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港片的十大神作(2000-2009)!!!
(2010-05-02 16:39:55)
标签:
港片神作杜琪峰彭浩翔娱乐 |
分类: 电影评论 |
十年来港片的十大神作(2000-2009)
有人说,《叶问2》堪称本世纪港片的三大神作之一,但就我看来,《叶问2》依旧是遵循着港片的老套路,只是在各环节都力求完美,煽情又煽到了极致的“精致港片”而已,而这三年来金像奖最佳影片《投名状》、《叶问》和《十月围城》莫不是如此。而真正的神作则应该是走歪路子,不按照常理出牌,好比足球领域中小罗凭借神出鬼没的脚法区别于梅西、卡卡等“匠才”一样。下面便来盘点以下我心目中这十年来港片的十大神作,看看它们是如何另辟蹊径来书写属于自己的神奇的!
一、《江湖告急》(2000年):
看完了林超贤的《火龙对决》,不禁感到一种失落,因为如今的林导已经丧失了《江湖告急》中的灵气,开始生硬地对观众说教起来。而十年前的《江湖告急》则堪称港产黑帮片的三大神作之一(另两部是《亚飞与亚基》和《旺角揸fit人》),它能将对经典黑帮片的讽刺幻化于无形之中。于是,兄弟情义成了“同志”情谊,“江湖追杀令”成了“江湖奸杀令”,就连黑帮最敬奉的关二爷也都随着黄秋生的“自我身份迷失”而走下了神坛。似乎所有的黑帮元素到了影片中都被颠覆或恶搞,林超贤就在如此的轻松写意中完成了个人执导能力的一次升华!
二、《买凶拍人》(2001年):
比起《江湖告急》来,彭浩翔的处女作《买凶拍人》玩得更尽兴,杀手的血腥味完全被买凶拍人的艺术气息给消解了。而杀手也同公司文秘、保险经纪、算命先生一样,成了一种普普通通的职业。要想在杀手领域闯出一片天空来,必须得有自己的一套绝活,影片中的两大主人公葛民辉和张达明便以马田.史高西斯的手法拍摄和剪辑出一部部堪称精美艺术品的杀人影像,一跃成了杀手中的翘楚。而影片的最后一场高潮戏,显然是对《古惑仔》影片的无情解构,曾经的黑帮神话到了彭胖子手中,则无力地撒落为一地鸡血!
三、《香港有个好莱坞》(2001年):
香港有个好莱坞,那不是星光闪耀的好莱坞,而是破旧屋村对面的“好莱坞”大厦。那脑满肠肥,吨位可观的朱家三父子,因为“好莱坞”大厦中“北姑”东东的到来而迸发出体内禁锢已久的男性情欲。东东成了他们心目中的女神,每个人都在梦想着与她交配。于是从大朱荡秋千的梦幻场景,到阿强手臂被接错的荒唐情节,无处不在的黑色幽默让人惊叹。看似一个简单的北姑诈骗故事,却蕴含着复杂的政治隐喻,陈果的才华尽显无遗!
四、《大丈夫》(2003年):
又是彭浩翔,又是一部神作,那便是03年的《大丈夫》,以黑帮片的镜语体系来包装男人的偷情游戏,于是我们从曾志伟的装模作样中看到了《无间道》韩琛大哥的“训斥小弟”和“潇洒扔盒饭”,从一群人摆脱摄影记者的逃跑戏中看到了吴宇森的慢镜暴力美学,还从九哥那“牺牲小我保大家”的英雄举动中看到了香港黑帮片的所谓“义气”。在黑帮片畏手畏脚,了无新意的今天,再来看看《大丈夫》,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五、《江湖》(2004年):
黄精甫的这部作品绝对算不上完美,过于风格化的影像一看就是新手炫技之作,可杜致朗的剧本却堪称惊艳,两个时空并行交错,让人误以为是同一个晚上发生的事件。一边是翼仔和TURBO年少气盛,为了扬名立万而抽中死签,另一边则是洪仁就和左手老友重逢,却为了江湖恩怨而针锋相对。前者的故事青春激荡,后者的故事老气横秋,直到最后我们才明白,原来翼仔和TURBO就是年轻时候的洪仁就和左手,两人在狱中泯然一笑的场景最让人感到释怀!
六、《大事件》(2004年):
或许你对《大事件》这部影片的印象已经有些模糊了,但绝对不会忘记了它那个著名的长镜头。从一个匪徒走上楼去同团伙会合,到楼下街道上重案组警员的守株待兔;从匪徒同巡警的小小纠纷,到重案组故意制造纷争来引开巡警......直至最后的警匪街头火拼,《大事件》开篇处的7分钟长镜头运用了异常灵活的镜头内部场面调度,为我们记录了同一时间段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没有任何奇观式的动作展示,只有匪徒、警察两大团体的各自活动和最后的动作交汇。抛弃了强制性的画面剪接,长镜头的银幕时空看起来更自然!
七、《十分爱》(2007年):
爱情是美好的,以至于古往今来的著名爱情片都在歌颂爱情,或凄美、或浪漫、或纯真、或痴狂。可叶念琛的《十分爱》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颠覆这个传统,将爱情变成了一场尔虞我诈的成人游戏。“这个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有障眼法,看见的未必是真的,真的你未必能幸运地看见”,影片中的爱情,绝不是少男少女般纯纯的爱,而是处处存在着欺骗和误解,就连最后的结尾,都让人感到窝心。不过作为全知上帝的观众,还是要比影片中蒙在鼓里的女主人公幸运的多!
八、《神探》(2007年):
《神探》之“神”,一是在于主题,一是在于影像。每个人身上都有“鬼”,每个“鬼”代表了一种性格,杜琪峰和韦家辉就是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探讨了这个复杂的命题,将高志伟心中的七个鬼统统外化为具体的形象,再通过画面的切换将他们同高志伟本身的行为结合起来。最后的高潮戏再次体现了杜琪峰深厚的执导功力,在完整或破碎的镜子中,无论是高志伟的七只鬼,还是何家安的一只鬼,都清楚地体现出来,原先的两个世界通过镜子这个桥梁达到了和谐统一,“人”和“鬼”交织在一起,让你在眩晕的同时不得不惊叹老杜之“神”!
九、《文雀》(2008年):
比起王家卫的固步自封来,杜琪峰的锐意进取显然让他更像是香港影坛的第一电影作者。除了几部骗钱的都市喜剧外,他的每部作品都打上了深深的个人烙印,于是在08年的《文雀》中,我们看到了一种高度风格化的影像尝试,老杜真正摒弃了港片一贯而来的“话痨”传统,通篇都尝试着用影像来叙事,动作和景观成了主角,而语言则成了一种奢侈品。整部影片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很多小桥段都设计得相当精巧,最后那场斑马线上的“大决战”更是凭借“浪漫”的雨伞和慢镜头拍出了舞台剧般的非凡感觉!
十、《天水围的日与夜》(2008年):
许鞍华的洗尽铅华的零度写作,让所有期待激烈戏剧冲突(比如阿安的青春骚动,阿婆和女儿女婿的矛盾)的观众愿望都落了空,却在平静的影像中揭示了生活的本质——平平淡淡才是真。影片中,我们见不到熟悉的港片身影,却见到了最真实的香港——天水围的楼房、超市、街道、地铁和上班、买报纸、吃晚饭、剥榴莲等一系列琐碎生活,而贵姐身上所浓缩的港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则是许鞍华的表意所在。看似无形,实则有形,《天水围的日与夜》神就神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