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中华龙走向世界——在电视片中华龙创作方案讨论会上的演讲/吕佩浩

(2024-03-28 10:23:28)
标签:

中华龙

让中华龙走向世界

面向世界传播龙文化

大制作

吕佩浩

分类: 学术心得(论文、演讲集锦)

让中华龙走向世界——在电视片中华龙创作方案讨论会上的演讲/吕佩浩和平龙 / 龙黔石


面向世界 传播龙文化

——在百集大型系列电视片《中华龙》创作方案讨论会上的即兴发言

                                                    吕佩浩

各位专家、学者,

各位艺术家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

  我很高兴应邀来参加壬辰龙年全球龙文化大会及“龙腾五洲 根系中华”大型龙文化艺术全球巡回展的新闻发布会;也很有兴趣参与百集大型系列电视专题片《中华龙》创作方案的讨论。

  刚才,庞进先生以《龙文化可为建设文化强国做出重要贡献》为题作了主旨演讲。庞进先生说:“作为民族标志,龙已经得到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华人的广泛认同,成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象征。”“龙文化既是根源文化,也是标志文化;既是物质文化,也是精神文化;既是传统文化,也是时尚文化;既是中国文化,也是世界文化。”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

  会上,我浏览了大会发给我们的“百集大型系列电视专题片《中华龙》创作方案”。我觉得,这个方案大致构画出了这部大型系列电视专题片的框架,创作思路是清晰的,内容是丰富的。我想说的、想建议的是:我们的创作指导思想要有大视野,要面向世界传播龙文化。换句话说,就是要通过我们卓有成效的工作,让中华龙走向世界。

  我认为:龙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龙文化就是龙图腾,又称“中华龙”。这是我们祖先综合了鹿的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蟒的腹、鱼的鳞、虎的脚掌和鹰的爪子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图腾,是一个想象的艺术形象。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中华龙已形成了庞大的龙的家族,并被赋予喜水、好飞、通天、善变、灵异、征瑞、兆祸、示威等神性。龙图腾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都普遍认同自己是“龙的传人”。而广义的龙文化就是指中国文化。既然中国是龙的国度,黄河、长江、长城都是龙的化身,那么,一切中国文化,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可以称为中华龙文化,简称龙文化。今天,我们所要拍摄的百集大型系列电视专题片《中华龙》,主要是介绍龙图腾即龙的艺术形象,但也不排斥更广泛意义上的龙文化。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

  记得在几年前,网上热烈讨论了这样一个话题:“什么是中国文化的名片?”最后,经过网民的投票,可以作为中国文化名片的,排名第一位的是孔子,排名第二位的是龙图腾。据说,两者之间的票数,仅仅相差三票。我曾经跟龙黔石先生就这一信息交换过意见。当时,龙先生说:“孔子文化影响中国二千五百多年,而龙图腾有八千年的历史。” 我认为, 龙先生这话说的没错。据考古发现,在我国辽宁的一些原始村落遗址就存在着八千年以上的“龙形堆塑”。这证明,我们祖先早在八千年前就把龙作为图腾。而今,在中国,既有以龙命名的省份,也有遍布全国的龙城、龙乡、龙镇、龙村,还有数不清的龙山、龙水和与龙有关的名胜古迹。除此以外,还有龙的节日,龙的神话,龙的歌舞,龙的工艺品,龙的服饰,龙的菜肴,等等。可以说,龙文化已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说,孔子是代表了一种思想,一种学说,那么,龙图腾则象征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以,把龙图腾作为中国文化的名片来向世界展示,是我们这部大型系列电视专题片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与龙文化结缘,应当说同我的职业有关。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作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华侨广播部的记者曾采访过一个华侨华人国庆回国观光团。这个团由来自美国纽约的14个侨团代表组成,其中,有一位从东南亚移居纽约、祖籍广东潮汕的侨领叫李明庆,带了一个十六岁的女儿回国观光。李先生告诉我,她女儿生在美国,长在美国,除了在家里与父母讲潮州话以外,一切都美国化了。这次,他是特意带她到中国来寻根的。一天,在故宫参观,李先生的女儿对故宫殿宇上大大小小的龙很好奇,用英语问他父亲:“这是什么?”李先生用潮州话回答女儿:“这叫龙,是中国人的祖先。我们的祖先是炎帝和黄帝,他们都是龙变的。爸爸和你都是炎黄子孙,是龙的后代……”我不知道李先生的女儿是否听懂了父亲的话,但在以后的游览中,我发现她总是爱用相机照各种各样龙的形象。我想,此刻,她已经喜欢上龙了。还有一次,香港著名歌星张明敏应邀来我们电台录制访谈节目,事后,我以华侨部副主任的名义宴请他。那时,香港还没有回归,香港和台湾的歌星,内地人并不熟悉。张明敏最早在央视的春节晚会上演唱台湾词曲家侯德健的著名作品《龙的传人》。“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这首歌唱出了一个龙的国度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也唱出了海外同胞对祖国的热爱和依恋。一时间,张明敏的名字和这首歌一起传遍了大江南北,而“龙的传人”也成为了海内外中国人的别称。那天,我和张明敏以《龙的传人》这首歌为话题,谈得十分融洽。席间,他一再表示,对祖国的统一和强大充满信心。此后,张明敏先生视我为朋友,他在香港乔迁新居,还给我来信,告诉新的住址和电话号码。我举这两个例子想说明,是古老东方的一条龙,把海内外同胞的心紧紧联系在了一起,龙文化具有无比的凝聚力。

