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东主任谈
传媒博物馆的特色和藏品
吕佩浩
克罗斯利大教堂式收音机
(1932年)
法国造9.5mm手摇电影放映机
(1922年)
红旗s.16电影摄影机(1974年)
法国造木质中画幅拉伸式照相机
(1895年)
熊猫1502型落地式收音机
(1958年)
北京820型17寸黑白电视机
我在上一篇博文中已谈及,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是国内首家传媒类专题性博物馆,2012年10月26日正式开馆。传媒博物馆一期展览面积近3000平方米,由广播馆、电视馆、电影馆、传输馆四个分馆组成,形成“四馆七厅一走廊(科普走廊)”的展览格局,重点展示中国广播、电视、电影事业从诞生,初步发展到全面崛起的历程。博物馆现有藏品15000余件(套),种类以广播、电视、电影、无线电等相关设备为主。传媒博物馆运用丰富的实物、文献、图片、多媒体等手段从不同角度诠释传媒各领域的历史发展和技术革新,各展馆均设有观众互动环节,融专业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陪同我参观的陈继东老师是博物馆展陈设计部主任。这里的每一个展馆的布置,每一件展品的陈设都体现了她的智慧,留有她的汗水。谈到各个分馆的特色以及重要的藏品,她如数家珍。
她告诉我:传媒博物馆目前有一条以介绍无线电知识为主的科技走廊,其中传输馆也是利用走廊通道建立起来的,也可以说是两走廊的布局,但习惯上他们将其称为传输馆。传输馆主要展现了传输领域技术的变迁以及设备更新的情况,走的是科技路线风格。而广播馆、电视馆、电影馆则是从人文历史角度介绍的。
她说:广播馆有两个厅,分别为广播一厅和二厅。广播一厅呈现了世界范围内广播的诞生发展、旧中国广播事业和人民广播的诞生,广播二厅则是介绍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广播事业的发展情况。
她认为:电视馆的格局和广播馆非常类似,只是分为三个展厅:第一展厅是世界范围内电视技术的诞生与发展,同时还有中国电视事业的起步;第二展厅为互动演播室,结合电视节目制作的流程,给参观者一个体验做电视节目的平台;第三展厅展示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电视事业的腾飞以及电视节目的变革。广播、电视两个馆采取的都是以时间为轴心,先国外后国内的布局。
说到藏品方面,陈继东主任认为,博物馆应以物为主,主要是通过一件件真实、可触摸的实物,让参观者更真切地了解当时历史发展的状况。这也是博物馆不同于教科书上介绍的历史。她说,这些实物承载着历史,代表着过去的岁月,通过这些藏品,我们可以更全面、多维度地了解历史。在广播一厅,她向我重点介绍了两件藏品:一件是1928年的阿特沃特肯特40型收音机。这部收音机是由美国阿特沃特公司生产,距今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是一台七电子管的收音机。早期收音机经历了一个外用电源、电源内置、外借扬声器、扬声器内置的过程。这台阿特沃特肯特40型收音机,尚处于电源内置、扬声器外置的阶段,需要外借一个曲颈喇叭扬声器发出声音,是早期电子管收音机的典型代表。另一件藏品是1932年克罗斯利的大教堂式收音机。从这台收音机可以看到,这个时候的收音机已经可以内置电源和扬声器了,体量也变小了。在广播二厅,陈主任向我介绍了一台由南京无线电厂生产的熊猫1502型收音机。这台收音机出厂于1959年,正值建国十周年。这是南京无线电厂为国庆十周年所特制的献礼机,旨在展现新中国电子技术的新水平。所以,这台机子当时就做到了一机多用,即可以听调频广播,也可以录放音,还可以播放唱片,功能齐全。该机当时仅生产了三百多台,主要配置在人民大会堂、劳动人民文化宫等重要场所和国家领导人办公室,如朱德办公室就有一台。当时,它还作为国礼送给了来华访问的加纳总统。在介绍电视展厅的藏品时,陈主任介绍了一台1958年由天津无线电厂生产的北京820黑白电视机。这台电视机是北京大戚收音机电影机博物馆借给他们博物馆展出的。“为什么单独讲这台机子呢?”她说:这台机器是1958年生产的,在这之前,中国还不能自己生产电视机,仅有的一些电视机,都是舶来品,从苏联、美国、日本等进口的。1956年周恩来总理作了指示,说我们要发展自己的电视事业。电视的发展主要是由发射端和接受端两部分组成。当时接收端部分的研制任务由天津无线电厂承担,主要设计人是黄仕机。他参考了苏联的旗帜牌电视机,同时结合中国国情,研制出了这种型号的北京牌820黑白电视机。当时有17英寸和14英寸两个尺寸,最早研制的那台电视机被誉为“华夏第一屏”。这台17英寸的820电视机便是第一批流水线生产的。
参观了广播馆和电视馆的展陈,我们来到了电影馆。“电影馆和以上两馆有点区别,借一些观众的话来讲,会觉得广播馆、电视馆是‘端’着的感觉,很严肃、端庄;而电影馆则是很亲民、很活泼。”陈主任接着向我介绍说:电影馆,他们没有按照传统的电影史的脉络陈设,因为中国电影博物馆已经这么做了。他们当时参考了国内外的电影博物馆,决定推陈出新,采用中外电影史上重要的历史节点,从中选取中外有交集的地方,通过电影史重要的人、事、技术的变革,展现中国电影是如何一步步追赶上世界的步伐的。进入电影展厅,我们看到一组组醒目的时间数字,如1895、1905、1927等,这些都是电影史上重要的年份。谈到电影馆的藏品,她介绍了一台1922年法国百代公司生产的9.5mm电影放映机和一台同年由德国生产的PTICA
35mm电影放映机。她说,在电影放映机诞生初期,电影拷贝的规格是非常不统一的,有8mm,9.5mm,16mm,28mm,35mm,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直到1909年,国际电影专业会议确立了35mm为专业电影的拷贝,8mm、16mm等就为业余电影爱好者所用了。陈主任深有感触地说:“电影厅的这两件藏品可以让大家感受到早期电影的多样性。”
问到传媒博物馆藏品的来源,陈主任说,一部分是从学校各个部门调拨过来的。中国传媒大学(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成立五十多年来有丰富的积累,原来分散在各个学院和电视台,学校在设备更新时会淘汰一批早期器械,这是博物馆专业类广播电视藏品的重要来源。另一部分是来自收藏家和同行的捐赠和捐展、借展。如广东东莞德生通用电气制造有限公司老总梁伟先生就先后三次给馆里捐赠了三百多件藏品,江苏常熟星海博物馆陆海宇先生捐赠了美国阿特沃特公司1928年产40型电子管收音机等藏品,贵州广电局捐了一台早年的无线电广播发射机,等等。山西长治通顺的私人博物馆和一些无线电爱好者,如东北的王春丽、张广雷先生和凤凰卫视严明先生等也捐献了一批私人的藏品。还有一些经典藏品是潘力馆长和学校校长在出国考察时专门到当地的旧货市场淘来的。
陈主任希望老校友们和社会各界都来关注和支持传媒博物馆的建设。她说,博物馆已为捐赠者制定了奖励措施。
传媒博物馆的电视演播厅

传媒博物馆传输馆展厅(局部)
传媒博物馆广播馆展厅(局部)

传媒博物馆电视馆展厅(局部)

传媒博物馆电影馆展厅(局部)

传媒博物馆外景图
*以上照片均由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提供
博主在母校——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8月28日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