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部新好莱坞运动时期的佳作!!!

(2008-03-01 16:01:15)
标签:

我记录

我的情感梦想

新好莱坞

娱乐

分类: 电影评论

两部新好莱坞运动时期的佳作

 


二月份看的国外影片并不多,但只要一看,就必定是佳作。这其中就包括米洛斯.福尔曼的《飞越疯人院》和山姆.帕金派的《稻草狗》,两部美国新好莱坞运动时期的代表作,杰克.尼克尔森和达斯丁.霍夫曼这两位超级影帝的倾情演出,更是为影片增添了许多魅力。下面便来分别说说这两部影片!

 


一、《飞越疯人院》:

 

说到这部影片,很容易让人想起福柯,因为福柯在他的著作《癫狂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精神病史》中提到过:“现代精神病院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权力机构。”疯人院预示着关于现代文明社会的经典寓言,在看似平静祥和的气氛中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本质上和《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鲨堡监狱,《看上去很美》中的幼儿园别无他异。于是这一系列影片都存在着同样的主题,即反抗:一个有着异端思想的外来者的突然闯入(比如《肖》中的安迪,《看》中的方枪枪,还有本片中的麦克默菲),打破了这个封闭空间内的原有平衡,他虽然没有颠覆体制的能力,但却能以自己大无畏的反抗精神把这里搅成一锅粥,即使他的结局不完美又如何?

 

麦克默菲其实并不是精神病人,他只不过是为了逃脱牢狱之苦才“装疯卖傻”来到疯人院里,殊不知他这样做只是从一个“监狱”跳到了另一个“监狱”。当然有人会说,那监狱的待遇很好啊,病人每天按部就班地接受治疗,治疗时间外还可以看报,打牌,听音乐。光线柔和,音乐柔美,一切都按部就班,井井有条,像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可麦克默菲的到来却“破坏”了这里宁静和谐的氛围,他的拒绝服药,他的聚众赌博,他的吵吵闹闹,他的暴力狂躁,都给人感觉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恶棍”。但自从他来了之后,疯人院里多了许多欢笑,许多快乐,不少人觉悟了,爱问“为什么”了,不愿再机械呆板地按照程式过活,连那个此前一直装聋作哑的印第安“酋长”都开口说了话,还在篮球场上展示了他的天赋!

 

所以说,麦克默菲来之前的疯人院是死水一潭,毫无生气,而他来之后的疯人院才真正像个人呆的地方。狂欢是反抗体制的一种最直观体现,影片中先后出现了三次大规模的狂欢,第一次是默菲要看棒球世界大赛遭到拒绝后,他一个人对着空电视屏幕解说得手舞足蹈,很快便把那些病人都吸引过来同乐;第二次是默菲带领一群病人偷偷溜出疯人院,乘船出海享受钓鱼所带来的乐趣;第三次的圣诞夜狂欢规模最大,玩得也最彻底,就连一直孱弱口吃的“小男孩”哈利都和女人发生了性关系,完成了自己生命历程中成人礼。可正是由于这些狂欢动摇了体制的根基,让体制的维护者惶恐不安,才有了麦克默菲最后的死亡。他们必须把这个不安定因素除掉,否则以后的一切都会乱了套!

 

影片中站在默菲对立面的正是疯人院的护士长拉奇德,如果说麦克默菲的行为象征着“本我”的话,那么这位举止端庄,表情严肃的正统女士就代表了一种“超我”。她是体制的维护者,表面上她对待病人彬彬有礼,但这却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彬彬有礼”,病人都像是她的奴隶,她对他们有绝对的控制权(尤其是对比利)。她帮他们洗脑,让他们乖乖地遵循这里的一切规章制度。可默菲却不愿遵循,他一开始先是质疑,接下来是为了世界大赛而与拉奇德发生正面对峙,结果拉奇德凭借“律法”压倒了他。后面的两次冲突则成了暴力冲突,特别是最后一次哈利自杀后,面对这个促使哈利死亡的真正“凶手”,默菲用双手死死地掐住拉奇德的脖子,(这不禁让人想起了《监狱风云》结尾处的狂暴的发哥,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这部片子的启发)即使舍得一身剐,也要让她下地狱!

