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汉语中还是英语中,有不少词或词的组合(下面我们统统称之为“短语”)有些是一眼就能看出它的意思来的,哪怕老师从来就没有教过,哪怕辞典上还没有出现(世界上所有的辞典总是比词的出现“慢一拍”!)。比如汉语的“热线”,英语说hotline,“黑洞”,英语说black hole
,汉语说“黑心肠的”,英语说black-hearted
。英语的from
the heart当然直接对应于汉语的“发自内心”,有的词或短语可能就是从英语中翻译过来的,比如我们常说的“雄辩是银,沉默是金”就来自speech
但是,有的短语,我们可能理解起来有些困难。这些短语中的每一个词,我们都认识,根本就不是“生词”,但是,它们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我不敢说你一定知道。好像老外们学汉语,两个月以后,学会了两三百个汉语词,但是碰上简简单单的“他可了不起了”,就弄得他昏头转向,模不着东南西北了。这六个字,他个个认识,但问他什么意思?他一脸的茫然。同样,英语中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说:all thumbs
字面上的意思是“全部大拇指”翻成了汉语,恐怕也不一定能够明白是什么意思。如果你看见这样的句子:God, I’m all thumbs
today
glassy eyed——老外觉得,玻璃眼珠虽然透明,跟人眼差不多,但是一动不动,那太可怕了。一个人的眼睛怎么能老半天不动呢?那不是吓人嘛!所以老外觉得“玻璃眼”的意思就是“表情呆滞”。
rubber neck——怎么?橡皮脖子?哦,意思是“包打听”。嘿,这也是难得见到老外幽默的例子。一个人的脖子能够像橡皮一样伸出来缩进去,拉那么老长,干什么嘛!哦,原来是打听别人的私事呢!讨厌!
break the ice——打破坚冰。中国人有句话:开头万事难,谁说中国话都是形象思维?这不比英语还理性吗?如果老外从字面上不明白“了不起”,可是如果他看了这“开头万事难”,我保证,他立马点头称是。用不着用“打破坚冰”来表示迈出第一步,初次作某事。
a bolt from the blue——我有个同学告诉我,他班上的学生曾经把这个短语翻译成:晴天打雷、晴天闪电。外语学校的学生,多数外语了得,但是汉语常常不怎么的。放着现成的“晴天霹雳”干嘛不用?真的“此事古难全”?
bench warmer——这是什么意思?捂热板凳的人?谁会去作这样的傻事儿?如果我告诉你这个短语的意思是“替补队员”的话,你一定能会意吧?每当我在电视上看到足球比赛场边那一溜儿替补队员的样子,我就会想起这个英语短语,也有些幽默味儿。
apple polisher这是什么意思?从字面上看,意思是“擦苹果的人”如果看到“He is a apple polisher ”你是否会理解为“他是个擦苹果的人”?这个短语的实际含义是“马屁精”。“擦苹果的人”怎么会和“马屁精”有联系?据说,以前上课以前,总会有学生在老师的讲台上放上一只擦得很干净的苹果,意思不言自明。我在韩国大学工作的时候常常有学生在我的讲台上放一罐饮料。那感觉,好极了!回国后就没有了。如果说尊重老师的劳动也是拍马屁,我倒希望常常看见。实际上,拍马屁和尊重别人,根本不一样。但是常常有人弄不明白。那也没办法。
所有的语言中都有一些短语的意思无法从字面上获得。有很多是从历史典故中来的。好像汉语中的“叶公好龙、守株待兔、鹬蚌相争、刻舟求剑、画龙点睛、项庄舞剑”。英语中同样也有。例如:
handwriting on the wall 从字面上看,这个短语的意思是“写在墙上的字”,如果不说它的来历,你恐怕很难猜出它的实际意思。这个短语来自圣经中的一个故事。据说,有一个国王筵请宾客,席间,一只神秘的手在大厅的墙上写下了几个字,大家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当时在场的先知丹尼尔告诉国王,他面临灭顶之灾。国王不信。不久,这个国王就在一次战役中战败身亡。后来,这个handwriting on the wall 就有了“不祥之兆”的意思。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to show the white feather 从字面上来看,意思是“露出白色的羽毛”,可是实际意思呢?据说有一种鸟在争斗时,战败的一方就会把羽毛松开,露出底下的白色羽毛,以表示屈服。后来这个短语就用来表示屈服了。现在我们明白,国际战场上表示战败的一方总是用“白旗”来表示投降的意思了。这已经成了一种国际语言了。我们来看下面一个例子:to pass the buck 意思好像是:把银元递下去。为什么要把银元递下去?这个短语来之一种扑克赌博。参加赌博的人轮流发牌。这一轮发完牌的人就将一块银元放在下一轮发牌的人面前,表示发牌责任的转移。后来这个短语就用来表示“推卸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