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电影评论 |
最不“香港”的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第2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终于在平淡中落下了帷幕,《父子》、刘青云和内地女演员成了当晚的三大赢家,包揽了其中的七大重要奖项。的确,针对影片数量和票房双重欠收的2006年,举行这样一届颁奖典礼,真有点“矮子里面拔将军”之嫌。再看看2007年第一季度香港电影的惨状,仅仅只有有一部票房过千万的影片,实在让人难以兴奋起来!
况且比起杜琪峰的《放·逐》、《黑社会2:以和为贵》的纯正香港味来,赢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三项重量级大奖的《父子》(去年的《黑社会》也斩获这三项大奖)则怎么看怎么像一部台湾的文艺片,叙事空间颇为狭窄,除了几个人的情感纠葛外,就再没有什么叙事方面的延伸了,而且整部影片几乎看不到任何带有香港地域文化特色的符号。而最“香港”的导演杜琪峰则如同去年金像奖的徐克一样,成了当晚最郁闷的人,两部影片同时入围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居然空手而归,也许是他这七年间拿了三次最佳导演,让人感觉审美疲劳;也许是题材不讨巧,去年是“黑社会”,今年又是“黑社会”,该让位给文艺片了;又也许是他太有野心了,总是想在影片中设置一些政治隐喻,以影射某些大陆对待香港的政策,让上面的人不高兴了,以“食白果”的惩罚让他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当然,以上原因均属我个人胡乱猜测,真正理由向来都无从考证!
当然最不“香港”的入围影片并不是《父子》,而是《满城尽带黄金甲》。虽然该片并没有给老谋子带来“冲奥”失败后的补偿,但却获得了服装设计和美术指导两项技术类大奖,也让周董凭借那首唱遍大江南北的《菊花台》拿到了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奖项,而巩俐最终问鼎影后也让内地女演员顺利完成了金像影后“三连庄”的壮举(此前我早就预料到了)。而且比前两年更糟糕的是,最佳女配角的奖项也被周迅拿走了,这让张曼玉归隐后的香港女演员团体显得颜面尽失。但张柏芝淡出影坛,郑秀文身体欠佳,杨千华产量大减,林嘉欣缺乏突破,Twins姐妹又尚在转型中,总不能让梁洛施这种刚出道没多久的新人来对抗巩俐、章子怡等国际级的大明星吧。香港电影前几年“女性喜剧”(主要指那些大女人小男人的喜剧)泛滥所埋下的恶果终于得以爆发,中生代女演员的青春和才华都在这些嘻嘻哈哈的插科打诨中被挥霍,丧失了许多磨练演技的大好机会,以至于每年一到金像奖颁奖,都会产生集体溃败的场面。就连05年荣获金马影后的舒淇,也是因为主演台湾电影《最好的时光》而获奖。由于近年来香港女演员的影响力大打折扣,很多制片商干脆寻找内地演员来主演港片,就拿07年上映的港片来说吧,《门徒》中的张静初,《姨妈后现代生活》中的斯琴高娃,其表演都被外界广为赞誉,自然成了明年金像影后的热门人选,内地四连庄的可能性比现在的三连庄似乎还要大。等到今后内地女演员全面占领香港市场,包揽金像奖影后提名的时候,香港女演员估计只能在电视剧领域“大展拳脚”了!
幸好男演员这块阵地始终没有失去,但靠得都是生于五六十年代的那一帮“黄金钻石级”大叔大伯们来支撑。在香港,男演员由于很少受到婚姻家庭青春容貌的影响,所以演艺寿命普遍比女演员要长,而且“男人四十一朵花”,除了周润发这样30出头就大红大紫,获得商业和艺术之双重认可的特例外(成龙、周星驰和李连杰虽也在30岁时就已成了超级红星,但那只是商业上红,却很少得到专业奖项,特别是金像奖的认可),很多演员的演技直到40岁左右才被认可,刘德华第一次获得金像奖影帝时已经39岁(2000年凭借《暗战》),周星驰第一次获得金像奖影帝时已经40岁(2002年凭借《少林足球》),即使是梁朝伟这样的影帝专业户,虽然《重庆森林》和《春光乍泄》已为他带来两个金像影帝头衔,但真正名扬天下还是从2000年开始的,38岁的他才迎来真正属于自己的“花样年华”,此后夺取影帝如同家常便饭,自然而然成为香港电影的头号代言人。今年入围最佳男主角提名的五位男演员都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人,最大的周润发已经52岁,而最小的郭富城也已42岁,这一代男演员留给了我们太多美好的记忆,以至于很难想象他们退出影坛后的景象。这次,43岁的刘青云成了幸运儿,原本不被看好的他(主要是因为他主演的《我要成名》名气最小,而他这几年也演了不少烂片)凭借自己演艺生涯中并不是最优秀的一次演出而获得了第26届金像奖影帝,好比前不久奥斯卡的马丁.西科塞斯,2002年金像奖的周星驰,终于在多次冲击失败后得到了一次“补偿式”的奖励,这绝对是当晚最大的亮点,也是本届金像奖最“香港”的所在。虽然郭富城凭借《父子》已获金马影帝,虽然梁朝伟和周润发前后总共八次夺魁,虽然李连杰的《霍元甲》是今年的港片票房冠军,但《我要成名》中的刘青云饰演的潘家辉,却是最能体现“金像精神”的一个角色,其在影片中奋斗的轨迹同刘青云在现实中奋斗的轨迹不谋而合,最后也终于得到了金像奖的认可,戏里戏外相互辉映,双双获奖,也成就了金像奖的一段佳话!
幸亏有这帮优秀男演员坚守阵地,才不至于使金像奖完全沦陷。看看获得最佳男配角和最佳新人奖的吴景滔,出生于荷兰的他哪有一点当年香港演员出道时的草根气质。连不到两岁的婴儿都能入围新人奖的提名,香港电影后继无人的危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严重过。其他三位获得提名的新人,孙俪、霍思燕和裴唯莹,居然清一色都是来自内地的女演员,香港本地的新人何在?香港电影的明天又何在?
但凡事也不要太悲观,虽然香港电影人在金像奖上渐渐失势,却在另外一边台湾的金马奖上时常大包大揽,搞得金马奖成了香港电影的“后院”盛典,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而当年的“港台不分家”(即香港台湾的电影人合作频繁的现象)现在也逐渐演变为“内地香港不分家”,CEPA实施后,内地同香港的合拍片越来越多,香港演员经常出现在内地影片中扮演一些正儿八经的角色(如《太行山下》中的梁家辉,《美人草》中舒淇,《夜宴》的吴彦祖,《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周润发),而内地演员更是频繁地出现在香港电影中扮演警方卧底、黑帮老大和风尘女子。渐渐地,人们已经分不清这到底是港片,还是大陆片了!
其实,对于整个华语电影来说,这种两地甚至三地“不分家”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结合三地的人力、商业资源进行优化重组,模糊地域界限,拍出大量所谓的“大华语电影”将会在今后的岁月里越来越频繁地出现,而金像金马和金鸡三个奖项也可能“合三为一”,成为整个大华语地区一个最为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个颁奖盛典。到时候我们也不必再为金像奖不“香港”,金马奖不“台湾”,金鸡奖不“内地”而感到失落,凡是获奖的都是华语电影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