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电影评论 |
一部以湖北省当阳市庙前镇井冈小学的退休教师郑琦为原型的电影《我的教师生涯》居然启用香港金像奖影帝梁家辉作为主角,女主角也是曾经凭借《榴莲飘飘》获得香港金像奖影后的秦海璐,而一个很大的卖点居然是梁家辉和秦海璐的激情戏,是不是有点背离了影片创作的初衷呢?
显然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影片并没有因为梁家辉和秦海璐的激情燃烧而沦为感官层面上的消费快餐,导演郑克洪依然坚持了他在《沉默的远山》中的写实主义手法,用一种很平实的镜头语言将一位乡村教师陈玉近四十年的从教经历展现在我们面前。影片年代前后跨越三十七年,经历了文革前、文革中、新时期,一直到新世纪的开端,导演也同以往许多其他导演一样,采用了几个特定的年份作为时代标记来逐一展开叙事,即1963年、1968年、1984年、1998年和2000年。虽然影片的叙事空间很少脱离这个小乡镇(除了那次北京远行),但还是展现出属于不同时代的时代风貌和时代气息。影片没有出现太多大喜大悲的场面,而是尽量淡化戏剧冲突,冷静客观地记录着陈玉的教师生涯,试图以一种东方式的达观来化解人生的诸多不如意!
从精神气质上来说,陈玉由于从小受到的西方式教育,到了这种中国农村这种封闭、保守的环境里自然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他靠理想主义支撑生命的信念,但本质却是理想主义在不断坍塌和破灭中又有重构。他年轻的时候坚持给学生上生理卫生课,注定是要倒霉的,因为那个年代在公开场合谈论性绝对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中年的时候他又为了学生的演出服装而奔波劳累,还贴了妻子老家的一头菜牛;到了老年,他又为了学生的素质教育而同那种纯粹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背道而驰,坚持上美术课、音乐课这样的副课;最后退休,还用自己多年来的积蓄为乡里的学生办了个青少年活动中心。当然本片并没有像很多主旋律影片那样刻意突出主人公光辉的形象,而是着力表现主人公生活的苦涩以及他人性化的一面,他一直忘不了心中的那个“小兰”,他年轻的时候也有自己的情欲发泄,他作为一个父亲来说更不能算得上称职。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也只不过是在尽心尽力行使自己作为教师的职责,争取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成材的对象。教书的同时也要育人,这才是“教师”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所在!
影片第一段中陈玉教孩子们唱歌的场景不由让我们想起了《放牛班的春天》,音乐的神奇力量唤醒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却无法动摇陈腐的教育体制,陈玉的教学试验梦想很快便在现实的风暴面前被摧毁,自己也不得不接受艰苦的劳动改造。到了1984年的叙事段落中,又出现了他教孩子们唱歌的场景,只不过这次他所认为最有天赋的那个居然是自己曾经学生吴春燕的女儿。陈玉将母亲的歌唱家梦想寄托在女儿身上,全心全意为她创造成长条件,14年后,果然破茧为蝶,成得大气。当她的新歌MTV出现在中央台的音乐节目中时,守候在电视机前的陈玉老两口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辛勤的园丁终于培育出优良的品种,能不开心吗?
而作为陈玉的妻子,周敏这么多年来一直是在默默地忍受着。客观来说,跟理想主义者结婚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因为你必须忍受他追逐理想时所带来的那些“副产品”,比如理想得不到实现时的焦急和狂躁,对家庭的漠视,对自己孩子的不关心,还有那种穷书生的寒酸气。年轻时候爱上陈玉是凭着小女生的执著,但此后的生活却渐渐磨平了她的棱角,她不得不忍受儿子离家出走后的失落,而为了给陈玉凑到买演出服装的钱,又卖掉了自己老家的一头菜牛。当看见陈玉对待别人家的孩子比对待自己家的孩子还要好的时候,她的内心肯定不好受!
最后再来谈谈梁家辉。作为一名香港的演员,梁家辉在片中的表演可谓惊艳,他将自己在《黑社会》中的那种黑帮老大气质完全抹去,很好地融入到陈玉这个角色中去。特别是中年陈玉那种经历了文革风风雨雨后旧派知识分子式的沧桑和憔悴感,居然在这样一个纯香港演员的身上得以近乎完美的再现,真是有点不可思议。其实在演绎了《周渔的火车》中的陈清,《长恨歌》中的程先生之后,梁家辉就越来越像内地的“臭老九”了。当然大陆电影中出演主要角色的香港演员,比如《美人草》中的舒淇,《做头》中的关之琳和吴镇宇,《好奇害死猫》中的刘嘉玲,还有《太阳照常升起》中的黄秋生和房祖名,都能很快去掉身上的港味,同角色溶为一体。反观那些出演香港影片的大陆演员,往往不是因为角色的设置如同鸡肋或者根本难以溶入到角色中去而屡遭诟病。地域文化和表演风格的差异决定着连巩俐、陈道明这样的内地大明星到了港片中都会产生水土不服的毛病!
其实像《长恨歌》,《如果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这样所谓的香港电影,根本就和内地电影分不出什么区别来。香港的导演,发生在内地的故事,香港和内地的演员,这种搭配模式还将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断地涌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