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若星
(1993年摄于上海市仙霞路466号家中)
唐家花园回忆录(下)
唐若星
(续上篇)
七、家常特色菜
以前家里有奶奶、保姆,母亲全身心扑在学校工作上,不大做家务。奶奶走后,家里不再请保姆,全家“买汰烧”重担都落在母亲身上。买菜很不方便,买好点的荤菜要去很远的玉屏菜市场。那时,母亲还在上班,一周只有一天休息。每当星期天,母亲都起得很早,步行去菜市场,回来拎着沉重的菜篮子,接着汰,最后烧,真是忙忙碌碌的星期天,比上班还累!为了家里几只“馋猫”能吃上美味佳肴,母亲从来不辞辛苦,而且厨艺渐长。她干一样、专一样,慢工出细活。她烧的荤菜,都要用小火焖很长时间,最有特色的是洋葱烧酱鸭。她不仅烧给自家人吃,也烧给需要她帮助的人吃。健英做月子,她烧过;吴校长生病时,她也烧过。吃了她烧的菜,大家都赞不绝口。母亲在许多菜里放毛豆。毛豆是百搭,南瓜毛豆、黄黄的南瓜,有翠绿的毛豆点缀,又好吃又好看。红烧梭子蟹放些毛豆,清蒸臭豆腐也放几颗毛豆。黄芽菜根、卷心菜根,母亲从来不丢弃,积多了,烧五香菜根,我一个人可吃一大碗。其实,用菜根做菜是有科学道理的,因为很多营养聚集在菜根里。
母亲的家乡菜,有清蒸青鱼干。萧山离上海不远,但那时交通不发达,加上工作忙,母亲平常不回萧山。我的外公、外婆一到过年,都要寄来一箱青鱼干,我还记得木箱子上的字是我外公用毛笔书写的。鱼露鸡不仅入味,冬天几个月也不会坏掉,尽管那时没有冰箱。不过也有人闻不惯鱼露味道,喜欢吃的说“鲜”,不喜欢吃的说“臭”,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拌马兰头是清明时节的家常菜,豆腐干马兰头切得很细,那是要有刀功的,这些都是母亲干的。这就是家乡的味道,妈妈的味道。
父亲不大烧菜,但也有几样拿手菜。黄豆烧猪头肉,冷了冻起来,再切成一块块,可以当冷菜吃。我们几个孩子不吃肥肉,父亲就把最好的猪脸部的精肉挑出来,给我们分享。父亲烧的菜饭也绝对好吃。我高一下乡劳动,父亲正好带我们班。那是三年困难时期,没有咸肉,他放少许盐,把芋艿、青菜、乡下新米混在一起,用大灶头烧,一大锅子菜饭,香极了,同学们你一碗我一碗的,顿顿吃个精光。有同学还说,你爸给你盛得最多。我一边吃,一边暗自高兴。
春天,香椿发芽了,父亲用香椿头拌豆腐,一清二白,香椿头有种特殊的香味。火腿肉、大块的咸肉,父亲用锯子锯开,再一片片切得极薄,好吃而不塞牙。清蒸大闸蟹是父亲的拿手活。父亲总是把活蟹清洗得干干净净的,蒸蟹时放些自家种的紫苏叶,这种叶子能杀腥、散寒、解表。吃蟹的调料是母亲做的,切得很细很细的姜末,放点醋,姜汁完全溶解在醋中。
父亲还用无花果、枣子做蜜饯,桃子、苹果做果酱,自制葡萄酒、杨梅酒、糖醋蒜和泡菜……父亲为我们做的事真是太多、太多!
