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的立意:言志和抒情/袁哲俊

(2018-06-20 18:57:01)
标签:

诗词的立意

言志

抒情

袁哲俊

诗论

分类: 诗歌诗论

诗词的立意:言志和抒情/袁哲俊袁哲俊在高校讲授诗词

 

诗词的立意:言志和抒情

                                         袁哲俊

一、诗词的立意

    写诗最重要的是“立意”。写诗就要表达自己一定的思想,而不是抄袭或重复前人的思想,应有新的见解和看法,表现出一定的意境。[汉]司马迁说:“诗以达意”。 一首好诗首先应有好的立意,有一定的意境,同时这首诗应符合格律,还应有美好的文辞表现(即用诗的语言文辞)。这样才能使诗的读者悠然神往,越读越感到意味深长。当然,填词亦如此。

    立意是诗(词)的灵魂。只有好的“立意”才能写出好诗(词),有好的立意和意境,虽文辞不够好,仍有可能成为好诗(词)。没有自己思想的诗词,或抄袭重复前人思想的诗(词),虽然词藻华丽,初读似乎很好,再读就感到空洞无物。[唐]杜牧说:“是以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是意能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②  [宋]刘攽说:“诗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世效古人平易句,亦不得其意义,翻成野鄙可笑。”

    诗(词)之“立意和形成的意境”应包括“言志’和‘抒情’两个方面。过去说“诗言志,词抒情”,虽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完全如此。事实是,有很好的抒情诗,同样也有词言志的佳作。重要的是诗词必须要有新的思想和新的看法。应该怎样去理解诗词的“言志”和“抒情”呢?“志”表示一个人的志向、观点和看法。[春秋]毛亨认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我们不应过份狭窄地去理解“志”。[清]袁枚对“志”的理解就较为广义,在他的《答李少鹤书》中有较好的解释:“来札所讲‘诗言志’三字,历举李、杜、放翁之志,是矣。然亦不可太拘。诗人有终身之志,有一日之志,有诗外之志,有事外之志,有偶然兴到,留流光景,即事成诗之志,‘志’字不可看杀也!” ⑤ “情”表示一个人的情怀和思想感情。“志”和“情”有时很容易分清楚,有时则分不清。有了“情”,有自己的深厚情感,才能写成有深意的好诗词。[清]袁枚:“诗以道性情。性情有厚薄,诗境有深浅。性情厚者,词浅而意深;性情薄者,词深而意浅。” [宋]文天祥:“诗所以发性情之和也。性情未发,诗为无声;性情既发,诗为有声。” 晋陆机:“诗缘情而绮靡。” 这些古代名家对诗词“立意和抒情”的见解,值得我们认真去理会。

    诗(词)从立意到构思写作,形成意境,可以有多种不同情况和不同形式:如直接写自己胸怀抱负(如岳飞的《满江红》);但更多是借题发挥,借事寓意,见景生情,感物抒怀,意在言外,使读者有更多的感受空间,读后有回味。[清]何日愈对如何用诗词来代达“意”和“情”有很好的叙述:“若舍情而言诗,非平铺直叙,即趁韵敷衍,虽琼敷玉藻,亦与蝉噪等讥,吾未见其为能事也。上溯《风》、《骚》,下及诸名家,或感物摅怀,或借题寄意,或触事发论,一嘅三叹,俯仰低徊,然后能使读者悠然神往,吟咏不置。若言外无意;或言随词尽,则徒殃梨枣,直为后人用覆酱瓿耳。”

    诗的立意,可以用整首诗来构思写作,形成意境,也可用一句话来突出表达主题思想,其他的句子作为陪衬。正如[宋]范温所说:“诗有一篇命意,有句中命意。”

 

二、不同诗词立意构思的举例

    1. 言志

    直接写自己胸怀抱负,如岳飞的《满江红》。

    诗词更多的是借物寓意,写自己胸怀抱负,如明于谦《七绝·咏石灰》:“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碎骨粉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当时瓦剌入侵,帝英宗(朱祈镇)在土木堡兵败被俘,国势危急,拥立新君虽对国家抗御瓦剌有利,但将来老皇帝英宗必然不满。于谦不计个人安危,拥立新君代宗(朱祈钰)为帝,“碎骨粉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说明了他的心情抱负。

