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健康/保健 |
岳父最近通过胎甲蛋白检查(注1)和B超检查,基本可以确定患了肝癌,这无疑于晴天霹雳!下星期二再做一次CT扫描,如果没有其他部位的扩散,尽量争取手术治疗,愿上帝保佑岳父能恢复健康,与我们同在。
久病成良医,家里人病了,这两天关注的最多的就是肝癌了,下面是我整理出来的有关肝癌的资料,记在下面:
肝癌的发展可分为:
①亚临床前期,指从病变开始至作出亚临床肝癌诊断之前,患者无症状与体征,临床难以发现,平均约10个月左右。
②从亚临床肝癌诊断建立至出现症状之前为亚临床期,患者仍无症状与体征,瘤体约3-5厘米,诊断仍较困难,多属AFP普查发现,此期平均为8个月左右。
③一旦出现肝癌临床表现,已至中期,此时,病情发展很快,不久可出现黄疸、腹水、肺转移以至广泛转移及恶病质的晚期表现、中、晚期共约6个月左右。肝癌发展至晚期时,瘤体直径已达10厘米左右,难以治愈。
所谓临床期的表现为下列几种:
(一)肝区疼痛 右上腹疼痛最为常见,为本病的重要症状、疼痛为持续性或间歇性,多呈纯痛或胀痛,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加剧而难以忍受。肝区疼痛部位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病变位于肝右叶表现为右季肋区疼痛,位于肝左叶则表现为剑突下区痛。如肿瘤侵犯膈肌,疼痛可放散至右肩或右背;向右后生长的肿瘤可引起右侧腰部疼痛。疼痛原因为肿瘤生长使肝包膜绷紧所致。突然发生的剧烈腹痛和腹膜刺激征则为肝包膜下癌结节破裂出血、或向腹腔内破溃引起腹腔内出血及腹膜刺激所致。
(二)肝脏肿大 肝肿大呈进行性、质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边缘钝而整齐,触诊时常有程度不等的压痛,肝癌突出右肋弓下或剑突下时,相应部位可见局部饱满隆起,如癌肿位于肝的横膈面,则主要表现横膈局限性抬高而肝下缘可不肿大,位于肝表面接近下缘的癌结节最易触及,有时患者可自己发现而就诊。
(三)血管杂音 由于肝癌血管丰富而迂曲,动脉骤然变细或因癌块压迫肝动脉及腹主动脉,约有半数病人可以在相应部位听到吹风样血管杂音,此体征颇具诊断价值,但对早期诊断意义不大。
(四)门静脉高压征象 肝癌多伴有肝硬化,故常有门脉高压的表现,脾大尚可因门静脉或脾静脉内癌栓形成,或肝癌压迫门静脉或脾静脉引起。腹水为晚期表现,门静脉及肝静脉的癌栓可加速腹水的生长,腹水一般为漏出液,血性腹水多为癌肿向腹腔破溃所致,亦可因腹膜转移而引起。
(五)黄疸 常在晚期出现,多由于癌肿或肿大的淋巴结压迫胆管引起胆道梗阻所致。近来发现肝细胞癌可侵犯胆道而致梗阻性黄疸及胆道出血。黄疸亦可因肝细胞损害而引起
(六)恶性肿瘤的全身表现 患者常有进行性消瘦、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等。(发热相当常见、多为持续性低热、一般在37.5-38℃左右,也可呈不规则或间歇性及持续性高热。表现可似肝脓肿,但发热前不伴有寒战,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发热与肿瘤坏死物的吸收、癌肿压迫或侵犯胆管而致胆管炎,因抵抗力减低并发其它感染有关。)
(七)伴癌综合症 部分患者表现为①低血糖症。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很多,肝癌细胞能异位分泌胰岛素样物质,肿瘤贮存糖原过多、抑制胰岛素酶生成、或分泌胰岛β细胞刺激因子而使血糖降低。②红细胞增多症。其原因可能为红细胞生成刺激素增多所致,约10%患者出现此征。③高钙血症,其发生可能与肝癌组织分泌异位甲状旁腺激素有关,肝癌伴发高钙血症与肿瘤骨转移时的高血钙不同,后者伴有高血磷且临床上常有骨转移征象可助鉴别,肝癌伴发高血钙症时,可出现高血钙危象,如嗜睡、精神异常、昏迷等,常易误诊为肝性脑病或脑转移,④其它:尚可出现肝卟啉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血小板增多症;高脂血症等。
