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女萧萧》:女性悲剧的循环反复!!!
(2010-02-02 20:38:10)
标签:
谢飞女性悲剧娱乐 |
分类: 电影评论 |
《湘女萧萧》:女性悲剧的循环反复
第四代导演中,谢飞是最关注中国女性命运的,在他1986年的影片《湘女萧萧》中,他便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悲剧女性形象——萧萧,其悲惨遭遇不免让人唏嘘感慨!
压迫和反抗,向来是此类影片的矛盾冲突所在。萧萧的悲剧在于,她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12岁便被伯父卖到湘西一个偏远的小村庄杨家坳当童养媳,而那个被称作丈夫的人居然才只有2岁,连奶都没有断,于是萧萧便承担起照顾他成长的责任。这样一个相差10岁的“姐弟恋”,在当时的中国,竟是普遍现象,可见国民是多么的麻木和愚昧。16岁的萧萧,已长成一个水灵的大姑娘,有了自己的情窦初开,有了自己的少女怀春,当她听见别人描述城中“女学生”的自由开放的时候,自然一脸的好奇和向往。只可惜这股清新的空气无法刮进落后而保守的小山村里,萧萧注定一辈子不能像那些女权主义者一样想爱就爱,只能和长工花狗玩起了“偷情”这个古老的禁忌游戏!
谢飞毕竟不是张艺谋,沉稳内敛的第四代也无法像锐气十足的第五代那样明目张胆地表现男女间“野合”的奇观,只能以那个旋转的磨盘来含蓄地表意。萧萧终于在少男少女的鱼水交欢中体会到人生的快乐,但她始终被“三从四德”的旧思想所统治,很快便一种发自内心的罪恶感笼罩起来,而这种罪恶感在寡妇巧秀娘和铁匠偷情的东窗事发后显得更加强烈。可怜的巧秀娘,因为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枷锁所困,即使丈夫死了也无法有自己的选择,最后的命运只能是沉入冰冷的潭水中。沉潭的那一段被谢飞用一个大远景的长镜头表现出来,虽然没有视觉上的冲击,却更让人感到寒冷刺骨!
看似健硕伟岸的花狗显然也不是女性解放运动的革命者,他只不过是想释放一下青春少男的荷尔蒙,而没有想过承担如此巨大的责任,铁匠那断裂的双腿让他不自觉地退缩,很快便采用了“逃避”这种很不男人的方式。当然他的这种做法也并不让人唾弃,男人一把又如何?代价将是变成一个报废的男人。因为他要斗争的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群人,而是一个体制。作为柔弱的女性,萧萧更不敢斗争,只有采用求神拜佛和吞香灰的方式企图掩盖事实,从事件的一开始,她都是以一种罪人的姿态而存活,所谓的反抗只不过是如丧家之犬般地逃离,但逃离是一种反抗吗?
幸好封建迷信救了她,也救了那个还未见识到人世间丑恶的小生命。然而这不是重生,而是另一个恶性循环的开始。十年后的“小丈夫”成长为“大丈夫”,有了自己成熟的相貌和身体,也有了点思想启蒙,而萧萧却掩埋了自己的爱与恨,成为同自己婆婆一样的女人,为自己的儿子找到了一个大龄媳妇既当姐姐又当妻。于是26岁的母亲,16岁的“父亲”,10岁的儿子,十多岁的儿媳妇,一个畸形的家庭便这样形成了,而重复着女性悲剧的正是那个无知又无辜的儿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