    借物寓意,写自己胸怀抱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词。前阙描写美丽浩瀚雪景,后阙借评论古代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达自己的伟大抱负。

    借物寓意,歌颂自己敬重的精神、品德和情操。我写的《七绝·蜡烛》:“献身正耿重泰山,心血焚燃若等闲;泪尽化灰全不计,为留光照亮人间。”借蜡烛歌颂不为名,不为利,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

    2.直接抒怀,表达自己要做的事和见解

    于谦在打胜仗,瓦刺大军退出雁门关外后,写了《七律·战胜瓦剌》:“露布星驰上玉京,三边寇虏一时平。人间玉石铭勋业,天上银河洗甲兵。熊虎有劳咸进秩,犬羊无计可偷生。从今海宇风尘静,庙算应知出圣明。”于谦在诗中表达这样的心曲:天下无不息之干戈,如今打了胜仗,谈和并不屈辱。他明知英宗祈镇蒙尘异国,如回国对他立新君难以谅解,仍不计个人成败荣辱,决心设法救英宗回来。

    3. 借事寓意,表达自己思想见解

    朱庆馀《七绝·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花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张水部,即水部郎中张籍。朱庆馀写的是新娘与新郎的情语,但实际是徵求张籍对他写的文章的意见,是否合时,是否符合要求。

    我写的《七律·读史杂感》:“中华代代多贤俊,言志应学今古雄。介叟焚身惜士殁,张良拾履辅汉兴。伯夷耻粟周昌盛,管仲拜相齐富隆。节义三思轻与重,前程道路去何从。”借古人说明我对小节和大节的看法。

    我写的《七律·水中种竹》:“苍翠幽奇植水中,修竹今日亦玲珑。精栽凝碧冬情转,巧塑空青春意浓。皆有家家清叶景,独无阵阵瀚涛风。未得天地深根气,怎望葱茏百尺雄。”诗中认为盆中之竹,虽好看,成不了大器。

    4. 借古、借物或借事进行颂扬或讽刺

    我写的《七律·迎客松》:“峭壁嶙峋接碧穹,奇峰突兀树横空。苍虬盘踞龙蛇跃,翠翼飞张云雾重。气骨凌然千古誉,沧桑屹立万年雄。巍峨胜景迎仙客,古柏修竹仰劲风。”借松树颂扬历经风霜,昂然屹立的风格气节。

    我写的《七绝·柳絮》:“集絮成衣衣不暖,落花遍地地无白。春风暂借飘浮起,乱舞狂披自傲怀。”讽刺有些人什么本领都没有,而狂傲自以为了不起。

    5. 古人的诗应写出他最主要的功过,并有自己的评论或见解

    我写的《七绝·刘备》:“隆中三顾请诸葛,兴蜀爱民昭烈贤。为弟伐吴难审势,未成帝业义名传。” 我对刘备的评论立意,在最后两句话:“为弟伐吴难审势,未成帝业义名传”。

    我写的《七律·诸葛亮》:“为酬三顾竭心志,赤壁胜曹巧借风。羽扇纶巾兴汉蜀,运筹维幄连纵横。雄才妙计称今古,师表诚忠尽瘁躬。未效穆公杀马谡,宏图乏继叹衰兴。”前面几句是说诸葛亮的特点功绩,评论立意在最后两句话:“未效穆公杀马谡,宏图乏继叹衰兴”,诸葛亮虽雄才奇谋,忠诚、鞠躬尽瘁,但未能培养接班人,致使蜀汉最后衰亡。

    我写的《七律·贞观长歌观后》:“鹿鼎隋失天下逐,蛇蛟斩射现神龙。勇谋出众霸枭惧,韬略神奇气势雄。尉魏建勋贤辅众,群豪归顺大唐兴。非难何必论玄武,华夏盛隆千古功。”前面几句是说李世民的特点功绩;评论功过的立意,在最后两句话:“非难何必论玄武,华夏盛隆千古功”。

