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具规模的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 吕佩浩文并拍摄

标签: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温济泽铜像潘力教授吕佩浩 |
分类: 校友会活动 |
初具规模的中国传媒大学
传媒博物馆
博主和潘力馆长合影
博主在中国传媒大学
三年前,我在母校——中国传媒大学与新任命的学校广播电视博物馆馆长潘力教授有过一次会晤。当时,博物馆刚刚开始筹建,几乎一无所有。但潘力教授信心十足地向我表示,他们将把博物馆建设成为国内首家集广播电视历史与文物、产品与展示、教育与研究、技术与陈列“四位一体”的专业性博物馆,填补我国博物馆建设的空白。潘教授还说:校友是学校的宝贵资源,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他热忱期待校友鼎力支持博物馆的建设,为母校的文化建设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我向他谈到由校友集资为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编辑部主任、母校原新闻系老教师温济泽塑一半身铜像的设想时,潘力教授说,温济泽老师不仅仅是学校新闻学科的奠基人,他也是新中国广播事业的领导人和开拓者之一。他的半身铜像应当放在博物馆的大厅里。潘力教授的一席话,是我这些年来坚持不懈筹建温济泽铜像的巨大动力。
今年8月28日下午,因温济泽铜像揭幕时间、地点等事由,我再度到中国传媒大学拜访潘力教授。潘教授正从外地赶回北京。他在电话中嘱我先参观一下博物馆,并请博物馆展陈设计部主任陈继东老师陪同参观。这时,我才知道,广播电视博物馆已更名为传媒博物馆,2012年10月26日正式开馆。我很高兴自已有机会一睹为快。
据陈继东主任介绍,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将包括传媒教育馆、传输馆、广播馆、电视馆、电影馆、广告馆、印刷馆、动漫馆、口述历史馆、体验馆共10个分馆,通过对传媒领域成果的集中展示,展现传媒发展的历史风貌和行业的整体水平与综合实力。目前,传媒博物馆已完成了广播、电视、传输和电影四个分馆的建设,展览面积近3000平方米,形成“四馆七厅一条传媒科技走廊”的展览格局。现有馆藏12000余件,初步实现展示、收藏、研究、教育和社会服务的功能。我置身其中,有进入“迷宫”的感觉,幸而有陈主任的引导,顺利地走出了“迷宫”。我觉得,这些分馆借助文献、图片、实物、多媒体等手段,从不同角度诠释广播电视电影的历史演进,让人感受传媒的发展变迁。各展馆均设有观众互动环节项目,专业性与趣味性兼具,寓教于乐。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广播馆展区对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历史人物和风貌的展示。
参观完博物馆,潘力教授已在他的馆长办公室等候我了。他倾听了我的参观感受和意见以后说:中国传媒大学决定创建“传媒博物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目前,在各方人士的支持下,传媒博物馆已初步实现了展示、收藏、研究、教育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今后,他们要继续努力,将传媒博物馆建成一座以广播电视为主体,涵盖印刷、广告、动漫、新媒体以及其他文化产业、特色鲜明的国家级博物馆。
关于温济泽铜像揭幕时间、地点等事宜商谈也很顺利。双方商定,将于明年4月学校和国际台、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纪念温济泽老师一百周年诞辰之际,在传媒博物馆举行温济泽铜像揭幕典礼。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外景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广播展区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广播展区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广播展区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广播展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