八、父爱如山
我从小胆子小,从不惹是生非,父亲从来不批评我。只是四岁时,因生病要服药,可是我不喜欢吃药,一吃药就连水一起往外吐。见我不肯吃药,父亲急了,举起鸡毛掸帚打我,母亲用手一挡,结果,我没被打着,母亲的手表被打碎了。我这一生就是这一次被父亲打,但被母亲挡住了,所以,也可以说他一次也没有打我。一次,我没有关好无线电(电子管收音机),结果变压器烧起来了,屋子里出现一股怪味。晚上父亲回来,一闻味道就知道无线电烧坏了。我就自己先检讨,说:“我以为没有声音就关了……”看我态度很老实,父亲没有责怪一句话。
我四十岁前一直与父母住在一起,直到动迁分了房子,才独立生活。好在同在一个小区,我们与父母还能天天见面。女儿沙莎与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到十二岁,父母在生活上、经济上全力支援我们,一起养育下一代。沙莎的童年生活是非常快乐幸福的。那时不管我在外面遇到多大挫折,回到家有父母的庇护,事事都能迎刃而解。
现在校友会老同学碰头,都会提到我父母,特别是父亲唐品芳,同学们很尊敬他。“唐老师对学生真好,总是面带笑容,和蔼可亲。”这是同学们一致的评价。父亲爱子女,也爱我初中同学、高中同学、学生会同学,把他们都看作自己的子女。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大爱。
父爱如山,宁静致远;父爱如水,厚德载物。父亲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他为人正直,从不趋炎附势,不见风使舵,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他不重名利,不计得失,淡泊人生。钟校长对他的评价就两个字:耿直。
父亲去世时,天山中学六五届高中毕业校友、学生会同事吕佩浩给父亲一副挽联:“献身教育,回归自然高风在;栽培英才,化作春泥满园香。”这是对父亲一生的写照。父亲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他留下的精神遗产,激励着我们好好做人,做个好人。
九、母爱似海
母亲有些习惯真是遗传给了我。我现在相信基因,母亲爱在手头放一本小的新华字典,现在我床头柜抽屉里也放着新华字典。母亲那时写信,遇到写不出的字或吃不准的字都要查字典,我现在也这样。年纪大了,很多常用字一时想不起来,字典真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我和母亲一样,希望尽量少写错别字。
母亲有记账的习惯,我从1985年动迁后独立生活,也开始记账。开始一本记账本可以用好几年,现在每年一本,按年份整齐地摆放在抽屉里。沙莎从1992年开始工作,工资单按月贴在白纸上,再按年夹进塑料袋册,一直贴到2013年取消工资单为止。
母亲离世后,我整理她的遗物,发现她有一本大事记簿子,记着若水一家什么时候去贵州,什么时候回上海;记着若音一家什么时候去加拿大,什么时候来上海。我也备了一本簿子,把母亲记下的转抄到我的大事记里。比如:1979年2月28日,若音顶替父亲进天山中学;1980年11月9日高振民第一次来家吃夜饭;1981年1月26日下午,发若音嫁妆;1982年8月1日,居住地改划长宁区;1985年9月14日,我家搬至仙霞路;1987年12月11日,88路公交通车;1988年10月8日,仙霞百货商店开业……
看电视剧我们要做“功课”,人物关系事先要弄清。我现在变本加厉,演员表也要一清二楚。因为电视剧看多了,有些演员面孔很熟,就是叫不上名,现在有了记录,我“认识”了更多的编剧、导演、演员。不少电视剧的插曲,不仅旋律动人,歌词也优美,我会不厌其烦地听写好几遍,直到把歌词记下来,汇总在一本本子上。歌词中有不少人生哲理,耐人寻味。
母亲一生为好多人起名字,我们三兄妹的名字,令不少人羡慕。我看病时医生、护士也会说:“若星,你的名字真好听!”我感谢父母起了一个好名字,伴我一生。父亲喜欢大自然中永不消失的物质,于是,水、星、音三个字留在了三个子女的名字里。我女儿沙莎的名字也是母亲起的,“莎”,即沙漠里的草,“莎”对沙漠来说是很珍贵的。高嵩,因为堂哥叫高峰,取了一个山字头。山字头的“嵩”,又与草字头的“莎”字形相同,都在姓字上加顶帽子。高川是因为两个堂哥都有山,川和山是经常连用的。还有张翼、程杲、褚理达(知书达理)都是母亲起的名。母亲还给沙莎未来的小孩留了名:示未、示来。可惜沙莎至今未婚。
