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世纪武侠电影的坚守与变革!!!

(2012-09-30 14:28:23)
标签:

武侠片

徐克

太极

甄子丹

袁晓超

分类: 电影评论

新世纪武侠电影的坚守与变革

 


作为中国电影最重要的类型片种,武侠片在上个世纪可谓风光无限,从张石川的《火烧红莲寺》到胡鹏的《黄飞鸿系列》,从邵氏的刀光剑影的到李小龙的拳脚威猛,从张鑫炎的“少林少林”到徐克的“日出东方,唯我不败”,武侠片承载着无数的传统信仰和道德理念,成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图腾。只可惜1995-1999间的武侠电影,却经历着一种无人问津的阵痛,直到2000年华语极品大导李安《卧虎藏龙》的横空出世,武侠片之风才在新世纪得以延续。从坚守到变革,从延续到创新,从张艺谋到徐克,从甄子丹到袁晓超,新世纪的武侠电影依然很精彩!

 


一、“第五代”的武侠尝试:

 

《卧虎藏龙》是中国武侠片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尝试,因为它摒弃了武侠片中最典型的“报仇”、“夺宝”、“争霸”等元素,由武入哲,通过李慕白那一番极具哲理的话语道出武者对武学境界的追求。高潮戏的淡化也是让人无法接受的,女主角玉娇龙的亦正亦邪和“大反派”碧眼狐狸的不堪一击让原本对一场轰轰烈烈打斗的热切期待迅速落空,玉娇龙最后那优美的纵身一跃更是颠覆了传统的武侠思维。当然,这部影片在海外取得成功的最大关键在于,李安特意强化了中华武术的舞之美(执行者是八爷),从二女摆脱地心引力的城墙追逐,到李慕白玉娇龙唯美飘逸的竹林打斗,传统武侠利用“三点法”剪辑所烘托出的力度感被所轻飘飘的美感取代,却征服了西方观众那挑剔的眼睛,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武侠电影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于是,在李安神一般的召唤下,中国第五代的大导演们都做起了自己的武侠梦,张艺谋便是吃螃蟹的第一人,他先是极尽形式主义之能事,通过了罗生门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叙事模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剑的最高境界是不杀,是和平”的反武侠故事,再将两男一女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通过漫长的110分钟影像表现出来,又将皇室宫廷那外观上的“波涛汹涌”同内在里的阴暗丑恶交织融合,让我们深切体会到“皇权的威力”。就这样,即使程小东为张氏武侠片设计了无比华丽的动作场面,然而除了视觉感官上的冲击之外,我们感受不到一点“侠义”的存在。至于陈凯歌的《无极》和田壮壮的《狼灾记》,则更应该被划为东方魔幻而不是武侠范畴,一个故弄玄虚落得一地鸡毛,一个又沉闷乏味令人昏昏欲睡,远不及这些大导演在各自所擅长的艺术片领域那般得心应手,倒是何平的《天地英雄》重回西部武侠世界,虽不如《双旗镇刀客》那般惊艳,但也是热血沸腾地为正义而战,冲锋杀敌非常痛快淋漓。而如今台湾新电影运动的旗手侯孝贤则让自己筹划已久的《聂隐娘》正式开拍,不知这位以“水墨山水画”般长镜头著称的电影大师会不会将注重快感的武侠片拍成慢吞吞的文艺片!

 


二、香港导演的怀旧体验:

 

真正擅长武侠片的还是我们的香港同胞,即使世道不景气,他们还是一有机会便继续着自己的武侠体验,在片中挥发出“惩善罚恶,伸张正义”的正能量。周星驰的《功夫》便是一次对经典的致敬,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邵氏功夫片的影子,再通过更为夸张的影像语言得以包装,香港电影的票房纪录就这样诞生了。而李仁港则是香港中生代导演中最具武侠风骨的,他能让警察匪徒历史人物统统都成为武学高手,甚至能让棋局变得比擂台更有杀气,无论是现代都市枪战片《猛龙》,还是三国人物传记片《见龙卸甲》,或是历史题材大片《鸿门宴传奇》,在他的镜语体系下,都能拍出一种萧杀的武侠意境。而《锦衣卫》更是沿袭了新武侠的路数,漫天飞舞的毛发尘埃,铿锵激昂的鼓点配乐,反复使用的升格镜头,还有快速切换的电影画面,都是新武侠的标志性语言,而大漠孤烟,天上朗星,湖边粼光,儿女情长,浪漫的武侠情怀让人沉醉不已。另一部最具新武侠特质的影片当属徐老怪的《龙门飞甲》,他摒弃了《七剑》中镜头语言的写实路线和《通天帝国》那“庙堂至上”的错误理念,重新回到了自己所熟悉的那片大漠当中,将锄奸和夺宝两大武侠元素相结合,再配以3D的先进技术和眼花缭乱的动作设计,为我们讲述了更加正宗的江湖故事。而一向崇尚“屎尿屁”的王胖子,也在《财神客栈》中竭力收敛自己的恶趣味,回归新武侠重新寻找创作活力。别忘了还有曾经的文艺片大导陈可辛,新世纪无比热衷于武侠题材,先是《投名状》讲述老“刺马”故事,虽然更着重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但骨子里依然是香港电影最传统的兄弟情仇母题;接着《十月围城》弘扬主旋律,一群热血志士为了保护革命领袖而慷慨赴死,由此奉献出长达五十分钟的华丽武打场面;至于打着“微观武侠,科学武侠,医学武侠”旗号的“划时代武侠巨作”《武侠》,则在后半部分抛开前面所有的科学探讨,回归到传统的武侠框架中,最终依然是正与邪的大决战,正义战胜了邪恶,只不过借助的不是武侠,而是科学!

