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老登上了泰山绝顶
诗词中的对仗
袁哲俊
一、对仗在诗(词)中的位置和作用
1.
律诗中的对仗代表了整首诗的核心思想意境
一首好的诗,应有起、承、转、合,其中律诗的对仗是中间四句,处在核心位置。因此,大多数律诗,对仗应是代表整首诗的核心思想意境。〔明〕谢榛认为:“诗以两联为主,起结辅之,浑然一气。”①往往是只要一读诗中的对仗,就好像已了解整首诗的核心思想意境。下面举几个实例: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刘禹锡《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锺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鲁迅《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以上这些诗,读了中间的对仗,实际上已经体会了整首诗的意境和内涵,并且能长久记忆不忘。
2. 有些诗中的对仗是作为核心思想的陪衬
这类诗中的对仗并不代表整诗的核心思想,但作为核心思想的陪衬准备,尾联画龙点睛,说明整诗的思想意境。下面是两个实例:
李白《渡荆州送别》:
远渡荆州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原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舟行。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 词中的对仗也代表了整首词的核心思想意境。
词中也有对仗,少部份词的对仗位于核心位置(例如《满江红》词),这时对仗常常表达整首词的核心思想意境,如:
岳飞《满江红》: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毛泽东《满江红》: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二、如何才是好的对仗
我们对诗中的“对仗”应是高标准,严要求。要学习前人诗中的千古名对,虽然我们不容易达到这样高的标准,但应尽量努力去争取。
评定好对仗的标准,我认为有下面三条:
(1)
要有好的、很高的、深远的立意和意境,不仅要能充分表达整首的诗的核心内容,而且应该有精辟的、独到的、能撼动人心的新思想、新见解;
(2) 文字美,要用诗的语言;
(3) 符合对仗格式要术,即是否符合“工对”的要求。
我们如用以上的三条标准来分析前面举出的前人诗中的“千古名对”,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可以看到这些名对仗都是基本上符合这标准的,特别是在立意和意境上倣到“深”、“高”、“远”,使人百读不厌,不自觉地牢记在心,长久不忘。
过去我们对“对仗”本身的格律规则要求和句法结构对应,研究较多,这方面是基础,很重要。但要写出诗中的好对仗,仅此是不够的,必须重视对仗的立意和内涵,这是好对仗的首要重点,必须下功夫,特别重视这个问题。一定要有了好的新的思想内客,深远的内涵意境,才有可能成为好的、高质量的对仗,这方面我们过去是较少讨论的,也可以说是被忽视的。再回顾一下上面举的千古名对的例子,这些诗中的对仗所以被大家记忆、长期流传、称颂,主要就是因为这些对仗的深远内涵意境,它也表达了整首诗的立意感情和内涵,使我们感动,引起我们心声的共鸣,使我们长久记忆不忘。我们写诗中的对仗,就应该学这种千古名对的核心精神,作为我们努力奋斗的方向。
三、诗(词)中对仗的格律规则要求
1. 律诗中对仗的格律规则要求的特点
诗中的对仗,一方面应力求格律工整严格,符合工对要求;但同时从整首诗出发,也应符合一些特殊的规则和要求。下面将简述一些特殊要求:
1) 对仗中的上、下句所描述表达的内容思想应如何来“对”
①
诗中的对仗应避免合掌,即必须避免一联对仗中的上句和下句、以及颌联和颈联两联,意义雷同,或讲述描写同一事件,表达同一思想。这是因为一首诗的字数有限,应使这有限的字数,表达更多的内容和思想;合掌实际上就是浪费了律诗的有限的、宝贵的文字。但独立的对仗楹联不受此限制,这是‘诗中对仗’和‘独立对仗楹联’不同之处。
