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没事就谈谈陈凯歌!!!

(2009-02-02 15:34:28)
标签:

陈凯歌

哲思

观众

无极

娱乐

分类: 电影评论

没事就谈谈陈凯歌

 


近来新春佳节的喜庆气氛中,我却看了陈凯歌两部最沉重的作品《孩子王》和《边走边唱》,加上去年这个时候所看过的《黄土地》,总算见识到了最真实的凯歌大爷!

 

其实很多人一提到陈凯歌,无非是《无极》、馒头、《霸王别姬》、陈红、洪晃或者《梅兰芳》这些大众最熟悉的话题。而经历了《无极》的毁灭性灾难后,这位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的声誉顿时一落千丈,即使是岁末颇受好评的《梅兰芳》,也无法弥补那段不堪回首的伤痛。但正如安东尼奥尼也有《扎布里斯基角》,科波拉也有《大都会传奇》一样,我们不能因为一部《无极》而将这位中国电影史上最富有哲思的导演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陈凯歌当年的处女作《黄土地》绝对是一次对民族特性、民族心理及农民命运的深刻反思,大片大片的黄土地将人压缩成一个小点,并将他们的命运牢牢地钉在这贫瘠的荒凉中,其深刻的象征意义就在于那种沉积在民族文化深处的保守性格和无法挣脱天命的悲剧感。所以同以往红色经典影片中的外来闯入者(比如《红色娘子军》中的洪常青)总是承担着救世主的职责不同,《黄土地》中的顾青根本无力改变翠巧的命运,因为他所面对的“敌人”不是什么地主老财,也不是翠巧的爹,而是由黄土地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千年传统。于是一望无际的黄土地衬托出顾青的无力感,让他不得不以一个失败者的角色怅然离开了这里。而通过“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了个故事。讲的什么呢”的循环反复,《孩子王》中对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反思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老杆所处的困境只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所处困境的一个缩影,而那种无法挣脱的失落感和那种只身独处时的荒凉感,让人倍感心酸。从文化和哲思的角度来看,《孩子王》成功地达到了目的,但从商业的角度考虑,《孩子王》遭遇得却是不折不扣的失败!

 

1991年的《边走边唱》则通过一个寓言般的故事继续探寻和思索着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当年迈的神神因为理想的破灭而撒手人寰时,同样盲眼的石头又在众人的追捧下成为一个新的神神,从而预示着一个新的悲剧轮回的开始。影片依然反思意味浓厚,可其重情绪而轻情节的表述方式也必定同观众之间形成强烈的疏离感!

 

《边走边唱》在商业票房以及西方电影节上的失败也意味着陈凯歌“沉默年代”的终结,从此陈凯歌开始了他的喧嚣,一部《霸王别姬》融合了京戏、同性恋、政治动荡等西方观众最热衷的东方奇观元素,自然深得爱宠,而对东方观众来说,影片既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又有浓烈无比的情感,还有着史诗般的叙事气魄,再加上剧中演员“不疯魔,不成活”的绝佳表演,一部传世经典就这样诞生了!

 

接下来的《风月》依然采用了张国荣和巩俐,却脱离了史诗构建,而是转向了第五代导演所惯用的“大宅院”模式,讲述了一个富家小姐和拆白党之间的情感故事。《霸王别姬》所呈现的纯熟叙事到这里又转化为晦涩的情绪蔓延,所以再次同普通观众拉开了距离,也因为缺乏此前的文化反思而为精英阶层所不齿!

 

《荆轲刺秦王》是陈凯歌对古装大片的首次尝试,本来可以营造武侠奇观的商业题材却湮没在陈凯歌那浓郁的历史思辨中,嬴政的残暴行为则被归结为封建王权对本性善良青年的毒害,而在此前影视作品中总是以英雄形象示人的荆轲也被得塑造得毫无英雄模样(“荆轲刺秦王”不过是一个凶残杀手被道德感化后的行为补偿而已),这样的再创造自然无法引得观众的共鸣。至于2002年的《和你在一起》,倒是陈凯歌所有作品中最通俗易懂的一部,却被那层虚假的温情面纱给毁了,从而也不经意间给影片贴上了“矫情”的标签!

 

《无极》也懒得说了,不管别人怎么骂,但在我看来至少要比张艺谋的《十面埋伏》和《黄金甲》看得舒服,而如今的《梅兰芳》,则是形式上制作精美,内容上充实饱满,思想上中规中矩,陈凯歌在这部人物传记影片中体现出了他的稳,而不是以往的那种傲人才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