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文化名人谈丛”策划书   张品兴 吕佩浩 策划

(2011-06-22 10:26:06)
标签:

老品

文化名人谈丛

生老病死

衣食住行

春夏秋冬

吕佩浩

教育

分类: 学术心得(论文、演讲集锦)

“中国文化名人谈丛”策划书

                     (教学案例)

                                          张品兴  吕佩浩 策划

书名:

    《名家笔下的生老病死》

    《名家笔下的衣食住行》

    《名家笔下的烟酒茶点》

    《名家笔下的春夏秋冬》

    《名家笔下的风花雪月》

    《名家笔下的草木虫鱼》

 

丛书名:

    中国文化名人谈丛

 

作者:老品(选编)

 

作者简介:

    张品兴,笔名老品。广播电视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选家眼光,曾经总体策划和参与汇编鲁迅、茅盾、郁达夫、老舍、沈从文、徐志摩、周作人、朱自清、梁实秋、林语堂等散文大家的作品集,在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成为当年度畅销书,在读者中兴起了一阵“散文热”,并为出版社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图书的内容及其特色:

    本丛书收录的大多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名家散文。这些作品,都是寻常话题,平淡事物,但在名家笔下,往往平淡中见神奇,寻常中寓有深刻的哲理,反映着名家们的心态、趣味,解释着人生的方方面面。读者通过对这些名家笔墨的品味,能陶冶情操,提高情趣,获得更多的人生启迪和艺术享受,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本丛书和单个作家的散文集不同,同一个题材有不同的名家的多篇作品,反映了不同名家对同一事物不同的思想感情和不同的写作手法,因而具有别样的欣赏价值。由于是名家所作,本丛书比市场上出版的中学生作文选更具范本作用,尤其适合语文工作者和中学生阅读和借鉴。

 

编写要求(表达方式和编辑方法):

    以题目中后面四个字作为编辑的主题,每个字为一章,如《名家笔下的衣食住行》,除钱歌川的《人生四要》(一衣、二食、三住、四行)放在首篇外,共分为衣、食、住、行四个篇章,把诸多名家写这四个题材的文章分类编入。每一个名家首次出现时文章前加作者简介。又如《名家笔下的春夏秋冬》,就分为春、夏、秋、冬四个篇章,把诸多名家写这四个主题的文章分类编入。每一个名家首次出现时文章前也加作者简介。《名家笔下的春夏秋冬》另有附录:四季,编入郁达夫的《四季》等文章。其他各书的体例都依此类推。

 

基础结构(章节目录):

    丛书分为六本书。六本书正文前统一用作者写的总序,说明丛书的编辑宗旨以及论述20世纪中国散文的特色(见附录一,此附录也可作为样章)。每本书总序后另有作者的前言,将分别介绍本书的编辑内容和文章特色(参见附录二,此附录也可作为样章)。前言后是目录、正文。正文部分体例如编写要求所述。

    本丛书每本书的目录均先作者,后作品,再编码。

   《名家笔下的风花雪月》中的“春”,入选朱自清《看花》、曹靖华《花》、梁实秋《四君子》、季羡林《洛阳牡丹》、叶圣陶《牵牛花》、秦牧《花城》、冰心《樱花赞》、杨朔《茶花斌》、袁鹰《一品红》,等等。

    又如《名家笔下的衣食住行》中的“住”,入选梁实秋《雅舍》《书房》、郁达夫《记风雨茅庐》、老舍《“住”的梦》、王力《住》、茅盾《天窗》、、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闲话》、张爱玲《公寓生活记趣》、孙犁《住房的故事》,等等。

    以文章作者为单位编码。

   

读者对象及市场定位:

    文学爱好者、语文教育工作者、大中学校学生以及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一般读者

    字数:每册在25万—30万之间。

    开本:大32开(850 x 1168)

    预定价:15元左右

    页数:350页左右

    印数:第一版第一次印刷5000—10000册

 

装帧设计建议:

    封面设计:要求淡雅、清新。书名的九字中突出后四个字,如:《名家笔下的风花雪月》突出“风、花、雪、月”四字,中间用间隔号把此四字分开。封面背景淡出书法家用毛笔写的繁体的“笔”字。六本书风格统一,可配以不同的颜色和图片。封底加编者的提示语(见附录三)。有勒口,前勒口为丛书名,后勒口分别为责任编辑和装帧设计者姓名。

    版式设计:篇章页占一页,篇章标题外加边框,背白。每篇文章都另起一面,开头是作者名,其次是作者介绍,下面再排入正文。正文用五号宋体,作者名用三号黑体,作者介绍用五号楷体。加书眉,逢单为篇章名,逢双为书名。

 

纸张印刷装订建议:

    封面用157克铜版纸,压膜。

    扉页前加空白页。

    正文用70克胶版纸。

    装订:胶装

 

附录一:

