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雀》:高度风格化的影像尝试!!!
(2008-09-07 17:31:17)
标签:
文雀杜琪峰影像叙事风格化娱乐 |
分类: 电影评论 |
《文雀》:高度风格化的影像尝试
作为香港黑帮电影的领军人物,杜琪峰就从来没有在影片中停止过他的影像尝试。从《枪火》中的静态对峙到《黑社会2》中的对肢解活人的蒙太奇处理,从《大事件》那个长达7分钟的长镜头到《神探》中1个人7个“鬼”在碎玻璃片中的共存,杜琪峰越来越趋向于“用影像叙事”。他完全可以通过影像中各个元素的细微变化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不是传统香港电影所擅长的语言对白或动作打斗!
但是这种风格化的影像实验到了《文雀》中,显然有种走火入魔的感觉,这部拍了四年的电影,见证了《黑社会》的辉煌,《放.逐》的彷徨,《神探》的突破和《蝴蝶飞》的无奈。而等到它面世之时,我们突然发现这只不过是一部“形式大于内容”的作品,比起《黑社会》那深刻的黑帮文化底蕴和《神探》那复杂的人性探索来,《文雀》的确太简单了,简单的只剩下了形式上的能指,而失去了意义上的所指(这点显然延续了《放.逐》的风格,而且比《放.逐》更空洞)。的确,杜琪峰和他的“银河团队”们在每一个镜头处理,每一个场面调度上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整部影片完全被精雕细琢而成,而这种慢工出细活的精致只有在以往王家卫的影片中才能见到。但与王氏作品的散文化特质不同,《文雀》依然是一部有着完整故事情节的叙事作品,只不过在某些场景的处理上出现了散文化的倾向而已,比如林熙蕾穿着十厘米高跟鞋走路姿态的展示和那些无处不在的,慢慢悠悠的怀旧式背景音乐!
当然,我们也能从这部高度风格化的影像作品中体会到许多观影的快感,因为有些地方设计得很有趣,而有些地方又设计得很精妙。比如那两次四人骑一辆单车的行为就很有趣,好比网上那些一辆摩托车载上五六个人的“雷”人图片;而不停旋转的三角楼梯则显得有些奇观化,旧时期香港街景的长久展示又能勾起观众怀旧的情绪。最能将有趣和精妙结合起来的桥段当属电梯那一段,一开始四个“残疾人”的出现(有的头上缠绷带,有的手上缠绷带,还有的只能用一个腿走路)便让我们忍俊不禁,可见这四个“笨贼”刚刚都被人整了一顿。接下来他们将林熙蕾逼进了电梯,又正好因为那块“又高又大”的玻璃而只能干瞪眼(这里的空间设计相当巧妙),这时那几个“很有正义感”的搬运工体现出以往杜氏喜剧片中才有的幽默,一开口就能把人逗乐,而凶巴巴的他们最后更是连裤子都给吓掉了!
“我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香港人”好比“我是一个很厉害的调查员”那般风趣,而“文雀”们的斗智斗勇又让人依稀浮现出04年《龙凤斗》中的场景,也许正是《龙凤斗》中的贼公贼婆触发了老杜拍摄《文雀》的欲望,而这一拍,就拍了快四年。虽然增添了很多黑帮元素,但却没有出现过一支枪,最暴力的场面莫过于那个女装男子用带钉子的大棒来惩罚任达华。而真正几个精彩的动作场面都与暴力无关。比如林家栋对街边警察的戏弄,还有那二人在诊所偷卢海鹏的钥匙,都表现得很睿智,很精妙。最后那场斑马线上的“大决战”更是凭借浪漫的雨伞和慢镜头拍出了舞台剧般的感觉,香港黑帮电影中最爱表现的兄弟情谊也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所以同样是雨夜,同样是决战,同样也是慢镜,杜琪峰的《文雀》就比黄精甫的《江湖》显得高明多了!
总的来说,《文雀》成功就成功在对形式的完美追求上,而失败也失败在对形式的完美追求上,用影像来叙事向来不符合中国人传统的观影观念,而比起去年那部充斥着各种复杂符号能指的《太阳照常升起》来,《文雀》显然又在过度的“玩味”中失去了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