②
诗中一联对仗中的上、下两句,以及颌联、颈联,比较好的写法是:一句描写近景、另一句描写远景,一句讲述现在(现代)、另一句讲述过去(古代),或是,一句讲实、另一句讲虚,一句浓、另一句淡。明谢榛认为:“两联贵乎一浓一淡。若两联浓,前后四句淡,则可。若前后四句浓,中间两联淡,则不可。”②清沈德潜认为:“中联以虚实对,流水对为上。即徵实一联,亦宜各换意境。略无变换,古人所轻。”③
这样的对仗可以使这诗读起来感到内容丰富,生动、充实,有韵味。
2) 对仗中的‘字’和‘词组’应如何‘对’
独立的对仗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虚字对虚字、数字对数字、词组对相同的词组。但诗中对仗如严格按照这要求去写,往往会束缚作者的手脚和思路,容易使写成的诗显得呆板,缺乏生气。我查了一下唐诗三百首,对仗中相对的‘字’和‘词组’,有相当多不是同类‘字’和同类‘词组’相对的,就拿上面例举的几个名对中也是如此。如:
“春蚕至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中的“死”对“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过”对“春”;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中的“勇”对“名”;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中的“晓镜”对“夜吟”;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空吟”对“翻似”;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的“清浅”对“黄昏”;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中的“闹市”对“中流”;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中的“双飞翼”对“一点通”……
我认为诗的对仗中,不是同类“字”和“词组”相对,不应认为是无法用“同类字”和词组相对,而不得已采用的破格行为,而应当认为这是在写律诗时可以采用的正常规则。只有将工对的规则适当放宽,使作者有更大的灵活余地,并应提倡在对仗中多用“不同类字”和词组相对。只有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好的对仗,使写出的诗更生动灵活、丰富多彩。
2. 诗中对仗的“工对”和“宽对”
独立的对仗楹联,因受到的限制较少,应力求格律工整严格,尽量达到工对的要求。但律诗中的对仗,除了格律规则要求外,更主要的是应能充分表达整首诗的立意和意境,同时也要求对仗本身有好的立意和深远的意境内涵(还应注意文字美)。我们当然希望,并应尽量努力争取,使写出的对仗在这几方面都能达到高标准要求,即在对仗的立意、意境、内涵方面达到高水平,文字优美,同时格律严格,达到工对要求。
但对我们学诗不久的人,常常不能完全兼顾,不能完全达到上述要求,这时只能综合考虑全局,在某些方面适当降低要求。我认为写诗中对仗,首要重视的是对仗的立意和意境内涵,能否充分表达整首诗的核心思想内涵,这要求是不能降低的,否到就不能成为好的对仗,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可适当放宽对仗的格律规则要求。我查阅了唐诗三百首中的律诗的对仗,多数对仗没有完全达到严格“工对”的要求。个别有名的对仗也没有符合格律规则要求,例如鲁迅《自嘲》中的名对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其中“千夫指”对“孺子牛”词性就不完全相对,但因立意意境好,仍被大家认为是好对仗,广被流传。
因此,我认为律诗中的对仗,如果立意意境内涵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应该可以适当放宽对对仗格律规则的要求。但律诗中的对仗,至少仍应能达到较严的宽对的要求,这是最低标准要求,否则,不能称为律诗,而只能算是古风。
