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最坏的年代,也是最好的年代!!!
(2012-04-29 16:47:09)
标签:
香港电影九十年代后期票房类型杜琪峰陈果神话写实暧昧娱乐 |
分类: 电影评论 |
那是最坏的年代,也是最好的年代
在很多专家学者和影迷眼中,香港电影的衰落正是从1995年开始的,那一年虽然有成龙大哥《红番区》和《霹雳火》两大票房重磅炸弹压阵,却无法掩盖全年票房整体大滑坡的事实。接下来的数年间,香港电影的收益就这样勾勒出一条逐步下滑的曲线,也为新世纪的香港电影定下了一个基调——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可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那是最坏的年代,也是最好的年代。在那个类型电影式微,巨星远走好莱坞,票房不再是电影公司生命线的半真空状态中,电影人们开始展现出自己的追求、表达和个性,于是便有了杜琪峰的“银河映像”,陈果的“香港三部曲”,也有了吴镇宇、黄秋生、刘青云们从烂片皇向演技巨星的蜕变。即使票房不如意,却在艺术上更进了一个层次,下面便就这一时期电影的总体特征做一个大致的描绘!
一、类型的变异:
在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基本上就是武侠功夫片、黑帮警匪片和喜剧片的三分天下,而三种类型又相互杂糅、融合,一部黑帮片中有大量的拳脚动作,一部武侠片中又尽是无厘头的搞笑,而像《追男仔》、《黑豹天下》这种集武侠、枪战、喜剧、爱情等众多元素于一体的大杂烩,也是屡见不鲜,无怪乎大卫波德威尔将港片定义为八个字——“尽皆过火,尽是癫狂”。可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人们惊奇地发现,90年代初风靡一时的新武侠突然一下子就消失了,似乎只有李连杰一个人在苦苦支撑。95年的《冒险王》便带来了革新,影片在现实时空和小说时空中来回穿越,试图将现实中的爱恨情仇融入到小说中去,却因为影片的商业娱乐特质而放弃了深度挖掘,值得一提的是,作家周时杰也是李连杰第一个不会功夫的形象;而96年的《黑侠》则是将主人公打造成美国漫画英雄的模样,在黑暗的都市中行侠仗义;97年的《黄飞鸿之西域雄狮》也将地域空间搬到了美国西部,印第安人、小酒馆、边城大盗和佛山无影脚,香港功夫片就这样完成了同美国西部片的嫁接。李连杰正式赴美之后,刘伟强的《风云》和《华英雄》相继出炉,大量电脑特技制造出的动作场面虽然绚烂无比,却丧失了新武侠时期流畅的镜头语言,人物也变得更加空洞无趣。武侠片在变,喜剧片也随着周星驰风格的变化而变,那种屎尿屁式没心没肺的夸张搞笑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主人公真情实感的流露,《97家有喜事》、《九星报喜》这种叙事混乱的贺岁喜剧也越来越不受待见,99年贺岁的《喜剧之王》则像是一部小人物奋斗的正剧,尽显辛酸、无奈和感动。当然变化最大的当属黑帮警匪片,吴宇森的动态美学逐渐被杜琪峰的静态美学所取代,《枪火》中那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开枪射击的场景颠覆了所有人对香港枪战片的印象;而江湖片中单一的复仇叙事也成了《古惑仔》中多元化的帮派纷争,黑帮不再是一个老大两个老二、十个保镖五十个马仔的简单团伙,而是拥有一个话事人十二个分舵的严密社团组织。警匪片也脱离了《警察故事》般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模式,《高度戒备》中的警匪双方的对峙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看不见的心魔比看得见的犯罪行为更加可怕;别忘了还有《暗花》这朵香港电影百年来的奇葩,在此之前,东方好莱坞的银幕上从未有过一个布置如此精巧的局,让一位几乎未露面的耄耄老者成为所有人物命运的主宰!
其他像爱情片,无论是《甜蜜蜜》这样细腻感人的宏大叙事,还是《每天爱你八小时》这样幽默轻松的爱情小品,都颠覆了以往王子灰姑娘或富家女穷小子般经典的爱情童话;而恐怖片也出现了《阴阳路》系列这种名为恐怖,实则人性弱点大揭露的“醒世恒言”般作品,比以往僵尸道长捉鬼的模式化鬼片显然有了更多的内涵。总之,在这样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年代中,大家可以静下心来对电影更深层次的东西进行打磨,于是所有的传统类型都得到了革新!
二、神话的消解:
东方好莱坞本身就是一个神话,而它又是建立在一个个武侠神话、英雄神话和个人奋斗的神话基础上的,巨星们更是以他们的拳脚天分、喜剧才能和靓丽外形不断地书写着银幕神话。而从95年开始,我们才发现,所有的神话都开始被消解,子弹打不尽的小马哥被只会街头砍杀的陈浩南所取代,神机妙算的赌神高进也演变为1999年那落魄的赌侠阿King。《龙在江湖》中的韦吉祥到处被人追杀,而《江湖告急》中的任因久更是集人性的弱点于一身。除了华英雄和风云两兄弟之外,谁都不能挑战地心的引力,而特异功能也正式从赌桌上消失,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地变出4条A出来。“义(繁体)字,就是我是羔羊。而忠字,就是拿一把剑从口里插进心里!”黑帮人物的忠义神话也开始被靓坤们所解构,到了《旺角揸Fit人》中,黑社会老大叻君在前半部分虚构了自己忠肝义胆的神话,而后半部分居然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真实的他原来是一个勾引二嫂,出卖兄弟,背叛、害死老大和亲生父亲的大恶人。警察抓匪徒的神话也终止于“银河映像”的《非常突然》中,消灭了重军火悍匪团伙的英勇警员们,居然倒在了长白山那两个“射雕”猎户的土枪土炮下!