    6. 写旅游或风景诗的立意

    这类诗立意似乎很难,我认为可有两种不同的立意方法:

    1)描述风景,不能单纯地罗列景观,而需把人对优美风景的感受和灵感写进去,达到景和意的合一,使人读后感受到所描述景区的特色,一看就能知道描述的是该处的风光,切忌一首描写风景的诗放之四海皆可,在很多风景区都适合,看不出所描绘的是特定的景区。

    李白写了不少描述风景的诗,都是属于这种类型。如《七绝·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通过瀑布,形成极美的庐山风景意境,让人陶醉。

    李白写的《七绝·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方面描述山峡特有的风景,同时还把他急欲从四川返回长安的心情表达出来了,达到景和情的并茂。

    2) 描述风景,并因景生感,同时写自己的感想。

    我写的《七律·兴凯湖抒怀》:“照眼惊涛遥万里,烟波浩淼望无边。茫茫大泽蟹鱼美,点点帆影鹤雁还。湖浪连天同乐业,北疆盛世赛江南。悲歌因忆金瓯缺,十亿神州志覆天。”观看现在兴凯湖盛世美景,联想到过去割让给沙俄大片疆土的遗恨。

    我写的《七律·南海遥望》:“极目琼崖连四海,水天无际大洋宽。狂澜乍起客惊梦,骇浪激腾龙啸寒。深邃长空风不止,昂扬豪气国势轩。银河喜有神兵挽,玉宇澄清意畅然。”从琼岛南望,水天无际,联想到世界纷争,我国需有强大的陆海空军,以保卫边境。

    7. 应时诗,歌颂或感叹当前形势或大事,可以直接写,也可以含蓄比喻,应将最重要的事例陪衬出核心思想,使要颂扬的事物鲜明突出。

    我写的2007年《七律·新春感言》:“高歌慷慨和谐曲,十亿神州春意浓。妙对奇联夸盛世,惠农义教乐苍生。路通世脊天庭近,箭射太空月可登。港澳兴隆施二制,富强团结展雄风。”诗中列举新近发生的大事,免农业税,全民义务教育立法,青藏铁路通车,载人飞船上天,香港回归十年,用这些大事歌颂祖国新春新景象。

    我写的《七律·中国全免农业税赋》:“农民亘古多难苦,堪叹丰年冻饿声。田遇灾荒犹重税,山深无计避徭征。解放分地翻身喜,粮赋免徵举世惊。致富脱贫齐振奋,和谐欢乐漾东风。”用新旧社会强烈的对比,歌赞免农业税的重大意义。

    我写的《西河·香港回归十周年》词:“华夏地,前朝恨事谁记?沉沦热土痛心头,暮云黯泣。满腔热血苦难消,长夜遥望天际。   换天地,荡雾翳,睡狮跃立昂起。一国两制辟新途,魅魔遁逸。百年屈辱雪今朝,回归欢庆天霁。  众多变化见港市,仅十年,一日千里。自治港人何悸?唱衰论调灭和谐同济,团结繁荣春风裏。”这首词上阙说过去失地沉沦的悲痛;中阙写香港回归的意义;下阙说回归十年后的欣欣向荣景象。这样,就全面地歌颂了香港回归十年。

    8. 抒情诗词应把人的情感写进去,把深厚的情感溶入到诗的文句中,使读者能感受诗词中的真情和情感。

    下面的几首诗词,都是情深意切,意在言外,感人至深。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陆游的《钗头凤》词:“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词:“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我也学着写了《诉衷情·梁祝恨》词:“迷离扑朔忆同窗,心曲暗中藏。诉衷情终身誓,心意笃,情深长。   鸳梦绝,殉情亡,恨惆怅。夜寒声碎,愿寄飞蝶,最断愁肠。”我虽然希望将悲痛哀情写入词内,达到较高的意境,但是这很难,很不易将复杂的情感写进去。

 

三、诗词的构思结构应能更好地立意

    诗词构思及结构应能保证明确表达主题思想,达到很好的立意,形成意境。多数的诗词都是整篇诗的构思结构,从开头到结尾围绕表达主题思想(立意),形成完整思想结构体系。例如龚自珍的七绝:“九州生气持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的中心意思是希望“不拘一格降人才”,但用整首诗来衬托表达中心思想,形成完整的结构体系。