根据岳父目前的情况,估计还在亚临床阶段。亚临床肝癌及小肝癌手术后70%左右有5年存活率,所以可能的话,采取手术治疗。如果已经是中晚期,大概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是上策。我在新语丝论坛上求助网友,黑匣子网友回帖说,统计数字显示手术与不手术的生存率没区别,姑息疗法也也许是最合适的。在美国,这类病人的治疗原则就是不让病人痛苦,尤其止痛药与 精神科药物的使用程度,国内都无法比。见过挨刀后的病人去世前都特别痛苦,手术本身也是一大创伤打击。做任何医疗决定,病人与家属都需要有足够的智慧。质 询多个医师也是应该的。要谢谢黑匣子网友。德国的心下先生为我搜寻了很多资料,给我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非常感谢心下先生的热心和一片诚意。
下面是几种治疗方案:
一、手术治疗
(一)手术切除 是治疗肝癌最好的方法。小肝癌行局部或肝叶切除,可望彻底治愈。复发后亦有少数病人可再次手术切除。除手术切除外尚可用:①钕钇石榴石激光(NdYAG-Laser)切割其优点为止血性能好,可保留较多的正常肝组织,术后肝功能及炎性反应轻微,安全简便,无严重并发症;②液氮冷冻治疗,使肿瘤在超低温情况下产生凝固坏死。
(二)肝移植 已取得很大进展;
二、介入性治疗 经皮穿刺超选择性肝动脉插管造影,同时注入化学药物及明胶海绵等栓塞材料,可以达到手术结扎与插管化疗的同样效果,且可反复进行,对中晚期患者待肿瘤缩小后,可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
三、放射治疗 本病对放疗不甚敏感,且邻近器官乃受放射损害,故疗效不够满意,近年来由于定位诊断方法改进。采用60钴局部照射,对肝功能较好且能耐受4.000rad以上的剂量者,疗效显著提高,同时合并化疗及中医药治疗效果更好,仅次于手术切除,随着放射能源的更新,放疗效果将继续提高。
具体情况,要等星期二做完CT,报告出来后再做决定。
注1:甲胎蛋白检查久病成良医,家里人病了,这两天关注的最多的就是肝癌了,下面是我整理出来的有关肝癌的资料,记在下面:
肝癌的发展可分为:
①亚临床前期,指从病变开始至作出亚临床肝癌诊断之前,患者无症状与体征,临床难以发现,平均约10个月左右。
②从亚临床肝癌诊断建立至出现症状之前为亚临床期,患者仍无症状与体征,瘤体约3-5厘米,诊断仍较困难,多属AFP普查发现,此期平均为8个月左右。
③一旦出现肝癌临床表现,已至中期,此时,病情发展很快,不久可出现黄疸、腹水、肺转移以至广泛转移及恶病质的晚期表现、中、晚期共约6个月左右。肝癌发展至晚期时,瘤体直径已达10厘米左右,难以治愈。
所谓临床期的表现为下列几种:
(二)肝脏肿大 肝肿大呈进行性、质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边缘钝而整齐,触诊时常有程度不等的压痛,肝癌突出右肋弓下或剑突下时,相应部位可见局部饱满隆起,如癌肿位于肝的横膈面,则主要表现横膈局限性抬高而肝下缘可不肿大,位于肝表面接近下缘的癌结节最易触及,有时患者可自己发现而就诊。
(三)血管杂音 由于肝癌血管丰富而迂曲,动脉骤然变细或因癌块压迫肝动脉及腹主动脉,约有半数病人可以在相应部位听到吹风样血管杂音,此体征颇具诊断价值,但对早期诊断意义不大。
(四)门静脉高压征象 肝癌多伴有肝硬化,故常有门脉高压的表现,脾大尚可因门静脉或脾静脉内癌栓形成,或肝癌压迫门静脉或脾静脉引起。腹水为晚期表现,门静脉及肝静脉的癌栓可加速腹水的生长,腹水一般为漏出液,血性腹水多为癌肿向腹腔破溃所致,亦可因腹膜转移而引起。
(五)黄疸 常在晚期出现,多由于癌肿或肿大的淋巴结压迫胆管引起胆道梗阻所致。近来发现肝细胞癌可侵犯胆道而致梗阻性黄疸及胆道出血。黄疸亦可因肝细胞损害而引起
(六)恶性肿瘤的全身表现 患者常有进行性消瘦、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等。(发热相当常见、多为持续性低热、一般在37.5-38℃左右,也可呈不规则或间歇性及持续性高热。表现可似肝脓肿,但发热前不伴有寒战,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发热与肿瘤坏死物的吸收、癌肿压迫或侵犯胆管而致胆管炎,因抵抗力减低并发其它感染有关。)
