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临江仙】中元祭赵玉明老师(新韵)/吕佩浩

(2022-10-31 09:09:50)
标签:

临江仙

中元祭赵玉明老师

缅怀赵玉明老师

半个世纪的师生情

情感

分类: 诗歌诗论
【临江仙】中元祭赵玉明老师(新韵)/吕佩浩
广播电视史学家赵玉明教授 (常立岗拍摄)

临江仙
中元祭赵玉老师(新韵)
                                                              吕佩浩

         往岁京畿相望,
         今朝海角凝神。
         中元时节祭亲人。
         白花飞铁皿,
         浊酒倒黄尘。

         亦友亦师知己,
         先生情谊长存。
         等身著作后人论。
         高风亮节在,
         含泪师尊。

                          2020年9月2日(七月十五)于海南陵水返保亭途中

【临江仙】中元祭赵玉明老师(新韵)/吕佩浩
赵玉明老师在与新闻系65级同学亲切交谈 (赵国兰拍摄)

【临江仙】中元祭赵玉明老师(新韵)/吕佩浩
在温济泽半身铜像捐赠仪式上,赵玉明、曹璐老师与吕佩浩同学合影 (中传网记者拍摄)

附录一
缅怀赵老师
  惊悉赵玉明老师逝世,十分悲痛!
  赵老师是研究广播史的专家。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广西电台工作时,就收藏了一套他编写的中国广播史教材。我调回北京后,和赵老师交往日益增多。他对我的成长一直很关心,也热情支持我们校友的各项活动。早些年,我和谢骏同学发起倡议,由校友集资为温济泽老师塑造半身铜像,赵老师一人就出资二千元。2015年,我们新闻系两班同学会编写《春华秋实五十年》纪念文集,我向他约写个序,他很快就交了稿。记得我到他复兴门外真武家园家中取稿时,他兴奋地和我聊了半天,还送我好几本他新出版的文集。这些,都成为了他留给我的永远的纪念。
  敬爱的赵老师,您一路走好!
                        
                        学生吕佩浩9月1日哭书于海南陵水县清水湾南国侨城
(此文发北广新闻系好友群)
【临江仙】中元祭赵玉明老师(新韵)/吕佩浩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春华秋实五十年》校友文集

附录二
半个世纪的师生情
(赵玉鸣老师为《春华秋实五十年》写的序)
                                                       赵玉明

