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一出传统女性的悲剧!!!
(2009-03-01 15:55:36)
标签:
乡音传统女性矛盾冲突胡炳榴娱乐 |
分类: 电影评论 |
《乡音》:一出传统女性的悲剧
随着女权主义的兴起,现代社会的男女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男人和女人之间有着多得数不清的纠葛,以至于离婚率的统计在某些大城市里不断创造着新高。《手机》中费老的一句“还是农业社会好”道出了已婚男人的辛酸,“贤妻良母”这四个大字也仿佛被扔进了历史的回收站里,却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凶神恶煞般的“野蛮女友”和“黑帮老婆”。女人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大,男人说话的声音却越来越小,“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传统婚嫁观念早已变成了“没有车子房子票子休要追我”的霸道宣言,“山下的女人是老虎”不用“老和尚”反复交待,就自然而然地深入到广大“小和尚”的内心中去了!
所以在这种历史大环境下,要想重温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只有去看那些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电影,比如说胡炳榴先生的《乡音》,就为我们塑造了陶春这样一个美丽善良温柔贤淑,好得不能再好的传统女性。可影片的最后,好人没有一生平安,丈夫的专横和愚昧造成了妻子无法挽回的命运悲剧。而影片的一开始,便通过为丈夫送行时的几句话和几个动作表明了这是一个对丈夫万般体贴的好妻子。丈夫在外面撑船摆渡,妻子在家里养猪做饭,有的时候还跑去为丈夫送饭,一切看似平静,却在平静中孕育着悲剧。随着剧情的深入,我们只见丈夫拒绝了妻子一个个当今女性看起来再简单不过的要求,而妻子对丈夫只有一句“我随你”,便将自己的一切个人欲望深深埋进了“传统美德”的墓穴中。当然这并不能说木生就是一个坏丈夫,只是由于那种积淀了数千年的“男尊女卑”的“集体无意识”思想在作祟,才导致他从来不去顾及妻子的感受,什么事都自己说了算。而在得知陶春身患绝症,没多少时间可活时,他的这方面意识才骤然苏醒,像个模范丈夫一样尽量满足妻子的各方面要求。妻子的淡然自若让他感到无比羞愧,可这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与木生陶春这一对传统的“老夫老妻”相比,影片中另外一对少男少女便有思想有活力多了。陶春的表妹杏枝,便是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女性,她敢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对许多旧式的条条框框提出怀疑,虽然没有像《野山》中的桂兰那样做出打破婚姻枷锁的骇人之举,但其先锋意识在那个落后的小山村还是首屈一指的。而她的男友明汉,则是以一种更为温和的方式表露出对新鲜事物的向往。导演将小山村的未来希望寄托在这两个年轻人身上,要想改变贫困落后的局面,必须要有这种年轻人的朝气和闯劲。可影片中另一种无形的力量却显得很强大,正是这种无形的力量对女性的空间进行着压制,最终把陶春这样贤良淑德的好妻子彻底压垮(而杏枝却没有吃这一套,宁愿不嫁出去也不愿甘受旧习俗的摆布)!
与女性悲剧这个小命题相比,现代先进文明对落后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则更像是影片的大命题。杏枝那个嘴里总爱唠唠叨叨的爷爷就仿佛是一种符号的象征,这位“抱残守缺,对新事物一概否认、把现实看作一片漆黑而只靠在意识中与故妻亡灵厮守相言,在幻想中谛听往事回响,几乎失去了一切存在合理性”的老人,显得是多么的可怜和可悲,他辛辛苦苦编织而成的斗笠在孙女眼中只不过是一堆“没用的东西”,而他总是夸奖的“好丈夫”木生更是没有对妻子尽到应有的责任。另外像明汉的师傅向着被淘汰了的榨油坊的“拜三拜”,也是一种对旧事物的留恋,不过他比杏枝的爷爷思想还是要开明的多,很快便接受了新的生产方式,还乐呵呵地接受了原有“师徒关系”的倒置。另外像修进山里的公路,通了火车的龙泉寨,虽然并没有为村民的生活带来太多实质性的冲击,但却预示着落后的山村总有一天会被现代化的东西所包围。而即将建成的过河大桥,则真的为木生将来的摆渡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
当然影片并没有对这个大命题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探讨,而是在极具东方美学韵味的“淡”和“散”中达到了一种看似的平衡和妥协。一个木生意识到了自己的过错,可当时的中国农村还存在着千千万万个木生,他们以为几粒“仁丹”便可以包治百病,却从未深切地去体会一下自己妻子的内心感受。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又岂是一朝一夕可以更改!
PS:总感觉影片中的人物对白像是后期配音的,因此听起来缺乏一种真实自然感,特别是“孩子他爹”和“孩子他娘”这两句。另外,影片中虽然存在着那么多的矛盾冲突,但并不像后来的某些现实主义题材影片那样直指生活的残酷性和农村社会的深层次矛盾,而是对现实进行了美化,影片中的人物虽然各有各的缺点,但心地都是善良的。还有像龙妹这样的农家长女,一旦家中出了大事,是绝对要弃学从农的。不过这毕竟是83年拍摄的作品,第四代导演虽然有自己的想法,但真正做起来还是要循规蹈矩,不能太先锋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