这是母亲在一张红纸上写的祝福,放在若音嫁妆的箱子里:
给振民、若音:
同事同志结同心
合作共扬新生命
母亲对孩子的爱,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天底下最伟大、最无私、最崇高、最温暖、最感人的爱是母爱。如果说,父爱是巍峨挺拔的山,那么,母爱就是深沉宽阔的海。
十、积德行善的奶奶
奶奶,我们叫她“恩奶”,是我最亲最亲的人。我是由恩奶一手带大的,我们两人相差六十岁,都属狗,我今年70岁,恩奶应该130岁了。恩奶不识字,信仰天主教,《圣经》上的字有点认得,但她天性聪明、善良、勤劳、豁达。
我们兄妹小时候穿的毛衣、毛线裙子,都是恩奶织的,用的围巾,也是她勾的。她能裁善缝,用手工做活,缝的针脚,就像缝纫机踏出来那样平整。记得我有一件红格子呢两用衫,时间久了,两只袖子都破了,恩奶用人造棉做夹里,改成一件呢背心,装上拉链,那时也是很时髦的。现在这件衣服我虽然不穿了,但还珍藏在箱子里。那是恩奶80多岁时,一针一线缝出来的,我要留作永远的念想。我怀孕时,恩奶88岁高寿,我女儿的小棉袄还是她做的。
我的爷爷是个郎中,我从没有见过。他不务正业,常常外出打猎、游玩,人家来看病,他不在,恩奶学会了推拿、接手骨、刮痧等手艺,替他行医。
王家楼、许家宅不少孩子手骨脱臼后,直接到我家,恩奶三下二下就把骨头接上了。她会拿出饼干、糖果给孩子,看看孩子手是否能举起。她看病分文不取,说是做好事。小孩受了惊吓,她会用白酒推拿穴位,很有疗效。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她学到了一个新词,就说,“我看病,不是为钱,是为人民服务。”她一生积德行善,默默奉献。可以说,她为人民服务了一辈子。
恩奶做点心,又快又好。她还会包粽子、裹馄饨、搓粳团、做汤圆。我家有一石磨,做汤圆先要把糯米磨成粉,汤圆馅有黑洋酥的、有豆沙的、也有菜肉的,这都出自奶奶之手。奶奶有一门包粽子的绝活,粽叶是家里河边种的,包粽子不用绳子,用一种不知叫什么名的植物,撕成细细的一条条包扎粽子,包好的粽子用大灶头烧好后,焐一夜,吃起来又糯又松,味道好极了。
十一、自强不息的后代
若水五岁时,每天晚上要写100个铅笔字,所以从小字写得不错。他也很会写文章,小学时就投稿到《少年文艺》杂志社,成了名副其实的“小作者”。喜爱文学的他,后来报考的是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后分到贵州农场,他一边放羊,一边收听英文广播,所以英语没有荒废。从县城中学、师范专科学校,最后调到贵州师范大学任教,39岁时,被破格评为副教授。那时,他已是贵州省翻译家协会副会长、贵州省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贵州分会会员、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他先后翻译长篇小说8部,在报纸上、杂志上发表了不少文章。他还用家人的名字投稿,多数发表在《新民晚报》上。我们常常能看到署着“自己”名字的文章在报上发表,我们都借光“出名”了。
若水处事一直很低调,夫妇俩自强不息,奋斗了一辈子,双双成了教授。若水还有“双教授”职称。他爱贵州,因为他的学生在贵州,他的业绩在贵州,贵州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对贵州的感情胜过上海。
若音遗传了父亲、奶奶的动手能力。沙莎小时候的鞋子,单的、棉的都是她做的,毛衣也都是她结的。她绣花、勾台布,样样在行。她也遗传了母亲的智商,从小读书不要人管的,中队长、班长、小干部做做。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她可以成为一名很优秀的外科大夫。她从土插队到洋插队,都是很苦很累的。哥哥比我大十四个月,但我和妹妹相差八岁多。感谢父母给了我一个能干的妹妹,她处处照顾家人,我们会永远记得她的情,也要报答她的谊。
父母之爱是大爱,是天底下最无私、最真心、最伟大的爱;同胞兄弟姐妹之情,是永远割不断的情,断了骨头还连着筋。
我没有传着母亲的聪明,也没有传着父亲的能干,而传到母亲的细心、父亲的手劲。父亲的手劲出奇的大,我的手劲也不小,年轻时没有女同胞可与我的握力相比,直到现在拧瓶盖、冲热水瓶还行。