 


三、年轻人的求新求变:

 

刘家良的一部《醉猴》创作观念之陈旧,让人深切体会到新世纪的武侠世界还应该是年轻人的。台湾的编剧天才苏照彬在2010年推出的武侠大作《剑雨》,就给人一种后生可畏的感觉,影片消解了宏大的江湖格局,着力展现夫妻间的小打小闹和市井中的生活情趣,武打动作也追求更为新奇化和精细化的呈现,只可惜虎头蛇尾,多年来江湖的一切恩恩怨怨竟成了“一个太监为了找回尊严”而布下的局。而在《画皮2》导演乌尔善的处女作《刀见笑》中,这位广告导演出身的影坛新锐展现了他所有的才华和功力,各种各样的美学和叙事技巧都被融入其中,形形色色的视觉化人物图谱也你方唱罢我登场,看似热热闹闹,却因为过于风格化而忽视了最根本的“武侠”,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没有宏观的江湖大决斗,只有微观的江湖小故事,在最具传统潜质的那个复仇故事中,大恶人竟然是因为体重过于庞大而掉入粪池中被营救他的手下或无意或有意地戳死,前面所铺垫的所有复仇情绪全都化为乌有。至于作家徐浩峰的处女作《倭寇的踪迹》,动作设计既不见飘逸,又不见凌厉,更没有力度感,只见那些所谓的高手们打斗之前先虚张声势地比划个老半天,然后打斗的时候只剩下笨拙的走位和呆板的招式,对于那些追求视觉奇观的观众而言,这样的观影历程无异于一种折磨。而冯德伦的《太极1之从零开始》,则加入了蒸汽朋克、游戏攻略、摇滚音乐、默片影像等诸多元素,试图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官体验,然而过于花哨的镜头语言却并没有对影片本身有多大帮助,还不如像《太极张三丰》那样扎扎实实地在太极拳的内在美感上多下功夫。由此可见,年轻导演们的求新求变只能带来一时的新鲜感,要想创作出真正伟大的武侠作品还需多加沉淀!

 


四、山寨片的恶搞胡闹:

 

其实在新武侠的黄金年代,也出现过《武侠七公主》、《笑侠楚留香》、《神经刀与飞天猫》等恶搞至上的胡闹武侠片,但至少这些影片在动作和画面上依然可圈可点。可到了新世纪的头十年,随着内地山寨片的盛行,我们内地影坛也有了自己的恶搞武侠,《天下第二》、《十全九美》、《追影》、《皇家刺青》、《熊猫大侠》等投机作品无论故事情节、人物表演,还是动作设计、镜头画面上都是毫无亮点,却通过方言大杂烩、网络流行语、古人现代化、行为癫狂化等惯用伎俩,将“山寨风”越吹越猛烈的同时让武侠精神消失得无影无踪。再加上港台导演的《老鼠爱上猫》、《飞侠小白龙》、《大内密探灵灵狗》、《神经侠侣》、《大笑江湖》等不思进取的作品出现,一时间银幕上乌烟瘴气,见证了这个“全民恶搞”时代的悲哀!

 


五、武侠功夫明星的后继乏人:

 

这实际上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新世纪的华语武侠电影依然是靠那些老明星来撑场面,一直喊着要退休的成龙和李连杰依然活跃在最前线,一部《霍元甲》重新塑造武侠宗师的光辉形象,而一部《大兵小将》则颠覆了传统的英雄观。与李连杰同年的甄子丹成了这十年来最耀眼的武侠功夫明星,如果说《英雄》中的他还是众多红花中的一片绿叶,《七剑》和《江山美人》中的他依然同别人分享猪肉的话,那一部《叶问》则成了他不折不扣的独角戏,既弘扬了中华武术,又弘扬了民族精神,从此叶问便成了“宇宙丹”的代名词,他那雨点般拳头的一阵暴扁也成了他每次击倒大反派的固定方式,只是“宇宙丹”被消费多了,观众也就产生了审美疲劳,并不是你在贺岁片中随随便便晃两下就能骗得上亿票房的,大家还是期待你有更加超越自己的作品。其他像吴京、樊少皇、安志杰这些七零后,都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只是偶尔有亮点,却从未奉献出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代表作”,本有希望成为巨星的赵文卓几乎成了“票房毒药”,从《苏乞儿》到《大武当》,可谓主演一部毁一部。80后就更加衰落了,所谓的“新七小福”闹腾了一阵之后便没了消息,而网络上红火的“猫耳宝贝”蒋露霞,《战无双》惨败后如今只能在一些动作烂片中混口饭吃。倒是年仅24岁的“怪伽”袁晓超星运亨通,一出道便连续在两部《太极》中担当第一男主角,不过从他在《太极1》中的稚嫩表现来看,想从武术冠军真正过渡到武侠明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展望一下未来,从《太极2》到《血滴子》,从《一代宗师》到《聂隐娘》,不论是年轻后辈还是资深大导,不论是商业工匠还是电影大师,华语导演对武侠形式的探索和武侠梦的追求从未停息过,既然《四大名捕》可以将温瑞安先生的名著变为超级英雄片和僵尸片的混合体,那我们未来的武侠片会不会有更多拓展的可能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