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lovefaye2002
lovefaye2002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311
  • 关注人气:17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心想》和《双子》看香港贺岁片之堕落!!!

(2007-03-11 16:14:23)
分类: 电影评论
 

从《心想》和《双子》看香港贺岁片之堕落


春节已经过去,再来回顾2007年的香港新春贺岁档,自有一番感触。这个贺岁档有三部影片,少于2006年的四部,票房上也处于劣势。但同2006年的《霍元甲》(刚过3000万)一样,荣登贺岁票房冠军宝座的依然是最不具贺岁精神的黑帮片《门徒》(刚过2500万),其余两部真正承载着贺岁任务,力图让大家乐一乐的影片《心想事成》和《双子神偷》,却双双不过800万。新年伊始就打了这样一场败仗,香港电影的2007莫非又要继续走低?


一、香港贺岁片的发展简史:

关于贺岁这个概念,新闻媒体常常会对大众产生一些误导,以至于很多人将《墨攻》、《父子》这种上映于去年11月底的影片都称之为贺岁片。其实真正的贺岁档应该是春节前后这十几天,而不是从圣诞到春节这一两个月。现在内地贺岁市场如此繁荣,很大程度上还是要归功于香港的同行,正是因为香港影人将贺岁观念引入内地,才导致现在春节银幕的异常火爆。而说起香港的贺岁片,自然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说起。1981年许冠文自编自导自演的喜剧《摩登保镖》成功地开创了贺岁片的先河,让香港人明白了这大过年的,银幕上总得有些东西热闹热闹。于是贺岁片的风气逐步形成,董骠、沈殿霞、吴耀汉、曾志伟、冯淬帆等喜剧明星轮番上阵,将香港小市民贪财好色的特点在银幕上夸张放大,炮制出诸如家庭喜剧《富贵逼人》和动作喜剧《福星高照》这样的经典贺岁系列!

八十年代末,香港电影人又充分意识到“明星效应”对贺岁市场的刺激作用,新一代的偶像明星逐步取代那些老牌的喜剧明星而成为贺岁片的主角。当时凭借吴宇森、林岭东英雄片红极一时的周润发,便先后颠覆其英雄形象,出演了《八星报喜》和《吉星拱照》这两部贺岁喜剧,效果极佳。这就更加坚定了贺岁创作者大打“明星牌”的决心,黄百鸣的《92家有喜事》和《大富之家》,高志森的《花田喜事》都成了明星大杂烩,而刘镇伟的《东成西就》更是云集了除“双周一成一李一刘”外香港电影的十大当红男女明星,阵容之强大,恐怕只有1991年为华东水灾而筹款的《豪门夜宴》可以媲美。当时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成龙和周星驰,也借贺岁之名,行捞钱之实,纷纷将自己的重量级作品押在了贺岁档期。成龙的《醉拳2》、《白金龙》、《义胆厨星》、《我是谁》和《玻璃樽》(很多时候是在内地贺岁档发行),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大内密探零零发》、《食神》、《行运一条龙》和《喜剧之王》,都因此而大卖,成了当仁不让的两大“贺岁霸主”!

其实严格来说,成龙的那些影片都不能称作为贺岁片,片中他依然凭借自己的拳脚大行个人英雄主义,其他人等都是绿叶陪衬红花,生怕抢了他风头。而周星驰也只有《行运一条龙》以及同黄百鸣合作的两部《家有喜事》(并不是真正周星驰风格的作品)具有贺岁精神,《喜剧之王》狗尾续貂,硬是装上一个贺岁的尾巴,却消解了此前关于“个人奋斗辛酸历程”的严肃主题,而其他作品无非也是想沾贺岁档的光,并不是专程为了贺岁而拍摄。倒是黄百鸣的喜剧才算真正的贺岁大餐,从《八星报喜》和《合家欢》,到《92家有喜事》和《大富之家》,再到最后的《97家有喜事》,全都是以大家庭的悲欢离合为主题,不管前面多么散,最后总能给出一个大团圆的结局,非常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家庭观念。再给影片配以全明星的豪华阵容,让你在感受合家欢乐的同时,也能大过追星的瘾!