总  

    《中国文化名人谈丛》,收录的是本世纪中国名家创作的散文名篇。这里所谓的散文名家,并不专指专事散文写作的巨匠,也不限于诗人、作家、文学家,画家中就有兼写散文的高手。散文的写作不是散文家的“专利”,人人皆可作散文,大抵“心欲所吐,腕能运之”,文章也便出来了;因为散文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散文,在各种文体中,取材最为广泛,文体最为繁杂,风格最为多样。就文体而言,日记、书信、札记、随笔、回忆录、抒情叙事小品,均可入散文之列;就题材而言,风花雪月,草木虫鱼,生老病死,都可以作为散文写作的题材。

    散文,是自由心态的表现。它表达的是个人的性格、情趣和生活感受。它可以借抒情,托物喻志,简短、灵活、快捷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它可以“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甚至“言人之所不敢言”,以自己经过沉思的精诚所至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拨动人们的心弦,给予人们方方面面的生活启示。

    20世纪中国文学的成就是巨大的。随着古代文言向白话语体转变的完成,文学革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新的审美情趣,伴随着自由、民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潮,涌进了古老而窒息的中国,培育出了绚丽的文学之花。而散文小品的成功则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正如朱自清所说:“有种种的权威,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迂流曼衍,日新月异:有中国绅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如此。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挺,或绮丽,或洗炼,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

    散文是自由思想浇灌的文学之花。就文学界而言,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几乎每一个作家,都写过有个性特色的散文。鲁迅的杂文影响经久不衰,成就之高,自不待言。郭沫若是诗人和剧作家,但其创作中大量的还是散文。茅盾、郁达夫、叶圣陶、老舍、谢冰心、沈从文、巴金、钱钟书,都是以小说登上文坛的,但他们的散文脍炙人口,成就非凡。诗人闻一多、徐志摩、朱湘、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臧克家、艾青的散文成就常常不在其诗歌之下。美学家朱光潜、语言学家王力、画家丰之恺、红学家俞平伯的散文,也别树一帜,令人百读不厌。至于周作人、朱自清、梁实秋、林语堂、梁遇春、聂绀弩、王任叔、徐懋庸、唐弢,虽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但也都是写作散文的名家。

    新中国成立,迎来了文学创作的又一个春天。在散文方面,同样是才俊辈出,老树新花,交辉争妍。巴金、茅盾、老舍、冰心、杨朔、刘白羽、秦牧、魏巍、黄秋耘等新老作家都有传世佳作,热情歌颂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新时代。翻译家和学者中的曹靖华、季羡林、金克木、陈从周诸位在本业中早就闻名遐迩,以“余事”作散文,竟亦“郁郁乎蔚为大观”,精品佳构,传颂当代。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时期的散文创作,随着思想的解放,呈现蓬勃向上的局面,形成了持续十余年的散文热潮。题材的拓扩,写作队伍的壮大,更为世人瞩目。孙犁、汪曾祺、贾平凹这样一批名家的出现,使散文创作领域大放异彩。而小说家冯骥才、刘绍棠、林斤澜,画家吴冠中、黄永玉,戏剧理论家余秋雨,翻译家杨绛,语文学家张中行,诗人邵燕祥等也进入了散文创作的行列,更为散文园地浇灌了新源活水,展现百花齐放、各显风流的繁荣局面。更为令人欣慰的是,一批新的散文作家像雨后春笋,脱颖而出。

    这部《中国文化名人谈丛》,收录的大多是中国现代不同时期的名家散文名篇。这些作品,都是寻常话题,平常事物,但在名家笔下,往往平淡中见神奇,寻常中寓有深刻的哲理,反映着名家们的心态,趣味,解释着人生的方方面面。相信读者通过对这些名家笔墨的品味,能陶冶情操,提高情趣,获得更多的人生启迪和艺术享受,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张品兴撰写  吕佩浩编辑

 

附录二:

《名家笔下的春夏秋冬》的《前言》

    无关痛痒的话,因为这些话无关本书的编辑思想和编辑宗旨,也没有涉及本书的选文标准。对这些,似乎无须交待什么了,细心的读者一看就会明白的。

    在关于“春”的散文里,朱自清的那篇著名的《春》和许地山的《春的林野》,一般认为这是现代散文中两篇描写春天的精品。

    朱自清这样描写着春天:

    “盼望着,盼望着,春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板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是一曲春的颂歌,一首春天的赞美诗,读后让人奋发向上,热爱生活。而同一主题的许地山的《春的林野》,尽管也写的是自然界的浓郁春意和温暖的人间春情,但无论是选材、结构、语言风格,都显出极大的差异。请看许地山对春意的描写:

    “春光在万山怀抱里,更是泄露得迟。那里的桃花还是开着;漫游的薄云从这峰飞过那峰,有时稍停一会儿,为的是挡住太阳,教地面的花草在它的荫下避避光焰的威吓。

    “天中的云雀,林中的金莺,都鼓起它们的舌簧……桃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了几点粉泪,一片一片凝在地上。小草花听得大醉,也和着声音的节拍一会儿倒,一会儿起,没有镇定的时候。”