  1988年龙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华侨广播部与英国(BBC)曼彻斯特电台“东方地平线”、美加华语广播、荷兰中文台、法国巴黎中文台联合举行“向全球华人贺岁”卫星联播,我担任中方的总策划和导播。这次联播除了介绍中国人过春节的习俗和世界各地华人迎春的盛况以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邀请当地杰出的华人向全球华人拜年。当时,国外华语电台纷纷推出了当地的华人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有的还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出来讲话,而我台却推出了一个普通的中国人——龙黔石。那时,龙先生还不出名,我是从北京日报上看到了有关报道,派记者采访了他。我当时只是出于龙年的特点选择他的,没想到节目播出以后,他那姓龙、属龙、画龙、书法龙、篆刻龙的传奇故事引起海外华人社会很大的反响,还受到外国媒体的关注。当时,英国《泰晤士报》就委托曼彻斯特电台“东方地平线”主持人赵燕琼小姐给我打来国际长途电话,进一步了解龙黔石其人。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同龙黔石成为好朋友。2000年龙年,龙黔石先生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龙黔石龙画艺术展”。我通过私人关系,邀请国家领导人铁木尔·达瓦买提前来出席开幕式并剪彩。此后,我们又共同创办了北京华夏龙文化艺术研究院,让龙黔石先生画的中华龙搭乘神舟三号宇宙飞船第一次遨游太空。

  接下来,我想说说如何面向世界传播龙文化的问题。

  面向世界传播龙文化,要区别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做到内外有别。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国人能够认同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能够认同的,外国人也都能认同。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问题。还是回到1988年吧,那年我台与海外电台举行龙年卫星联播,BBC曼彻斯特电台派来一位高级工程师,带着专门的仪器帮助调试线路。这是一个纯粹的英国人,对中国很友好。由于他的积极工作,我们租用的两对国际通讯卫星线路信号清晰,联播获得圆满成功。事后,由我和英语部主任张庆年出面,代表电台设宴欢送他。在餐桌上,这位英国朋友说出了他心中的疑问。他说:“在英国,在欧洲,人们都把龙看作一种恐怖的怪物,认为龙代表邪恶势力。你们为什么要那么崇拜龙?”我当时是这样回答他的:这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中国文化里,龙并不邪恶,而是造福于民的。龙神通广大,可以呼风唤雨,普降甘霖,给农民带来丰调雨顺的好年景。所以,在中国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供奉龙王的龙王庙。龙也代表了吉祥,中国民间婚庆,都要贴上有龙凤的图案,表示龙凤呈祥,百年好合。龙还代表了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汉语中就有“龙腾虎跃”、“龙马精神”、“跳龙门”等成语。中国人把各种美德和本领集中到龙的身上,人们往往把那些才智出众的人称做“人中之龙”,把希望孩子成才比作“望子成龙”。龙也是富裕的,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东海龙宫就是一个藏宝之地……我的这一番话,通过翻译家张庆年深入浅出、一字一句的生动翻译,让客人听得连连点头。最后,他耸了耸肩,幽默地说:“看来,我这次到中国来,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中国的龙……”由此可见,向外国人传播龙文化,不宜急着讲“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等一些抽象的概念,相反,用一些具体事实则更能说服人。同样道理,向外国人展示龙的艺术形象,可以喷云吐雾,电闪雷鸣,但不宜张牙舞爪。我喜欢龙黔石的龙画,慈祥,人性化。我想,这也许可以改变外国人关于“龙是恐怖怪物”的印象。