 

可惜的是,拉奇德没有死掉,而为了这次暴力的宣泄,默菲不但失去了逃出生天的机会,还被切掉脑白质,变成了真正的痴呆者,实际上与死亡别无他异,不过他的精神却传承到此前一直忍辱偷生的印第安“酋长”身上。“酋长”先是结束了默菲“行尸走肉”般的性命,然后举起了默菲根本无法举起的大理石水槽,砸烂了窗户上的桎梏,迈步奔向远方自由的天堂。这看起来更像麦克默菲式的胜利,他的精神借助“酋长”的躯体一起飞越了这座缺乏人性光辉的疯人院!


二、《稻草狗》:

 

《飞越疯人院》中处处可以看到新好莱坞运动时期所弘扬的那种反叛精神,而山姆.帕金派的《稻草狗》则是新好莱坞运动中最有力量,最为暴力的作品之一。“稻草狗”代表的是平时胆小懦弱谨慎怕事,到了危急时刻却能猛然来个大爆发的人,正如影片中达斯丁.霍夫曼所饰演的天文数学家那样,影片的后30分钟和前80分钟相比判若两人,即前面是绅士,后面是疯子!

 

真的不知道这位数学家是如何和他的妻子结合的,因为两人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他来自于美国的大城市,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有着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成天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而妻子却是英国小乡村的村民,没多少文化,她身上结合了放荡风骚女(不戴胸罩,对其他男人很热情)和居家小女人的共同特性(更关心宠物和家庭建设),根本不能理解丈夫的工作,只希望丈夫花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她。于是两人矛盾不断,经常为点小事而争吵,而自从宠物猫死了之后,争吵越发激烈。唉,女人就是太感性了,而且对那些狗呀猫呀的比对自己的老公更加疼爱!

 

正如许多美国新好莱坞影片一样,本片中虽然有几个“坏人”,但对善与恶的标准设置的并不是那么明显,而是具有存在主义的特征,也就是你的“善”和“恶”不是一开始就定了性的,而是因为你做了这件事,才能判断到底是善是恶。比如那个女儿被低能儿“拐跑”了的老汤姆,本来是个“受害者”,但却因为围攻数学家的房子,暴怒之下开枪击毙了少校而成了“恶人”;而四个青年中最先强暴数学家妻子的那位,也决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大恶人。还有那个妻子形象,也颠覆了传统好莱坞电影中女人不是天使就是荡妇的区分标准,即使她第一次被人强暴时,也没有像传统淑女那样奋力反抗,而是有些心甘情愿地扑入到对方怀中。丈夫的冷淡和眼前人的热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她不自觉地陷入到欲望高潮中去!

 

当然比强暴戏更让人震撼的便是最后那长达30分钟的围攻戏了。一开始围攻方还彬彬有礼,他们只想带走自己想要的人,但由于数学家的拒不交人,他们渐渐失去了耐心,行为越来越放肆,破坏越来越严重,渐而演变成一场暴力狂欢。而数学家也不甘示弱,以暴易暴,结合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所处的有利地形展开了绝地大反击。接下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枪击、殴打、泼热油、铁丝捆手、鲜血满地等暴力残忍的影像,虽然相对于如今的《隔山有眼》、《人皮客栈》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在当时的好莱坞绝对算是首屈一指的。而此前一直不赞同丈夫做法,想把低能儿交给对方的孱弱妻子,也在最后时刻拿起猎枪,对准那个曾经侵犯过她,如今又要置自己丈夫于死地的暴徒就是一枪(此时她的心情想必很复杂),而这一枪到底能不能唤回他们夫妻间的感情呢?我们自然无法知晓。打斗虽然结束了,“恶人”也全部被消灭了,但生活却远远还没有结束,新好莱坞的开放式结局就这样给观众朋友们留下了许多思考的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