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十大另类武侠电影!!!
(2012-03-04 16:57:59)
标签:
武侠电影另类倭寇的踪迹东邪西毒刀见笑 |
分类: 电影评论 |
我心目中的十大另类武侠电影
徐浩峰的《倭寇的踪迹》打着“武侠革命”的旗号高调杀入历来低迷的春季档,几天之后便落得个尸骨无存的下场。即使有入围威尼斯影展“地平线单元”的辉煌经历,在影评界也颇受专家学者吹捧,却无法讨得大众的欢欣,归根结底还是影片偏离了传统武侠叙事,消除了奇观式的炫目打斗,而笨拙的走位,缓慢的节奏,再加上缺乏大牌明星的演员阵容(连小牌明星都很少),徐浩峰这次剑走偏锋的尝试必然经不起市场的考验。而纵观三十年来的中国武侠电影,胆大如此甚至比这还要胆大的尝试也不是没有,下面便来盘点一下我心目中的十大另类武侠作品,看看它们是如何来挑战观众那些传统理念的!
一、《九一神雕侠侣》:
另类之处:现代都市人演绎的浪漫武侠传奇
简评:元奎、黎大炜于1991年推出的《九一神雕侠侣》是一部奇怪的电影,它借用了金庸小说中“杨过和小龙女”神仙般爱恋的外壳,为我们讲述了一个都市俊男靓女之间生离死别的浪漫爱情故事。影片没有明确的时代背景,其布景、道具都是色彩绚丽,充满了超现实主义的童话意味。影片中的人物披着现代人的外衣,说着现代人的语言,使出来的却是古代江湖中的武功;影片的造型风格如同日本漫画(刘德华在片中扮演的角色类似于“侠探寒羽良”),而“恐怖天使”、“神水宫”、“痴心情长剑”等名词又绝对属于中国武侠领域。如此多种元素的相互交汇,多种风格的相互融合,使得影片给人一种目眩神驰的感觉。而等到《九二神雕侠侣》、《东方三侠》、《现代豪侠传》这些类似风格的影片纷纷出炉之后,另类也就成了一种潮流了!
另类指数:6
二、《94独臂刀之情》:
另类之处:外观表象和内在气质的严重偏离
简评:录像厅时代,李仁港的《94独臂刀之情》一直是被我当做烂片来看待的,主要是影片在打斗中运用了太多的“高速摄影+抽格剪接”手法,使得每场打斗都过于抽象化,显然看的不是很顺畅。DVD碟机时代再看该片,那种古龙、温瑞安式萧杀的武侠意境倒是体会到了,可仍对影片的外观不是很满意,民国化的场景设置让影片太没有武侠味了,而几大高手都是黑衣正装打扮,一看就是商务人士,哪里来的江湖气啊!还有那个女匪首摩托骑士般不伦不类的后现代装束,更是让人感受到李仁港创作团队的独特口味,而正是这种独特口味,才给了一般观众以疏离感!
另类指数:6.5
三、《武侠》:
另类之处:微观武侠、科学武侠、医学武侠
简评:其实早在《倭寇的踪迹》在威尼斯面世之前两个月,陈可辛的《武侠》已经打着“微观武侠、科学武侠、医学武侠”的旗号来忽悠观众了。可以说,该片的前半部分足够另类,从一开始世外桃源般的宁静场景,到后来结合了牛顿力学、运动生理学、生命科学、伦理学和法学等一系列自然、社会科学的民国神探查案过程,都显示出同一般武侠片完全不同的运行轨迹。只可惜陈可辛在探索的道路上走得再远,最后还是要照顾观众的情绪,于是后半部分又抛开前面所有的科学探讨,回归到传统的武侠框架中来,而为了表现自己的武侠依然是科学的,所以最后利用大反派又做了一回电学实验——原来真的可以“雷”死人的!
另类指数:7
四、《白发魔女传》:
另类之处:黑暗阴郁的人性描绘
简评:当徐克忙于构建奇特视觉,袁和平纵情指挥动作交响的时候,于仁泰却让武侠片摆脱了激烈运动的惯性,情绪冷凝,色彩沉郁之后,作品深寒刺骨,充盈阴邪暴戾之气。而更难能可贵的是,该片一反传统武侠重视觉轻心理的风格,将镜头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中,无论是高高在上,一身正气的武林盟主,还是衣着光鲜,师出名门的各派弟子,或是镇守边关,一身抱负的朝廷大将,都有自己内心不为人知的阴暗面,反倒是狼女这个魔道煞星敢爱敢恨,最为真实。就这样影片颠覆着正与邪的传统理念,当狼女将“正义”的武当弟子一个个赶尽杀绝时,反倒感到一种莫名的快感,就是因为他们先前的虚伪。不过最后颠覆得还是不够彻底,魔道的姬无双依然是片中最大的反派!