  今年,适逢原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65级同学入学五十周年。65级编采专业两个班的同学准备于9月间返校参加今年校庆活动,同时在同学中征文编印一本回忆性文集《春华秋实五十年》,以作纪念。值此师生即将相逢之际,又翻阅了征文书稿,不禁引起了我对早期广院和65级同学们的绵绵怀念之情。
  首先,深切怀念广播学院和新闻系的创业者和老一辈的教师。五十多年前,中央广播事业局的领导梅益、周新武等同志高瞻远瞩,预见到广播电视事业未来将会有一个大发展,需要培养大批专门人才,决定将在广播技术人员训练班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北京广播专科学校升格为北京广播学院。1959年9月7日,梅益、周新武同志在59级新生的开学典礼上讲话,提出努力办好学校,为广播电视事业培养优秀的专门人才。会后,广播局领导还与全体师生合影。据周新武同志的日记记载,当年曾有梅益兼任广播学院院长之议,但他推辞了,由周新武副局长兼任院长和院党委书记,左荧任副院长兼新闻系主任(后继任院党委书记)。左荧还将他当时分管的地方广播部和研究室的全部人员划归新闻系,充实教学研究力量。梅益、周新武和左荧同志是名副其实的广播学院和新闻系的开创者。
  新闻系的老一辈教师中,令人怀念的有康荫(系副主任)、苑子熙(教研室主任)和温济泽等同志。温济泽原为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遭遇了人生的不幸。但正如新闻系同学所说的那样,温老师被贬到新闻系教书,对他的学生来说,是一生的大幸。他渊博的学识、深情的教诲、理论联系实际的教风,给学生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我这里要告诉同学们的是,梅益、周新武、左荧和温济泽等同志虽然离开我们多年了,但历史并没有忘记他们。最近几年,在有关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先后公开出版了《周新武纪念文集》、《永远的怀念——温济泽纪念文集》、《八十年来家国——梅益纪念文集》和《风范长存——左荧纪念文集》。我有幸分别作为编委、副主编或主编参与了上述四本纪念文集的征稿、撰稿工作。新闻系的不少师生也撰写了回忆文章。2014年,适逢梅益、温济泽同志百年诞辰,又分别编选出版了《梅益百年纪念文集》和《温济泽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新闻系65级吕佩浩、谢骏两位同学还积极发起,在广院老校友和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早年的研究生中集资制作了温济泽半身铜像,赠予学校。曹璐老师和我也出资支持了这件事。学校博物馆还和温济泽家属合作筹备了“永远的怀念——温济泽生平事迹展”,并于4月18日在传媒大学博物馆举办了铜像揭幕和开展仪式,为六十周年校庆活动增添了生动的校史教育内容,引起了在校师生的热情关注。
  其次,深切怀念原广播学院所在地——复兴门外的灰楼。一座五层大楼办起一所大学,今天看来简直是不可想象。当年的灰楼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原址上盖起了十多层的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但灰楼墙上当年“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的标语还留在不少师生的记忆之中。
  广院灰楼最初几年的生活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艰苦的办学条件、勤奋的学习风尚和敬业的工作精神。这也可以说是广院创办初期的特色和优良校风。正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精神哺育了广院最初一代的学子。
  新闻系65级同学入学之初,适逢国民经济恢复好转之际,学习环境有了新的改善。但世事难料,仅仅半年之后,1966年春天就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校园里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中断了,刚刚形成的优良校风也遭到破坏。不久,全校师生搬迁到今天定福庄的校址搞运动。在陈伯达、康生、江青、张春桥、姚文元一伙屡次到校煽动下,广院始终处于动乱之中。1969年11月,全校教职工和在校的65级学生又被迫迁移到河北省望都县东张庄农村,开展所谓的“斗、批、改”运动,折腾了将近一年时光,才返回定福庄。在张庄的几个月里,新闻系的师生可以说是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了特殊年代独有的师生情谊。1970年夏,新闻系65级同学陆续分配走上工作岗位,广院随之下马。在校的教职员工都被送到中央广播事业局河南淮阳五七干校劳动,直到1973年广院复办,才陆续返校重建校园。
  第三,深切怀念与新闻系65级同学的师生之情。五十年前,同学们迈进广播学院的大门。我们之间年龄相差十岁左右,都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新一代知识分子。这一代青年的特点是听从祖国的召唤,甘于奉献,兢兢业业。1970年,同学们打起背包分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前沿阵地。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中当年没有人能分配到中央级广电新闻单位工作,但大多成为地方电台、报纸的骨干,有的后来也进入到了新华社、人民日报和中央三台工作。五十年来,新闻系的老师们从来没有忘记他们。在新闻系建系三十年、三十五年和四十年之际,在历届校友支持下编印的纪念册其实就是一本校友的通讯录。通讯录中第一部分是按年级排列的学生名册,第二部分是按部门、按地区排列的学生名册。我每逢到中央广播事业局有关部门和中央三台办事,特别是到外地出差,总是随身携带一册,走到哪里,打开一看,就能找到新闻系校友的踪迹,随之相约会见,畅谈师生之情,合影留念。五十年来,世事沧桑,不变的是师生之情,怀念的是同学们为祖国建设特别是为广播电视事业做出的贡献。我们总是关注着同学们在报刊上发表的新闻通讯,在广播电视中播出的视听节目。我知道,不少同学在边疆和基层单位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所有这些,都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写进了学校的史册。
  如今,我们都已是古稀上下、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人老是自然规律,也应看作好事。这是人生走向成熟、走向睿智、走向完满的标志。这部《春华秋实五十年》是同学们感恩母校、感恩老师、感恩友情的结晶,体现了同学们的成熟、睿智和完满。它是同学们献给老师和母校的最好礼物。
  最后,祝同学们安逸自在度晚年,幸福健康全家欢。
  愿以此为序,纪念我们半个世纪的师生情谊。
                                           2015年8月于北京

  本文作者系原北京广播学院副院长、广播电视史专家、博士生导师。
【临江仙】中元祭赵玉明老师(新韵)/吕佩浩在中国传媒大学五十五周年校庆期间,赵玉明副校长偕同原新闻系老教师们与返校老校友合影
                                       (赵国兰拍摄)


  2020年8月30日,是我们的恩师赵玉鸣老师的忌日。为缅怀他,我重新发表我的这期博文。母校正在编辑出版赵老师的纪念文集,祝愿文集早日问世!
                                                 吕佩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