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时任上海市天山中学校友会副秘书长袁宗达(后排右1)和校友会同事一起登门看望病中的唐若星
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唐若星《唐家花园回忆录》赏析
袁宗达
不知怎么搞的,手头总有忙不完的事,故而将近有一年的时间没上新浪博客了。自然,佩浩兄博客上的许多佳作也就欣赏不到了。最近,从天山校友微信群里看到了佩浩兄博客上发表的唐若星学妹的文章《唐家花园回忆录》,感到此文不同寻常。文章一共写了十二个篇章,有纪念逝者、故居、三代园丁、父爱如山、母爱似海、自强不息的后代等,全面讲述了一个三代八口都是教师的大家庭半个多世纪以来所经历的温馨动人的往事。文笔清新流畅,故事温婉动人。我读这篇回忆录时觉得很亲切,因为若星学妹的妈妈蔡棣婵老师是我高中二三年级时的班主任,教我们《三角》课程。她清脆有力略带上海本地口音的讲课情景,至今仍然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毕业三十多年后,有一次我去仙霞路唐宅去看望她时,年近八旬、几十年没见面的蔡老师还没等我开口,竟先叫出了我的名字,令我惊讶不已。那次还有幸与若星的哥哥唐若水见了一面。
唐若星的这篇回忆,娓娓道来,恰如在和故交好友倾吐心声。文章充满了对亲人的思念,温情而不伤感。全篇文字朴实无华,读后却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感动不已。这也反映出作者文字功底的扎实。
回忆先从“每年4月,是我们悼念逝者的月份”开始,说起作者的奶奶、父亲唐品芳、母亲蔡棣蝉三个至亲“都是先后在4月份离我们远去”,“2011年4月7日,表姐唐根妹也去了天国”,说到因而“4月是我家断肠的月份”。接着,从父亲栽种的白色仙人球在作者父亲去世十周年的忌日开花,说到阳台上的花花草草是酷爱养花的父亲生命的延续,然后很自然地从全家三代人8个园丁,讲到了父母三套房产和一笔当时比较可观的现金的处理。这里虽然看起来轻描淡写,但反而衬托出唐品芳老师和蔡棣婵老师日常言传身教所培育的良好家风。作者通过自己几次手术时,居住在国外和异乡的哥哥和妹妹特地来看望的事,描述了这个园丁之家的骨肉亲情。
文章接下来的部分,作者不惜笔墨地讲述了旧居唐家花园及他们一家的生活,展现出田园诗一般的生活情景。通过对唐家花园里养花弄草、种植各种树木和药用植物的描写,为他父亲之所以能在生物课教学上颇有成就,并被一些同志称为“中国的米丘林”预设了伏笔。这也无声地告诉人们,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自己的专业以外,还必须要有广博的涉猎和修养。
在这篇回忆录中,作者同样也深情地记述他的妈妈和奶奶。作者的妈妈,我们的蔡棣婵老师,在作者奶奶去世后全力挑起家庭的担子,不辞辛劳,成了烹饪好手:写她妈妈喜欢随身携带一本新华字典,这个好习惯还遗传给了自己;写她妈妈对家庭的大事小事收入支出都爱记个账;写她的“恩奶”不光操持家务,还积德行善,帮助他人,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了一辈子”;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骨肉亲情。
文如其人。读完全篇,你会发现作者肯定也是个善良的乐于助人的人。难怪尽管大病在身,唐若星夫妇二人还坚持向校友会捐款。
我和唐若星交往不多,但和他丈夫沙长贵很熟。长贵是天山中学1963届高中校友,比我晚两届。有时去他家拜访时也会与若星交谈几句。由此,我知道她身体不好,尤其是颈椎病导致的头晕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她。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用如此细腻温婉的笔触写出近万字的长文,确实很不容易。
行文到此,再说下去就显得赘烦了。我只想说,若星,谢谢你,谢谢你写了这么一篇好文章。它使我们了解了你的家庭,了解了蔡老师、唐老师,了解了为人、为师、为父母、为子女、为亲人时,应该怎样去做人处事。谢谢你,多保重!
2016年4月16日
*
本文来自“袁宗达的博客”,作者是上海市天山中学1961届高中毕业校友、复员退伍军人,现为天山中学校友会副会长
附 录
新浪网友和上海市天山中学校友对唐若星《唐家花园回忆录》的评论:
兴凯王志学:
了不起的一家人,令人敬佩!
父慈子孝家风好
贤风久远传后世
张宝林:
这确是一篇好文章!我已不大记得起唐老师和蔡老师的模样,但一看文章附录的照片,马上想起了这两位可敬的老人。感谢若星,你让我了解了他们除教书之外的更多的人生侧面。文中你也写了兄妹姊妹,长辈幼辈之间的许多感人故事,让我沉浸在亲情的港湾,沐浴着和煦的人性光芒,享受了一餐情感盛宴。
朱杰仁在其博客转载唐文时写了如下推荐语:
这里有深沉的回忆,这里有厚重的历史,这里有温暖的亲情,这里有社会的变迁,这里有优美的文字……是值得你一看的好文章。特转载,朋友共赏!
外圆内方(余国放):
若星学姐的文章很少华丽的词藻,就像白话,但寓意深刻,读来让人回味。
唐若星,大家闺秀、书香门第、贤妻良母!
凌曜钧:
唐若星此文如歌如泣,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应该大家分享!
童
峰:
看了《唐家花园回忆录》,我热泪盈眶。当年看着唐品芳老师在老校门内雕塑刘胡兰像的情景,仿佛还在眼前。
李亚男
唐品芳老师教过我们生物课,他和蔼可亲,知识渊博。在天山中学还有个花园,也是唐老师的心血。
陈达仁:
看了《唐家花园回忆录》,心情很激动,仿佛唐品芳老师在天山中学老校区塑造刘胡兰、雷锋塑像及创办生物园情景又展现在眼前。 另外,我也拜读了刘迪平的文章。感谢佩浩兄向校友们奉献了如此精美的文章。
严立铭:
我对唐若星的评价:一个水晶般透明的善良女子。
尹碧茵:
若星有我们这些永远的学生会同学真好,我们往日学生会执委中有若星真好!我们的友谊与日俱增。
金 铭:
蔡棣蝉老师曾是我们的数学老师,曾经教会我的不只是数学,还有做人的道理,让我终生难忘!今年应该是蔡老师逝世十周年祭。想念蔡老师!
白中德:
唐若星的文章情真意切,文笔流畅,动人心弦,触发共鸣。我已转发我初中、高中的校友群,让更多的天山学子领略校友的精彩人生。
(徐龙兴、博主选编)
1965届高三(3)班全体共青团员在天山中学老校区刘胡兰像前的合影
1965届高三(3)班部分共青团员在天山中学老校区雷锋像前的合影
这两张老照片为1965届高三(3)班毕业校友陈达仁珍藏。照片中的二座雕塑都是由唐品芳老师主创的。在读到唐若星的回忆文章后,陈达仁同学特意找出了这两张老照片,发到天山校友微信群,以表达对唐品芳老师的缅怀之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