第三代中的唐绿意,小名贝贝,是老大,其实只比莎莎大五十六天。贝贝遗传了奶奶的天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以贵州省第三名的高考成绩进了广州外国语学院深造,毕业后选择留在广州发展,已有二十年了。现在,我哥、嫂同她居住在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
她的英语特别好,“托福”考了满分,有着超强的记忆力和观察力,后来又完成了MBA工商管理的学业,我们称她为“才女”。她的性格也有点像奶奶,是个慢性子,做事稳重,有条不紊。唐绿意是我们唐家门的骄傲。
莎莎参加成人高考后,进了上海音乐学院学习,读完了本科,又继续深造,取得了研究生的学历。现在西郊学校担任音乐教师。她说:“只有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
高嵩比两个表姐小八岁多,小学一年级时,随父母去了加拿大。中文会讲,汉字基本不识,更不要说写了。多伦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首都渥太华,在国家卫生署就职,工作稳定,年薪不菲,干活勤勤恳恳、一丝不苟。
我们的第三代,快快活活、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继承了唐门的好家风,认认真真工作,老老实实做人。
十二、档案留痕
父亲在近八十岁时,交给我一只档案袋。他说,“这些材料你替我保管吧。”今天,我又把这袋珍贵的遗物拿出来一一过目。这个袋子装满了父亲的私人档案。其中,获得的奖状和荣誉证书有:
1958年 被长宁区评为“除七害、讲卫生”运动中个人卫生模范;
1959年 养猪先进工作者;
1958-1959年 长宁区绿化积极分子;
1958-1959年度 上海市绿化积极分子;
1984年上海市群众盆栽精品展览品优秀奖(展品:东海红、何首乌、柠檬、观果植物);
1988年9月 长宁区政府颁发的唐品芳同志家庭荣获“教师之家”称号;
1991-1992年度 光荣评为上海市退协先进工作者;
1995年 被长宁区退协评为“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1995年 获长宁区“老有所为”精英奖。
父亲写过的文章有:
1986年4月15日,新民晚报“十日谈”栏目,发表《有人说我是果树迷》;
1986年 第9期《当代农民》,发表《怎样栽培无花果》;
1995年 第二期上海农学院学报,发表《朱顶红的栽培试验》(“朱顶红”是父亲的最爱,培养了不少品种,请专业摄影师拍了照片,我把照片归纳在一本照相薄里)。
证件有:
1958年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兼任指导员工作证;
1962年上海市电影局颁发的电影放映技术资格证(那时,父亲在天山中学大草坪定期为师生放映露天电影);
1981年上海市月季花协会会员证。
父亲还学过兽医,档案袋里有相关的证明材料。
转眼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正是:岁月似水,档案留痕。
十年前,先后失去了父亲、母亲。失去了,我才更懂得他们,更感恩他们。他们是家的全部意义所在,是儿女们心灵的栖息地。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们是多么爱你们,我们时刻想念你们,我们永远永远是一家人。
年轻人爱憧憬未人,老年人爱回首往事。我已是古稀之年了,多少往事,絮绕于胸。《唐家花园回忆录》唤醒了我心中最温馨、最难忘的记忆。
幸福的一家——唐若星(右)和丈夫沙长贵、女儿沙莎在住所附近公园留影(1993年摄)

收获甜蜜——唐若星的女儿沙莎童年照
(沙长贵拍摄)
卖花姑娘——唐若星的女儿沙莎童年照 (沙长贵拍摄)
天山中学校级学生干部合影(二排左四唐若星、四排左七博主)1963年攝
天山中学原学生会同事和唐若星合影(2015年4月摄)
天山中学校友会代表登门看望唐若星同学(2015年4月摄)
全文完
我的同类博文:
瞧这一家子 唐若星
星星,不停地闪烁着 尹碧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