    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的诗,虽整篇诗词从开始到最后,是围绕表达主题思想见解,但多数在诗词中有一两句话是画龙点睛,明确表现主题思想。如岳飞的《满江红》中的“待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词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于谦《咏石灰》诗中“碎骨粉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都是画龙点睛表达主题思想的句子。所以古人说可以“用句命意”,但实际上还是要整篇诗辅助陪衬,才能完整地表达主题思想,从而成为一首好诗。

    突出表达主题思想的句子,多数放在结尾,上面的几个实例就是如此。但也有些诗词,将表现主题思想的句子放在诗的第一句或放在诗的中间。如李商隐的《无题》诗中,将突出表现主题思想的句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诗中间。

    对于描写风景的诗和抒情诗,一般都是整篇诗的构思结构围绕表达主题思想,很难用一两句话突出表现主题思想。

 

                                                                 2007年10月 

[注释]

    ①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诗以达意。”

    ②唐·杜牧《樊川文集·答庄充书》:“是以意全胜者,辞愈朴面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是意能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

    ③宋·刘攽《中山诗话》:“诗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世效古人平易句,亦不得其意义,翻成野鄙可笑。”

    ④春秋·子夏或西汉·毛亨《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⑤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再答李少鹤书》卷十:“来札所讲‘诗言志’三字,历举李、杜、放翁之志,是矣。然亦不可太拘。诗人有终身之志,有一日之志,有诗外之志,有事外之志,有偶然兴到,留流光景,即事成诗之志‘志’字不可看杀也。”

    ⑥清·袁枚《随园诗话》:“诗以道性情。性情有厚薄,诗境有深浅。性情厚者,词浅而意深;性情薄者,词深而意浅。”

    ⑦宋·文天祥《罗主簿一鹗诗序》:“诗所以发性情之和也。性情未发,诗为无声;性情既发,诗为有声。”

    ⑧晋·陆机“文斌”:“诗缘情而绮靡。”

    ⑨清·何日愈《退庵诗话》卷之一:“若舍情而言诗,非平铺直叙,即趁韵敷衍,虽琼敷玉藻,亦与蝉噪等讥,吾未见其为能事也。上溯《风》、《骚》,下及诸名家,或感物摅怀,或借题寄意,或触事发论,一嘅三叹,俯仰低徊,然后能使读者悠然神往,吟咏不置。若言外无意;或言随词尽,则徒殃梨枣,直为后人用覆酱瓿耳!”

    ⑩宋·范温《潜溪诗眼》,转引自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之六:“诗有一篇命意,有句中命意。如老杜上韦见素诗,布置如此,是一篇命意也。至其道迟迟不忍去之意,则曰:‘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其道欲与见素别,则曰‘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此句中命意也。盖如此,然后顿挫高雅。”

诗词的立意:言志和抒情/袁哲俊本文作者(后排左4)和三亚市老专家诗社的同仁在诗社活动地合影  (2017年2月)
 

编 
    袁哲俊,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他原是理科专家、教授,写诗是退休后的事情。我与他相识于三亚市老专家诗社微信群。他是诗社中德高望重的吟长,我们都尊称他“袁老”。袁老虽然年届九旬,但他具有年轻人的活力,经常有新作发表,在诗社中是高产者。他也乐于和诗友们就如何循律和炼词达意进行切磋、交流。我很喜欢读袁老的诗词。我觉得他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字字推敲,有真情实感。他喜欢旅行和摄影,为自己的摄影作品配诗也是他的一大创造。今年初,袁老送给我一本他新出版的诗词诗论集,其中有他研究诗词写作规律的心得,我读后获益非浅。征得袁老的同意,我选取三篇文章在我的新浪博客刊载,以飨读音。今天发表第一篇,谈诗词的“立意”。接下来两篇分别谈诗词的对仗和用典。欢迎朋友们分享。  (吕佩浩)

 

诗词的立意:言志和抒情/袁哲俊三亚湾的黄昏  吕佩浩拍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