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生活梦想电影重看娱乐 |
分类: 电影评论 |
电影重看的乐趣
最近重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朱延平的《异域》,一部是田壮壮的《蓝风筝》,据上一次观看均差不多有五年之久。此番重温,感触依旧,经典不愧为经典啊!
其实电影的重看,无怪乎四种情况:一种是电影实在好看,看了第一遍立刻就想看第二遍;一种是年代相隔久远有所遗忘,温故一下重塑记忆;一种是第一遍没怎么看明白,看第二遍有助于进一步解读;还有一种是无意中在电影台、长途大巴或别人电脑中看到,然后借助此片来打发打发时间!
第一种情况通常是针对港片那个“黄金时代”所生产的影片,什么《英雄本色》啊,《倩女幽魂》啊,《笑傲江湖》啊,《黄飞鸿》啊,还有周星驰的喜剧,成龙、李连杰的功夫片,都是百看不厌的经典。往往在录像厅看了第一遍不过瘾,下次放映的时候再去看,连看它好几遍加深记忆,好和大家多吹吹牛。当年周星驰的《新鹿鼎记》和《神龙教》在芜湖市各大录像厅隆重上映的时候,就造成了空前轰动的效应,很多中学生都为此下午逃课去捧场,哪怕看了三四遍都不厌其烦,如果全都换成《长江七号》的票价的话,那这两部片子每部的全国票房收益连十亿RMB都不止。《大话西游》更是成了被内地观众重看次数最多的影片,我的很多大学同学都看了十多遍,张口就是那里面的台词。而我最爱重复观看的便是《古惑仔》系列了,从96年到02年,每年都要温习一到两遍,还有便是周星驰的《食神》,比《大话西游》看的次数还要多!
可新世纪的港片,却很少有让我看两遍的冲动,就连《少林足球》、《无间道》、《功夫》这样的票房大鳄,都无法让我找回当年港片的那种亲切感。不过杜琪峰的影片,还是值得反复观看的,比如说最近的《神探》,就让我一个星期之内连看了两遍。现在的好莱坞大片也是如此,有的片子甚至让你一遍都看不下去(比如《碟中谍3》、《哈利波特》和《谍影重重》系列),哪像那个生产了《终结者2》、《真实的谎言》和《勇闯夺命岛》的年代,看得你血脉贲张,情不自禁地会要求重看!
第二种情况其实和第一种情况有所交集,你可能当年也看过不止一遍,但正是因为这部影片的经典,才会让你念念不忘,以至于时隔多年重新观看。毕竟有些片子不像《大话西游》和《英雄本色》那样流行,可能它只会引发你的惊鸿一瞥,事后再去寻觅就困难了。比如朱延平的《异域》,就好不容易才找到DVD版本。另外像《新难兄难弟》、《记得香蕉成熟时》、《天涯海角》这样的片子,一般在市面上都很难找到,就更不用说徐克的《上海之夜》了!
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心智将越来越成熟,多年后的重温会让你对这部影片有一个重新的再认识。比如说于仁泰的《白发魔女传》,高中的时候看就觉得影片非常压抑,和当时许多新武侠影片的轻松搞笑风格大相径庭,可五六年以后再看,就非常喜欢这种深寒刺骨,阴邪暴戾的风格化尝试。徐克的《刀》也是这样,第一次看的时候非常不适应影片爆烈的打斗,不规则的构图和复杂的人物性格,但后来才知道这是徐克的一次自我颠覆,将此前被神化了武林高手还原为真正的“人”!
第三种情况则是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影片,第一遍很难理解,只有去看第二遍甚至第三遍,才慢慢领会其中奥妙。费里尼的《八部半》和伯格曼的《第七封印》绝对是这其中的代表,不仅要多看几遍,而且还需查阅一些与影片有关的文字资料,才能理解其中大量的象征画面和隐喻符号,这感觉并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研究一部学术专著。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也是如此,非得有本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作为指引才行。其实很多伟大的电影刚出来的时候都被骂得狗血淋头,但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影迷们的反复解读,才将它们定义为经典。《公民凯恩》和《银翼杀手》都是先命运多舛后迎得光明,费穆《小城之春》中的东方美学价值也是在许多年后才被挖掘到。而对于我来说,每次重看阿伦.雷奈的《广岛之恋》都会有一层新的体会!
第四种情况是最常见的。比如某天哥几个一起去个小餐馆喝酒,正好电视中放的是《水浒传——英雄本色》,于是你又第N遍地看到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或是你乘坐长途客车,正当你准备合眼之际,只听前方噼里啪啦地打了起来,定睛一看原来是Q大姐为首的一伙“赤裸特工”;还有就是你晚上10点串门到别人屋里,却发现他们小两口正围着电脑欣赏《喋血双雄》,惹得你忍不住坐下一起同看这部“暴力美学”经典......每天你都有很多机会同电影擦身而过,或许它是你曾经的相好,而现在你正在享受与它重逢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