二、新世纪贺岁片创作观念的转变:

新世纪的贺岁片市场,已不再是黄百鸣、周星驰和成龙的天下,而是呈现出纷繁多变的局面,既有名为贺岁,实为动作的《东京攻略》、《韩城攻略》和《飞鹰》,将故事的发生地纷纷放到香港以外;又有《鬼马狂想曲》、《喜马拉雅星》、《春田花花同学会》这样拼贴+恶搞的大杂烩,全明星阵容且各自戏份有限。爱情喜剧成了重点,像02年的《天下无双》、《嫁个有钱人》,03年的《百年好合》、《行运超人》、《老鼠爱上猫》,04年的《花好月圆》、《魔幻厨房》虽亦古亦今,但均以男女爱情为主题,语言和细节上尽量摆脱香港本土风味,力图做到“大华语地区”的南北适宜。影片还网罗了刘德华、梁朝伟、古天乐、任贤齐、王菲、郑秀文、杨千华和张柏芝等一干最具票房号召力的男女明星,遵循着“一男一女”为核心的爱情模式,男女明星均衡搭配,双星闪耀力图吸引更多观众!

不少原本严肃的大导演也纷纷转战贺岁市场,但杜琪峰除了《钟无艳》保持了一定的创作水准之外,其余像《呖咕呖咕新年财》和《百年好合》均是应景之作,而韦家辉的“贺岁三部曲”《鬼马狂想曲》、《喜马拉雅星》和《购物狂》,更是遭遇了票房上的逐年递减。至于于仁泰的《霍元甲》和尔东升的《门徒》,其实与贺岁根本沾不上边,放在这个档期上映,无非是想多赚点银子,因为这个时候的中国老百姓最有时间去电影院看电影!

的确,新世纪的香港贺岁片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假贺岁片”外,很多影片为了迎合大陆观众的口味而纷纷采用最稳妥的爱情主题,夹杂着一些诸如武侠、厨艺、采药、戏曲等别样元素,淡化港味,增加普适性,即使是《行运超人》中的风水和《呖咕呖咕新年财》中的麻将,也很容易为大陆观众所接受。而《鬼马狂想曲》、《春田花花同学会》这些港味十足的影片就很难得到大陆观众的认同了,毕竟影片所戏仿的《鬼马双星》、《半斤八两》、《林亚珍》和《麦兜故事》等香港本埠经典,并没有在大陆这边流传开来。当年的“贺岁片至尊”的黄百鸣也没有继续经营他的家庭贺岁喜剧,而是在千禧年来临之际找来昔日新艺城的“最佳拍档”麦嘉和许冠杰同谢霆锋、容祖儿、苏有朋、林心如、吴辰君这些港台娱乐新贵们联手奉献了一部热热闹闹的《大赢家》,却由于故事题材和搞笑桥段的陈旧老套,落得个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悲惨”下场。而接过黄百鸣“衣钵”的韦家辉,也在对贺岁片的不断浸淫中丧失着曾经“一个字头诞生”的锐气,《鬼马狂想曲》好歹有些创意,《喜马拉雅星》却纯粹是在胡闹,《购物狂》更是丢出了一个又臭又长的所谓高潮段落,不仅没让人兴奋起来,反而感觉到有些昏昏欲睡!


三、《心想》和《双子》的失败:

所谓的贺岁片,并没有远大的人文理想,也不承担“文以载道”的重任。它的任务不是让观众来思考,而是为观众在新春佳节之际增添喜庆气氛。影片是越闹越好,闹完之后还要注意“合”,所以大凡贺岁片的结尾,都以所有矛盾的调和,大家一团和气来收场。像《东成西就》、《龙的传人》这些贺岁片的结尾处,剧中的正反两派居然“放弃对立”齐聚一堂,共同合手向观众拜年。贺岁片的创作充分体现了电影“俗”的一面,但这是通俗,而不是低俗,并不是因为贺岁你就可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负责任地胡拼乱凑,让观众觉得这不是在贺岁,而是在弱化他们的智力!

