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有感于评论与回复的心灵对话

(2012-05-15 22:02:32)
标签:

转载

分类: 他山之石
转载者的话:
    这是陈振丽女士博客发表的一篇令我感动的博文。我愿转载这篇博文。
    虽然我与振丽一直没有见过面,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在博客上,我们应当这样敞开心扉地对话!正如博友王者所言:“发自肺腑的语言交流,会使这个世界更美好!”    (吕佩浩)

        有感于评论与回复的心灵对话 陈振丽

   我是个喜欢寂寞与孤独的人,有些天性,也有些客观因素。其实我并不孤独寂寞,因为在独处时无需动什么歪脑、不必在乎什么说三道四,在自己的世界与自己的心灵对话,那是一种格外的放松享受......

 

   写博客起初是处于因家事而停止工作的无奈,是完全以“私人日记”的键盘书写。那天正好小女来看望我们,我命她给我把开博琐事了结,接下来书写就不在话下,毕竟我在电影胶片剪辑后,从事了多年的电脑非线性剪辑。

 

  2008.2.7.14:20我的开篇是这样的: 

  放飞我心【开博第一篇】陈振丽

 
  到了孔夫子所谓的“而耳顺,心顺应”的年龄,心依然想放飞,笔由不得想忆记;
 
   欣赏电脑洁净无痕的面卷,任所欲为非线性书写的便捷;
   想让看似遥远,却近在咫尺的“爱我地球”宣言,从节约一张纸开始。
 
   谈不上文笔,却有一份诚挚;
   少有词藻,却有几分童真;
   本着博客“私人日记”的本意,记写我平凡、惟有的点滴......
 
      

      我的确是沿着自己所定的轨道书写自己的私人日记,在自己的天地敞开了我的心扉。虽然在写爸爸妈妈、姐夫姐姐时会泪撒键盘,但书写完了,那真是一种快活,就像与天地对话了一回......

 

     和生活中一样,我几乎不串门,后来是为感谢来访的极个别同学朋友......

 

    虽博客历时四年之久,但博友很少,但只要是与人家往来评论与回复了,我都是掏心窝子的真心话,因为我觉得说空话、假话、客套话太累,而出自心灵的言语很舒畅......

 

    从与朱杰仁老师博客相遇后,我有了新的感动与启示。

 

    记忆中朱老师对每一个评论与回复都像要写一篇头头是道的文,他在真心赞美中同样敢于写出自己的不足、自己的感悟;拜读他的评论或回复,就如同听一位长者老师与你的促膝谈心......

 

    这是人间的美好!我多次受益了!

 

    通过朱老师认识了吕佩浩老师,又是上天给我的一次荣幸!

 

    吕老师行文一腔正气、字字推敲;在他的多是图文并茂的博客中欣赏,就如同在轻松的遨游中,获得知识与审美的愉悦!

 

    这是执着于教师事业的心灵语言!我同样多次受益匪浅!

 

    我以为评论与回复总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感染、相得益彰的,所以我每次欣赏拜读了吕老师的博客,可以说就会不费吹灰之力、不做任何修改,没有任何顾虑地即兴写下我的评论;

 

    而吕老师也总是像站在讲台上的一位循循善诱的教师,以比我更充沛的激情回复我;

 

    回复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神圣的讲台,他会在真切的鼓励中给你信心、激你深思,在平实的赞美中,给你快乐、促你进步......

 

    ......

 

    昨天我欣赏拜读了吕老师的丹阳山水篇,由不得又即兴写下了我的真实感言:

 

    “吕老师这不是简单意义图文并茂的博文,而是集历史知识、文化传播与审美艺术于一体的、精心制作的上下纪录片全集;

   为生动地传播历史文化,您不惜“笔墨”,上下集“回放”;

   为吸引并让观众欣悦,您不放过故里古迹、河山、园林的每一个角落的最佳视点;

   为与观众产生亲和感,你们亲自扮演了画面中的导游,让我领略了老师们的风采!

    感谢您的爱心与辛勤劳动,让我没费吹灰之力、没用一个铜板,就尽情地畅游了您的故里丹阳!

   丹阳——一个多么火红而热烈的名字,一个充满爱的地方,就和他儿女的那颗心一样...... ”

 

 

[转载]有感于评论与回复的心灵对话
吕佩浩 回复说:
2012-05-14 21:04:57
谢谢振丽!

    谢谢你用诗化的语言对拙文的鼓励!

    其实,我真的希望我们的电视媒体能到丹阳拍上一部纪录片,介绍他们的城市规划和城市改造工作。我走过全国大小很多城市,看到许多地方马路拓宽了,楼越盖越高,但城市千篇一律,失去了自己的特点和神韵。这让我很感慨。这次回故乡,我既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气息,又看到了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我认为,这应是城市发展的方向。

   出于这个想法,我做了这两期博文。可惜,我的呼吁可能不会有多少影响。

 

      怎样?这难道不是能够激励对方的心灵语言吗?

 

      我喜欢这样敞开心扉的心灵对话!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