  最后,我想对中国龙的对外英文翻译提点建议。在我国翻译界,以往通常都习惯把龙翻译为“Dragon”。这个“龙”在外国人的词典里就解释为怪物、恶魔的意思。这个形象在西方人的意识里是根深蒂固的。如果我们照“Dragon”这样的译法,中华龙很难走向世界。记得网上对这个问题有过热议。当时有人建议,拋弃“Dragon”的译法,按中国专用名词采用汉语拼音的做法,这样,龙完全可以译成“Long”。持这种观点的网友,还以著名影星成龙为例,他的英文名字就按照汉语拼音译成了“Cheng Long”。在美国,观众十分喜欢这个名字。如果成龙名字中的“龙”参照英文译为“Dragon”,恐怕美国观众对他的偏爱度就大打折扣了。所以,我极力推举“Long”这个中国式译法。什么叫创新?我认为,这就是创新!这一创新,颠覆了西方人的词典,给龙赋予了东方文化元素,打上了中国印记。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改变。这一改变,有利于面向世界传播龙文化。

  朋友们,我们正在筹划拍摄的百集大型系列电视专题片《中华龙》,应当说是一个大题材、大制作、大手笔。我们有这样一个感觉,我们正在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我们的工作必将载入中华文化的史册。我希望,在《中华龙》这样一部大片中,能够率先采用“Long”(龙)的外译法。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中华龙走向世界是指日可待的。我就讲这些。

  谢谢主持人!谢谢大家! (热烈鼓掌)

让中华龙走向世界——在电视片中华龙创作方案讨论会上的演讲/吕佩浩龙黔石(五龙先生)壬辰龙年全球龙文化大会上留影

 

 

让中华龙走向世界——在电视片中华龙创作方案讨论会上的演讲/吕佩浩著名演讲家李燕杰在会上发言并向年轻人赠送他的书法作品

, 

让中华龙走向世界——在电视片中华龙创作方案讨论会上的演讲/吕佩浩
博主与李燕杰等与会代表合影

让中华龙走向世界——在电视片中华龙创作方案讨论会上的演讲/吕佩浩与台湾神奇书画家杨大阁(良雄)先生在他会动的虎画旁合影

 

让中华龙走向世界——在电视片中华龙创作方案讨论会上的演讲/吕佩浩台湾书画家杨大阁(良雄)先生赠送博主的一笔龙画

 

让中华龙走向世界——在电视片中华龙创作方案讨论会上的演讲/吕佩浩
博主和与会龙文化专家、学者合影


让中华龙走向世界——在电视片中华龙创作方案讨论会上的演讲/吕佩浩百集大型系列电视专题片《中华龙》讨论会一角

编 后】
  2011年11月9日上午,在北京饭店贵宾楼花园厅举行了有海内外龙文化专家、艺术家等参加的会议。会议的上半部分,发布壬辰龙年召开全球龙文化大会同时举办“龙腾五洲  根系中华”大型龙文化艺术全球巡回展的新闻;下半部分,讨论百集大型系列电视专题片《中华龙》创作方案。我在讨论会上作了即兴发言,得到主持人和李燕杰等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发表在当年11月29日我的新浪博客上,受到了博友热烈好评。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我的这个演讲读来仍感亲切,有现实意义,故而重新发表。当年博文的题目是:《面向世界 传播龙文化》,现在改为《让中华龙走向世界》。我不知道,这部百集系列电视片《中华龙》后来拍摄进展怎样?好像由于资金的原因半途而中止了。我认为,这是于国于民都有利的好事,国家应从财力上给予资助。愿在各方的努力下,完成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录片制作。
                                                   吕佩浩

                                                                                                                       2022年3月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