有三个:一个是自洽性,一个是解释性,一个是简洁性。这些我在课上已经介绍过。语言学家的理论假设应该尽量能够解释普通大众的“本能感受”(即“语感”),如果一个语言学理论远离一般人的语感,这种理论很可能是不太可靠的。
Q6:您授课的哲学基础是什么?
我曾经研读过不少哲学书,但最后选择了不相信哲学。因为哲学常常自称是能够指导其他学科研究的学问。而我不相信任何一位专业的哲学家,他没有研究过一门具体的科学,却能够指导这门科学的研究。例如我不会相信一位专业哲学家他能指导我对一些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我曾经说过,科学家通常不会注意哲学家说了什么,而哲学家却常常在意科学家说了什么(他们就能从科学家所做的研究中偷偷拿出一些来在大众面前贩卖一番)。所以我的课没有什么哲学基础。我所有的内容都将建立在“实事求是”这四个字的基础上。
Q7:学了语言学的人看待语言时与普通大众有何区别?(多了什么?少了什么?)
如果有区别,大概是: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了。
Q1: 研究语言的这群人的大脑使用重点与学习别的学科的人有什么不同?
因为不知道你说的这个“别的学科”是哪些学科。所以这个问题无法回答。如果指的是物理学或化学,那么他们没有什么不同。但如果是文学或艺术,那么肯定不同。一个用逻辑推理,一个用联想。
Q2:您可以详细阐释一下物理和化学的研究方法是怎样的么?(我是学习文科出身,只了解文科的学习方法,理科方面的信息很欠缺)
物理学和化学的研究方法就是“实验室方法”。我会在下面的课里仔细介绍语言学中的实验室方法。
不客气,也谢谢你的问题,让我有机会将这些问题解说一遍,这些问题我想不仅是你的,也可能是很多同学的,所以我放在博客里了,希望能得到你的同意和理解。
祝你们学习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