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水围的日与夜》:许鞍华的温情主义!!!

(2008-11-22 13:50:58)
标签:

许鞍华

温情

天水围

女性

娱乐

分类: 电影评论

《天水围的日与夜》:许鞍华的温情主义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港片总是躁动不安的。快节奏的剪接,高密度的剧情,让人充分体会到一种观影的快感。但仍有少数的香港电影作者,敢于把节奏慢下来,但这样做的代价就是放弃了市场,正如许鞍华的新作《天水围的日与夜》一样,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没有任何激烈的戏剧冲突,只是在平静的影像中流淌着细腻的情感,可谓许鞍华一次“零度写作”的尝试!

 

天水围属于香港底层劳工阶层居住区,近年爆发诸多失业、贪穷、自杀、家庭暴力、新移民及大陆新娘等问题,以致被传媒冠以“悲情城市”的称号。以天水围为题材的社会写实影片,今年便出现了两部,一部是刘国昌的《围.城》,一部就是这个《天水围的日与夜》了!

 

然而香港的社会写实影片,向来具有严肃批判的传统,爱用冷峻而锐利的影像,去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从张之亮的《笼民》到陈果的《香港制造》再到刘国昌的《围.城》,我们看到的一直是个体和社会间的尖锐矛盾。影片中经常会出现破旧的屋村、阴暗的楼道这些有别于“主流香港”的影像空间,而贫苦家庭、边缘少年和孤寡老人则成了电影作者们的关怀对象,哪怕主人公最后惨烈地死去,也会被赋以强烈的同情意味。看似写实的影片,却依旧情绪饱满,分布着大量的戏剧冲突!

 

可《天水围的日与夜》却颠覆了这一切,它绝对是我所看过的最平淡的港片。激荡的情怀消失了,尖锐的矛盾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天水围楼房、地铁、街道的展示和超市上班、买报纸、吃晚饭、剥榴莲等一系列再平常不过的琐碎生活,而生活的主角则是贵姐、儿子阿安和邻居阿婆。阿婆一开始是一副孤苦伶仃的悲情老人模样,脸上根本看不到任何笑容,那个她独自炒菜做饭的镜头就反映了她的孤寂。但自从和贵姐成为同事和邻居之后,阿婆的生活就被注入了温暖,从送油到送彩电再到回赠香菇,这一系列平凡的小事却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阿婆不再孤单,她仿佛又找到了一个依靠,甚至一个家庭。从后来她的叙述中,我们知道了她的女儿已经死了,而女婿又找了一个女人,还把她的外孙也带走了。当她成天为外孙的会考成绩担忧,并准备尽点外婆的责任的时候,却发现女婿已经把她当作是外人,根本不领她的情。还好身边的贵姐让她有了一种亲人的感觉,于是本来准备买给女婿一家的首饰又转交给了贵姐,对自己外孙的爱则转移到了阿安的身上!

 

阿安这个形象倒是很让人感到意外,香港以往以青少年为主角的电影,都会给这个青少年安排一段懵懂的青春爱恋或者一组残酷的暴力事件,但这一切到了阿安身上却统统行不通。他实在太乖太平和了,一开始外婆寿宴上他的孤僻让人感觉到他此后很可能会堕落,然而影片的发展却并没有如大家所愿。的确中五会考结束后的他陷入到一种无聊的等待状态中,但成绩普普通通的他并没有像其他男孩子那样放纵自己,而是继续小心翼翼地低调做人,不打麻将,也不晚回家吃饭。他在家里也很听话,正如参加团契活动时他所说的那样,每当老妈吩咐他做什么的时候,他总是一个“哦”字答应,完全没有了港片中青少年所特有的那种叛逆倾向。而当自己最欣赏(也许心里真是有点喜欢)的徐老师出现时,也是淡淡地对待,根本没有陷入到“师生恋”这种俗套当中!

 

大凡优秀的影片,都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天水围的日与夜》也是。它的“神”就是对勤劳女性的讴歌,具体点就是对影片女主人公贵姐的讴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女性,她为自己的亲人付出了自己的青春,而当自己当年所供养的两个弟弟都飞黄腾达之后,她也没有做出什么索取,而是在丧夫后和儿子住在廉价的出租屋里。从买报纸要附赠,到教儿子剥榴莲,再到吃饭时突然想起昨天打包回家的乳鸽,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却体现出她对生活那种豁达乐观的态度。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她将助人为乐作为自己的快乐。也许正是有了这样好的母亲,才有了那个听话懂事的乖儿子,而母子俩的情感默契尽在小小的饭桌上体现出来,看似话语不多,却让人倍感温馨!

 

除了围绕着三个主要人物所记录的种种生活小事之外,影片还有还有诸如寿宴、丧礼、教会团契等一些带有交际性质的活动将人集结在一起,并以此反映了当下香港人的各种现实状态和心态。像寿宴上阿安那些出国留学的表弟表妹们都已经“很久很久”没回香港了,这些下一代们已经抛弃了“港人”的身份。而葬礼上表姐对其老公的叙述也让人感到辛酸,子女都成了社会的栋梁之才,而老人却变得疯疯癫癫。教会团契中那个叛逆男孩子的叙述也道出了家长对小孩的疏于管教,而这种疏于管教正是造成小孩们自我放逐的最主要原因。贵姐的老妈也是影片中的一个重要角色,由于生活条件安康,以至于子子孙孙都为她做寿,而生病住院也不断有人来探访,这同邻居阿婆的孤苦伶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贵姐更愿意把空闲时间用来陪阿婆。她的这种举动绝不是“不孝”,恰恰相反的是,她曾经为母亲和弟弟妹妹们付出了太多太多,从老妈吃燕窝粥时的黯然泪下可以看出,她对这个大女儿是最心存感激的,如果没有贵姐的话,她的两个儿子就不会成才,而她此时说不定也已经去了老人院孤独终老。在对女儿的回忆中,女儿当年做工厂打工妹时的情景居然以黑白照片的形式播放。香港经济腾飞时期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浮现在一张张老照片上,也为影片增添了几许历史的深度!

 

既然颠覆了传统影片的叙事传统,采用了生活流的形式,所以影片的最后同样也是在一种平淡的方式中结束的。阿安的会考成绩终究没有公布,而中秋节的夜晚,贵姐、阿安则和阿婆坐在了一起吃月饼和水果,享受着那种乐融融的家庭团聚气氛。外边天水围广场上也是人山人海,人们在一片祥和中欢度中秋佳节。而同许鞍华近年来《男人四十》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等一系列文艺片的结尾总是弥漫着失落悲伤的情绪所不同的是,这次许鞍华真的变得很温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