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继续去北京寻梦!!!

(2007-03-20 19:42:20)
分类: 生活随想

继续去北京寻梦


明天又要去北京了,这是我一年多来第五次去北京,每次去却都是怀着一个同样的目的——报考那里的电影学博士,只不过第一次是探路,第二次和第四次是报名,第三次则是一次失败的考试经历!

小时候就对电影特感兴趣,什么《少林寺》啊,《神鞭》啊,《京都球侠》啊,《自古英雄出少年》啊,都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只要银幕上有武打,就特兴奋。中学开始喜欢泡录像厅,看周星驰、李连杰、周润发、成龙等大明星主演的香港电影,一直看到大学时的《古惑仔》,香港电影如同初恋一般美好,即使现在港片市场低迷,依然保持着一份眷恋。那个时候还在录像厅里揭开了好莱坞大片神秘的面纱,从顶礼膜拜到不屑一顾,也不过短短几年时间。但看了那么多年的电影,对电影的理解依然停留在“过瘾”、“刺激”、“搞笑”、“明星”的层面上,即使后来看了不少文艺影片,写出来的东西还是没什么长进,所谓的香港电影“十大系列”不过是文字的胡乱拼贴,只是抓住了每部电影的某个零件部位,对电影的整体把握仍相当欠缺,每次只要一写单个影片的评论保准露馅!

转折点出现在2004年的5月中旬,突然心血来潮觉得自己应该买两本电影方面的书籍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从电影史到电影理论都熟悉一番。书倒是买了,一本通俗读物,一本专业理论,通俗的那本很容易看懂,而专业的那本《世界电影理论思潮》却犹如天书,一时半会很难消化。里面介绍了大量的艺术电影,有欧洲的,有新好莱坞的,也有日本的几位电影大师的,很多都是闻所未闻。没有一个直接的观影体验,自然也无法理解书中对它们的分析。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还是决定买个DVD碟机,正式进入DVD观影时代,搜罗了许多大师的作品,从影像中更为直观地熟悉各个时期各个电影流派的风格。从格里菲斯、爱森斯坦到伯格曼、费里尼、黑泽明、特吕弗、戈达尔再到基耶洛夫斯基、彼德格林纳威、阿尔莫多瓦和北野武,从德国表现主义、苏联蒙太奇、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美国新好莱坞再到台湾新电影运动和大陆第五代、第六代,观看艺术电影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寂寞而漫长的过程,你必须容忍快速凌乱的剪接方式,容忍缺乏矛盾冲突的故事情节,容忍长时间的静默无语,容忍布莱希特式的“间离效果”,从声话不同步的时空错位中探索男女主人公那复杂的意识和潜意识的世界。此时,看电影早已不是一种爆米花式的娱乐方式,而是如同做学问一般费脑伤神!

影中自有颜如玉,影中自有黄金屋!但光是闭门造车自然无法取得真正的进步,名师的指引是必不可少的。可惜在武汉却没有这样的深造环境,只好去遥远而陌生的北京,在沙尘暴的笼罩下开辟一片新的天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对电影理论、电影史、文艺美学等科目融会贯通,将对电影的理解提升到一个另一个高度。第一次考试,我通过了初试,却因为复试达不到要求而未能如愿以偿,只得从头再来。今年也许是最后一次机会,于是我报了三所学校,表面上把握增大了许多,但实际上却更加有些应付不过来,到现在为止还没分清到底谁是重点,只好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了!

今天下午倒是休息了一下,看了最新的影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片中上海的浮华代表了一种理想化的东西,在那种环境下可以产生无限的遐想,如同我即将前往的北京一样,电影文化氛围浓厚,有很大的开拓空间;而东北的人文地貌却显得很简陋,很粗糙,保守的空气让人只能安分守己地度日,如同我现在所在的城市一样,缺乏电影文化根植的土壤,曾经的锐气也在单调的生活中一天天地被磨平了。希望我最终的结局不要像结尾处那个长镜头中摆地摊的姨妈一样,从理想主义者的浪漫回归到现实生活的无奈,买套房子找个姑娘生个伢,下半辈子匆匆度过,最后从世间蒸发,如同一缕空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