另类指数:7.5
五、《刀》:
另类之处:对新武侠风格的全盘否定
简评:《刀》是徐克对自己所创立的新武侠风格的一次彻底颠覆,它里面的江湖是残酷而真实的,不再有气质儒雅,白衣似雪的大侠,也不再有策马扬鞭和侠骨柔情。画面中布满了男人赤裸的上身和浓烈的欲望,还有定安那狂暴而扭曲的复仇面孔。古典的美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具有浓烈现代感的跳跃和断裂。仇恨和杀戮在胶片的颗粒中被肆意地放大,主人公以惊人的速度挥洒着暴戾的刀法,边砍还边喊道:“快快快,再快点再快点!”只不过那些后现代的喃喃自语,还有那些不规则的画面构图到了最后都成了浮云,故事的母题还是最传统的复仇!
另类指数:7.5
六、《双旗镇刀客》:
另类之处:极为简约的打斗风格
简评:1990年何平的《双旗镇刀客》可谓武侠片领域中的一朵奇葩,该片一改当时武侠片在刀光剑影中打斗不绝的热闹风格,总共的武打场面不过寥寥的几分钟,其余的篇幅缓慢而凝重,更像是第五代导演所热衷的“黄土地”故事,而灰头土脸的人物造型也颠覆了人们心目中的江湖形象。全片都在为最后的那场看似实力悬殊的比武而积蓄力量,烘托出孩哥那无与伦比的极快刀法。而在最后的决战中,演员的走位比《倭寇的踪迹》更加笨拙,只见大反派一刀仙缓缓地径直走向一个个袭击的目标,完全没有飞天入地的奇观展示,只有静态中突然爆发的一刀致命。而同孩哥的对决更是将具体的招式统统略去,用虚化的风沙极速旋转来表现两人强大的气场,然后一个受了点伤,一个却平静地倒下死去,就这样何平在极为简约的视觉语言中实现了古龙小说所独有的意境!
另类指数:8
七、《卧虎藏龙》:
另类之处:人文气质浓郁,善恶对立模糊
简评:比起《双旗镇刀客》动作风格的简约来,李安则特意强化了动作的舞之美,从二女摆脱地心引力的城墙追逐,到李慕白玉娇龙唯美飘逸的竹林打斗,传统武侠利用“三点法”剪辑所烘托出的力度感被所轻飘飘的美感取代。而通过李慕白那一番极具哲理的语言来道出武者的境界修为,则是李安人文武侠的精髓所在。最让一般观众不能接受的还是对高潮戏的淡化,女主角玉娇龙的亦正亦邪和“大反派”碧眼狐狸的不堪一击让原本对一场轰轰烈烈打斗的期待迅速落空,玉娇龙最后美妙的纵身一跃更是颠覆了传统武侠思维,李安的这种武侠尝试在21世纪的初始显然过于超前了!
另类指数:8.5
八、《英雄》:
另类之处:罗生门式的结构,不反抗的反武侠思想
简评:02年的《英雄》掀开了内地大导演拍摄古装武侠大片的序幕,而张艺谋的这部情节极为纠结的作品却成了“有武无侠”的典型。说它有武,是因为在程小东这样武指宗师的设计下,无论是顶级打星李连杰和甄子丹,还是没多少武术功底的梁朝伟、张曼玉和章子怡,都打得非常漂亮好看,沿袭了《卧虎藏龙》所倡导的“武之美”风格。说它无侠,则因为它通过了一个罗生门式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叙事模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剑的最高境界是不杀,是和平”的反武侠故事。在张艺谋那极具形式化的电影语言中,无名就是杀不了秦王,宁愿以自己的死来换取秦国对天下的统一,看似高尚,其实很二!
另类指数:9
九、《刀见笑》:
另类之处:黑色幽默包裹下的江湖小故事
简评:在这部电影处女作中,新锐导演乌尔善展现了他所有的才华和功力,各种各样的美学和叙事技巧都被融入其中,形形色色的视觉化人物图谱也你方唱罢我登场,看似热热闹闹,却因为过于风格化而忽视了最根本的“武侠”。第一,武的场面太少,仅有的几场打斗无非是靠慢镜头来消磨时间,第二,没有侠义精神,只有黑色幽默,在最具传统潜质的那个复仇故事中,大恶人竟然是因为体重过于庞大而掉入粪池中被营救他的手下无意有意地戳死,前面所铺垫的所有复仇情绪全都化为乌有。就这样传统的文本被乌尔善肆意消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没有宏观的江湖大决斗,只有微观的江湖小故事!
另类指数:9.5
十、《东邪西毒》:
另类之处:披着武侠外衣的王家卫式闷骚
简评:金庸笔下的江湖绝顶高手,到了王家卫的镜下都变成了喜欢喃喃自语的怪客,披着古代人的外衣,却拥有现代人的复杂情感。错落的人物和故事相互交织,王墨镜又将时间的顺序打得七零八乱,通过迷离的摄影展示出一个个孤独而混乱的精神世界。可以说,《东邪西毒》是最典型的“挂羊头卖狗肉”作品,而这样的模式除了王家卫自己,再也没有谁能复制得出来!
另类指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