3. 词中对仗的格律规则要求的特点
有些词的词谱中规定要用对仗,因此,应知道词中对仗的要求特点
1) 对仗上句、下句的平仄要求
普通对仗的下句各字平仄,是和上句对应字的平仄相对。即上句字为平声时,下句对应字应为仄声;上句字为仄声时,下句对应字应为平声。但词中对仗中的上句、下句各字的平仄,均按词谱中规定的各句各字的平仄取。故上句、下句各相对字,有时平仄相对,有时同为平声,有时同为仄声。
2) 词中对仗的格律规则要求
词中的对仗,对格律规则的要求,一般不如律诗中对仗那样严格,即不严格要求用同类字和词组相对”,多数词中的对仗都用“宽对”。
四、诗词中对仗写作的实践和感受
我在诗词对仗的写作中,深感要将对仗写好非常不易,我试图用对仗将要写的诗的核心内容、思想、意境表达出来,并要符合格律规则要求,往往自己也不满意。下面举我写的几首诗(词)为例:
1. 用对仗表达整首诗(词)的核心内容思想
《游太湖感怀》:
浩瀚太湖三万顷,水深幽邃隐鱼龙。
往昔吴越争王霸,今日苏锡皆盛隆。
天远洪涛翻日月,云开奇景满苍穹。
时清何必追鸱氏,忧乐还应效范公。
我写这律诗感怀的两副对联时,颌联上句讲古代,下句讲现在;颌联讲历史讲犮展,颈联讲自然风光,力图使诗的内容丰富,内涵深广。
《忆念马寅初“新人口论”被批》:
诚献兴邦人口论,围攻批判打压深。
科学真理真成妄,短见妄言妄亦真。
金口一言压万句,方针独断寂群音。
如今负重缘人众,史笔自将正谬分。
我写这律诗的两副对联时,颌联讲科学真理和批判的短见妄言,颈联讲一言堂压制群众思想言论,从不同方面讲‘新人口论’被批。
《水中种竹》:
苍翠幽奇植水中,修竹今日亦玲珑。
精栽凝碧冬情转,巧塑空青春意浓。
皆有家家清叶景,独无阵阵瀚涛风。
未得天地深根气,怎望葱茏百尺雄。
我写这律诗的两副对联时,颌联用“凝碧”和“春意”称赞盆中的竹子,颈联上句“清叶景”“承”上意、下句‘无瀚涛风’“转”转新意,和结尾呼应,表达我的中心思想:“小聪明”无“深根气”成不了大事。
《贺春秋诗社成立五周年》:
塞北频传吟咏声,诗人骚客力耘耕。
举杯邀月品佳作,落笔惊天话败成。
铁板铜琶歌盛世,消魂荡魄诉衷情。
心钟翰墨春秋业,国粹弘扬风韵生。
我写这律诗的两副对联时,颌联讲诗社品评诗作,写有力量的诗词作品;颈联讲如何写诗,用“铁板铜琶歌颂”和“消魂荡魄抒怀”来形容社员写诗,两副对联说明诗社的高水平丰富的活动内容。
《满江红·游海南杂感》:
赵李应悲南海泪,瑞苏空叹残秋月。
河海皆怀欢乐意,江山点缀英雄血。
我写这词的两副对联时,上阙的对联用赵鼎、李纲、海瑞、苏东坡发配海南而“空叹”,的流水对来说明过去的海南。下阙的对联用‘河海江山英雄血、欢乐意’来形容現在的海南,这两副对联实际代表了整首词的思想立意。
2. 用对仗作好陪衬,最后尾联画龙点睛,说明整诗的内容思想。
《读史杂感》:
中华代代多贤俊,言志应学今古雄。
介叟焚身惜士殁,张良拾履辅汉兴。
伯夷耻粟周昌盛,管仲拜相齐富隆。
节义三思轻与重,前程道路去何从。
我写这律诗的两副对联时,用历史典故来说明我的主题思想:‘介叟焚身’死了白死,张良不耻三次拾履终成大事业;伯夷饿死首阳山无阻周朝的昌盛;管仲归降原来敌对的齐桓公并拜相,使齐国强盛。用历史实例陪衬作准备,说明主题思想应考虑‘节义的轻与重’决定自己应选择的道路方向。
《谒少林寺有感》:
少林古刹名天下,有幸登临谒圣庭。
一苇渡江传道统,十年面壁悟禅宗。
精深拳棍神州誉,参透菩提佛法隆。
练武声喧寺内外,空门今亦漾时风!
我写这律诗的两副对联时,颌联讲少林寺的历史发展,
颈联讲少林寺的武学和佛学的成就。但这只是用高调的少林寺发展作陪衬,结尾才讲出整诗的主题思想,“空门今亦漾时风!”
【注释】
①
引自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二。
②
引自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二。
③
引自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
2009年9月

黎乡的火烧云
魏秋芬拍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