三、写实主义盛行:
既然神话被消解掉,那写实自然成了这一时期香港电影的主要风格,夸张走向内敛,冷静取代喧嚣,冷色调充斥了整个银幕画面,空气中始终弥漫着一种宿命的味道。黑帮老大不再墨镜风衣大背头,而像黎胖子穿着一双拖鞋没事还抠脚丫,戒备森严的别墅不再是他们的长居处所,他们更愿意出现在旺角街头的茶餐厅里。而警察叔叔也不再像陈家驹一样具有如此强烈的正义感,而是似烂鬼东般徇私枉法,游戏人间,直到触及道德底线的时候才予以绝地反击。黄飞鸿没有了,小马哥没有了,穿着烂衫,爆着粗口的山鸡和浩南更像是我们周围活生生的小混混;韦吉祥逃过了法律的制裁却躲不过黑帮的寻仇,而梁山伯也没能见到朱丽叶最后一面,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叙事缝合就这样演变为宿命的轮回,命运不会青睐主人公,它更像一把无情的子弹,在你自以为走向胜利彼岸之时冷不丁地将你的头颅射穿。而像陈果这样深度揭露社会问题的写实派导演也不再是另类,从《香港制造》的无情绝望到《去年烟花特别多》的黑色幽默,他不像王家卫沉迷于小资的影像中自怨自怜,而是将镜头对准了香港屋村的草根阶层,在写实的影像和强烈的戏剧冲突中为我们揭示了堕落的本源。如果说王家卫为香港电影披上了一件绚丽外衣的话,那陈果则代表了香港电影的良心!
四、实验作品兴起:
徐克开创了新武侠,可他在1995年却通过带有实验性质的作品《刀》终结了新武侠,到处都是后现代的喃喃自语和不规则的画面构图,让习惯了新武侠精致美学的你我感到不适。而杜琪峰的“银河映像”在早期也是通过几部实验作品来开宗立派的,其中《一个字头的诞生》堪称典范,该片在叙事结构上模仿了基耶特洛夫斯基的《盲打误撞》,采用了多线程叙事,将人的命运幻化为多种可能,而在影像语言上也大胆革新,大量运用广角镜头、360度旋转镜头、倒转画面和不规则构图等非常规手法,再加上各种随意又巧合的情节设置,“玩”得是不亦乐乎。除了这些大导演之外,演员们也纷纷当导演推出了自己的实验作品,只是吴镇宇在《9413》中的过于玩味让影片既丧失了剧情张力,又没有代入感,而“软硬天师”葛民辉和林海峰联合编导的先锋派作品《四面夏娃》则大玩意识流手法和间离效果,让观众在四段式的故事欣赏中始终处在一种云里雾里的状态!
五、大片的国际视野:
其实早在《龙兄虎弟》和《飞鹰计划》中,成龙大哥的动作片就已经凸显出一定的国际化趋势了,只是因为个人风格过于浓烈,才让人没有将其独立地拿来作为范本,还是归之于“成龙影片”的范畴中去。而在《红番区》、《霹雳火》、《一个好人》、《简单任务》、《我是谁》和《特务迷城》中,这种游走于世界各地,追求大场面的国际化趋势越发明显,成龙大哥也由此同其他的香港电影明星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不过在香港本土,也在几年中出现了《神偷谍影》,《B计划》、《浑身是胆》、《幻影特工》、《特警新人类》、《紫雨风暴》等一系列具有国际视野的警匪枪战大作。身手敏捷,外形酷帅的特工,高智商的对手,先进科技手段的应用,跨国犯罪集团的嚣张,以及重军火、生化武器甚至核弹头的频频露脸,都成了该类影片的共有特征。香港电影要真正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与国际进行接轨,还真的需要这样的类型探索,于是十多年后的《逆战》便成了此类大片的升级版!
六、空气中弥漫着暧昧:
“就算天空再深看不出裂痕,眉头仍聚满密云;就算一屋暗灯照不穿我身,仍可反映你心!”迷离的夜景,迷乱的情欲,三男两女的感情纠葛,关锦鹏镜下的欲望都市处处都是暗流涌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甚至每个人的性取向,都是那么的不确定。载着唐先生和阿伟的小汽车忧郁地行驶在青马大桥上,表面上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回家,实际上给人的感觉却不知驶向何方,正如他们之间那朦胧暧昧的感情一样。而与本片片名类似的《愈堕落愈英雄》中,义气和暧昧再度交织在一起,让人分辨不出哪边是友情,哪边是基情!
就这样又过了十来个年头,“香港电影”这个名词也随着香港电影人们的集体北上而逐步走入历史,其实杜琪峰、刘伟强、麦庄、尔冬升、彭浩翔、叶念琛们一直都在求新求变,可票房上的硬性指标和审查制度的严格约束,却让大多数香港电影人变得更加保守。其实就我看来,香港电影最好的年代,还是1995-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