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简约而温情的《过年回家》!!!

(2009-05-19 12:45:16)
标签:

张元

李冰冰

监狱

过年

亲情

杂谈

分类: 电影评论

简约而温情的《过年回家》


张元的电影总是给人一种很简约的感觉,他不会追溯遥远的历史,也不会编织宏大的社会关系谱,而总是把矛盾冲突集中在寥寥数人之间,比如《东宫西宫》中的胡军和司汉,《我爱你》中的佟大为和徐静蕾,还有《绿茶》中的姜文和赵薇。《过年回家》也是如此,虽然影片中的主要人物有5个,但也就是那五个人之间的故事,其他人物都是匆匆过客,唯有那个机动车司机多侃了两句大山!

 

封闭的空间一向是张元所喜爱的,或许是为了节约拍摄成本,张元的小屋情结相当浓厚,《过年回家》一开始,便是一家四口窝在小屋里吃饭的场景。不知道那是什么年代,只知道这是一个二次重组后的家庭,父亲带着一个女儿,母亲也带着一个女儿,可两人都只给自己的亲生女儿夹菜。于是一场饭局,凸显出“两家”之间的隔阂,为接下来的惨剧埋下了伏笔!

 

一个拼命复习为了读大学,一个得过且过只想进工厂,两颗孤寂的心灵在灯光下产生了交汇,同时表达出对这个家深深的厌恶之情。那种计划经济下破败的时代感逐渐体现出来,只是因为区区的5块钱,便给这个貌不合神也离的重组家庭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两个花季少女同时葬送了她们的青春,为了16岁的短暂生命而付出了18年的铁窗生涯!

 

17年的光阴流逝于张元的轻轻一剪,形成了巨大的时间断裂感。此时的中国社会,已经走在了世纪末飞速发展的轨道上,可33岁的陶兰,本应是个风韵卓姿,狡黠世故的少妇,如今却成了目光呆滞,只会唯唯诺诺道“是,队长”的监狱顺民。仿佛中国巨龙的苏醒与她毫不相干,每天的她只会和一帮穿着囚服的姐妹在监狱的高墙内过着井井有条的生活!

 

当然张元并没有像后来《看上去很美》一样对体制进行辛辣的讽刺,更没有尝试“越狱”这样反体制的叛逆行为,而是回归主旋律,在接下来的时间内温情脉脉地表达着政府的宽大和人性的温暖。李冰冰饰演的狱警陈洁仿佛一个符号式的人物,一方面她是上头政策的传声筒,一方面为了护送陶兰过年回家,竟牺牲了大年夜同父母团聚的时光。一天的相处时光,精明干练的她同呆板迟缓的陶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仿佛来自两个世界的人。而同一无所有的陶兰相比,她显然有一定的优越感,我想这也是她不辞劳苦护送陶兰回家的潜在驱动力吧!

 

其实陶兰更愿意呆在监狱里,因为她仿佛一个刚刚降临于世的婴儿,眼前的一切对于她来说都是那么的陌生,儿时的老家被历史的年轮无情地碾碎,只剩下一堆记忆的废墟。她的这次过年回家,与其是一次家人团聚,还不如说是一个外来者的突然闯入,给家庭带来震惊的体验。母亲偷偷藏下了监狱的信件,就是害怕让父亲知道她回家的事实。于是母亲的害怕、父亲的拒绝和陶兰的犹豫,似乎让接下来的情节很难继续发展下去!

 

但正是因为有了陈洁这个推动力,陶兰才鼓足勇气敲开了新家的大门,当然面对她的只会是沉默和尴尬。父亲木讷的表情,母亲冷漠的态度,以及陶兰的羞涩和不语,大家都不知道如何去面对,于是陈洁再次成了一家人感情的调和剂,以至于老两口和陶兰的言语都有了一个承接点,即使那是没话找话。张元在封闭的空间里刻画细微感情的功力再度体现出来,昏暗的画面让人感到压抑,而电视里却不时传来春节联欢晚会的欢声笑语。洗澡成为了母女俩第一次情感交流,将父亲排斥在画面中,尴尬的气氛顿时缓和了许多。而父亲也通过与陈洁的对话来缓解自己的情绪(而陈洁依然不切实际地向犯人家属灌输着政府的人文关怀理念),直至他缓缓起身,把自己关进了那个黑暗的小屋。此时的观众都仿佛承担起了陶兰的角色,感受着来自于父亲的压力!

 

好在影片并没有朝更坏的方向去发展,父亲终于在独处中解开了自己多年的心结,如释重负地走出了那个封闭的小黑屋(或许小黑屋就是他内心的外部象征)。接下来便是他催人泪下的一席话,他的“赖在这里不走”预示着这一家人的和解,于是三人抱头痛哭,畅快地吐诉心声,将一切恩恩怨怨都抛弃,在新年钟声敲响之际掀开了生活新的一页。而陈洁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心情愉快地出门退场。接下来导演退场,观众亦退场,全片在新年的爆竹声中结束,完成了一个圆满的叙事。而张元也由“地下”走到了“地上”,通过此片而靠拢了主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