2007年一共有三部贺岁片,其中《门徒》是“假贺岁”,而《心想事成》和《双子神偷》却是继承了当年的《富贵逼人》和《福星高照》,一个是家庭喜剧模式,另一个则是动作喜剧模式,也汇集了一批当下的影视红星(郑中基、Twins、吴京、洪金宝、陈慧琳、吴镇宇,还有这两年金像奖的大赢家梁家辉、毛舜筠和元华),但给人的感觉却是糟糕透顶。其中《心想事成》类似于1997年的贺岁片《运财至叻星》(当然同种模式的影片《济公》来得更早,却是古装片,也非贺岁片),都是以天神下凡大做噱头,《运》中的天神是财神,而《心》中却是雷震子,所要救助的都是在凡间衰到透顶的人。但与《运》不同的是,《心》中的凡人不再是孤家寡人,而是一大家子:迷恋艺术的老婆,为爱痴狂的妹妹,傻不啦叽的小舅子,还有两个成天撞墙的小孩,所以雷震子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更多,除了他们之外,还有自己同九天玄女之间的爱情。但解决问题的手段却过于简单,让男主人公拥有了“心想事成”的超凡能力,很快便把一大家子的问题都给解决了,自己也同九天玄女顺利复合。可影片最大的败笔恰恰是随即而来的高潮(同《购物狂》一样坏在了高潮),硬要让几个反派大耍阴谋,破坏了故事情节的连贯性,不过考虑到大家喜欢看“正反两派大对决”,也就罢了。但此时男主人公的“法力”已经过期,正是他显示真正人格魅力的时候,玉皇大帝却偏偏下凡来插上一手,本来被铺设好的戏剧矛盾冲突就这样草草收场,单凭这一点,就远远逊于《运财至叻星》,虽然后者也很俗,但高潮情节的设置还是挺吸引人的!

《双子神偷》走得是动作路线,但因为大多角色都是“双子门”门下,所以平白无故多出了将近一倍人。可监制徐小明和导演江道海显然都没有黄百鸣那种执导“群戏”的功力,所以人物表演大多流于表面化,几处煽情场景设置的也不甚合理,吴京同阿Sa之间的爱情火花更是节外生枝,最可笑的是洪金宝这个人物,中间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最后决战时刻又突然蹦出,像是天外来客一样。既然文戏无法展开,那就只好看武戏了。可火车打斗模仿《龙在少林》,商场打斗模仿《警察故事》,打来打去人没死几个,玻璃倒是碎了一大堆,跳火车时要撞碎玻璃(这段显然有点模仿梅尔维尔的经典犯罪片《红圈》),商场打斗时要踢碎玻璃,就连除掉邪恶姐妹花都要用她们脆弱的头部来猛击玻璃,长此下去,自然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希望影片早点结束回家睡觉。可正当恶人除尽,大家准备拍掌相庆时,已经死在水中的大恶人连同天珠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影片随即嘎然而止,留下一行无厘头的字幕“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莫非它是想学《新鹿鼎记》和《大话西游》,来他个上下两集,但搞不好就会像《倚天屠龙记——魔教教主》那样,第二集始终难产!

对于这样鸡头蛇尾的贺岁片,大家自然不能满意。其实这几年的贺岁片一直在走下坡路,如果不是《霍元甲》和《门徒》这种“假贺岁”来支撑的话,境况将会更加惨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演员选择上,像成龙、周星驰这样的巨星一个青睐国庆档,一个习惯“三年磨一剑”,都远离了贺岁档,有些电影看似明星多,实际上却多为二三流明星,根本无法出现《东成西就》这种顶尖明星荟萃的现象(这方面韦家辉的“贺岁三部曲”相对来说倒是做的比较好),这又如何能吸引观众呢?其次是创作类型上,自黄百鸣后,最具贺岁精神的家庭喜剧很少有人来拍,而拍出来的那些浪漫爱情喜剧和时装动作片,春节看同平时看也并没有什么别样的感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创作态度和创作水平,像《心想事成》和《双子神偷》这样粗制滥造,敷衍了事,“难看”多于“好看”的作品,又怎能满足观众们日益挑剔的口味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