(七)伴癌综合症 部分患者表现为①低血糖症。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很多,肝癌细胞能异位分泌胰岛素样物质,肿瘤贮存糖原过多、抑制胰岛素酶生成、或分泌胰岛β细胞刺激因子而使血糖降低。②红细胞增多症。其原因可能为红细胞生成刺激素增多所致,约10%患者出现此征。③高钙血症,其发生可能与肝癌组织分泌异位甲状旁腺激素有关,肝癌伴发高钙血症与肿瘤骨转移时的高血钙不同,后者伴有高血磷且临床上常有骨转移征象可助鉴别,肝癌伴发高血钙症时,可出现高血钙危象,如嗜睡、精神异常、昏迷等,常易误诊为肝性脑病或脑转移,④其它:尚可出现肝卟啉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血小板增多症;高脂血症等。
根据岳父目前的情况,估计还在亚临床阶段。亚临床肝癌及小肝癌手术后70%左右有5年存活率,所以可能的话,采取手术治疗。如果已经是中晚期,大概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是上策。我在新语丝论坛上求助网友,黑匣子网友回帖说,统计数字显示手术与不手术的生存率没区别,姑息疗法也也许是最合适的。在美国,这类病人的治疗原则就是不让病人痛苦,尤其止痛药与 精神科药物的使用程度,国内都无法比。见过挨刀后的病人去世前都特别痛苦,手术本身也是一大创伤打击。做任何医疗决定,病人与家属都需要有足够的智慧。质 询多个医师也是应该的。要谢谢黑匣子网友。德国的心下先生为我搜寻了很多资料,给我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非常感谢心下先生的热心和一片诚意。
下面是几种治疗方案:
一、手术治疗
(一)手术切除 是治疗肝癌最好的方法。小肝癌行局部或肝叶切除,可望彻底治愈。复发后亦有少数病人可再次手术切除。除手术切除外尚可用:①钕钇石榴石激光(NdYAG-Laser)切割其优点为止血性能好,可保留较多的正常肝组织,术后肝功能及炎性反应轻微,安全简便,无严重并发症;②液氮冷冻治疗,使肿瘤在超低温情况下产生凝固坏死。
(二)肝移植 已取得很大进展;
二、介入性治疗 经皮穿刺超选择性肝动脉插管造影,同时注入化学药物及明胶海绵等栓塞材料,可以达到手术结扎与插管化疗的同样效果,且可反复进行,对中晚期患者待肿瘤缩小后,可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
三、放射治疗 本病对放疗不甚敏感,且邻近器官乃受放射损害,故疗效不够满意,近年来由于定位诊断方法改进。采用60钴局部照射,对肝功能较好且能耐受4.000rad以上的剂量者,疗效显著提高,同时合并化疗及中医药治疗效果更好,仅次于手术切除,随着放射能源的更新,放疗效果将继续提高。
具体情况,要等星期二做完CT,报告出来后再做决定。
甲胎蛋白对肝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肝细胞癌患者血清甲胎蛋白增高,可在肝区疼痛、消瘦、乏力、肝大等表现前出现。肝癌普查中发现甲胎蛋白阳性的病例中,多数人无任何自觉症状。3-5个月后,上述症状和体征才陆续出现。因此,甲胎蛋白能早期发现肝癌。另外,需要说明的是 只有肝细胞癌才会产生甲胎蛋白,而转移性肝癌并不产生甲胎蛋白(转移性肝癌是其他部位的癌细胞转移到肝脏来的)。同样,有肝内小胆管上皮细胞恶变的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也不产生甲胎蛋白。B超加上观察甲胎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可以使早期肝癌的诊断率大大提高。
前一篇:日记 [2007年10月21日]
后一篇:说说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