    接着,许地山用特写景头描写了孩子们在春的林野中的一个小小的游戏——过家家。全篇浑然一体,不像朱自清的《春》那样层次分明。语言的风格也各具特色。朱自清是现代美文的奠基性作家,语言清丽,以平易的叙述,于朴素中寓深厚的感情。许地山的《春的林野》用的是诗化的语言,全篇写得诗意盎然。

    朱自清和许地山是文学研究会的两位重要作家,都主张为人生的文学,两人均是学者。朱自清研究中国古典文学,许地山研究宗教、哲学和人类学。同一题材、同一主题的散文,写得如此不同,这只能从作家个人的文化底蕴和个性特质来说明。由此,我们只能得出一个尽人皆知的结论:散文是最具个性的文学。

    冰心和丰子恺,也是两位现代散文大家。他俩对春天的感觉,和朱自清、许地山自有不同。他俩没有直接抒发对春的赞美,唱春的赞歌,而是十分细腻的,写出了各自对春的实实在在的感觉。丰子恺说,“实际上春不是那么可喜的一个时节。我积三十六年之经验,深知暮春以前的春天,生活上很不愉快的”。拿早春天气来说吧,“梅花带雪开了,说道是漏春的消息。但这完全是精神上的春,实际上雨雪菲菲,北风烈烈,与严冬何异?”对于中春天气,丰子恺说:“一日之内,乍暖乍寒。暖起来可以想起都会里的冰淇淋,寒起来几乎可见天然冰,饱赏了所谓‘料峭’的滋味”。所以,作家又说“春将半了,但它并没有给我们一点舒服,只教我们天天愁寒,愁暖,愁风,愁雨。正是‘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作者总结说:“可知春徒美其名,在实际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因为“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实际而明确的。”“春所带来的美,少而隐。春所带来的不快,多而确。”这是丰子恺的春天观,你能说作家说的没有道理么?

    其实,春天是需要探访的,需要寻找的。女作家冰心的《一日的春光》,写的就是她探访春天的过程。当听着窗外怒号的朔风,她安慰自己,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当女作家看到湖上冰软了,又欢喜地说,春天来了。结果,当天夜里,北风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把心中的春意也卷得干干净净。桃花开的那天,惨暗的黄云,又将这刚放蕊的春英埋葬在漠漠的黄尘里。于是,女作家不信春天了,产生了对春的憎嫌之情。可是,笔锋一转,作家又在四棵海棠花前找到了春天,“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作家在文末说:“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报复,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

    这就是女作家冰心的春天观,内中透着哀婉的愁绪,又显得温情脉脉。这就是就冰心心中的春天。

    另一位二三十年代散文家梁遇春,出人意料地厌恶春天。他说:“一年四季,我最怕的却是春天。夏的沉闷,秋的枯燥,冬的寂寞,我都能忍受,有时还感到片刻的欣欢。”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东西跟满目创痍的人世是这么相称,真可算做这出永远演不完的悲剧的绝好背景”。而春天的“阶前草绿,窗外花红”却使作家“感到宇宙的不调和,好像在弥留病人的榻旁听到少女的轻脆的笑声”,像“参加婚礼的时候听到凄楚的丧钟”。梁遇春说,他“向来厌恶晴朗的日子,尤其是骄阳的春天;在这个悲惨的地球上忽然来了这么一个欣欢的气象,简直像百无聊赖的主人宴饮生客时拿出来的那副古怪笑脸,完全显出宇宙里的白痴成分。”

    但是,众多的作家对春天总是写下赞美的诗句。田一文在散文诗《春》说:

    春是复活大地的使者。草原做了春风的家。

    春的日子来到,爱情的日子也随着成长。

    春给我们幸福和鼓舞,愉快和安慰。

    我们受着春天的爱抚,我们是有福的……

    有了美丽的春天,才有美丽的生命呢。

    另一位诗人丽砂的诗句更加积极、奔放:“我们的春天是贫苦人民的慰劳队,谁最先去推敲悲哀的陋落的门窗,向每一个贫苦人民致着慰问,传递着喜讯,唱着歌,……而迎着春天的,是千万双千万双为渴望烧枯了的眼睛,是千万只千万只咬破了的平常,是千万颗千万颗为生活抽伤了心灵,……”所以,作者在散文诗的开头就说:“春天永远是我们的”。

    女作家菇志鹃也是一位春的颂扬者。她说:“春为一年之首,除了命运的安排,实在也只有她堪称一年之首”,“她快快活活地把自己斗争得来的伟业过渡给夏。当然,有时也难免有点缠绵,给人间落下一点贵如油的春雨,及时地把暖和过来的世界交给了夏”。作家认真地说:“不知别人怎么样,我是这样理解,称颂春的”。

    作者韩少华又和一般人不同,他通过自己的描写,告诉人们春天在人们的心灵中:“谁能在胸怀深处寻找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暧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所以,另一位青年作家苏叔阳说:“因为有了对春天的渴慕,对春天的梦想,我忍耐住了许多许多寒冬”。现实的漫长的严冬,是一定会产生对春天的梦想和渴慕的。

    我引用了那么多名家对春天的描述,无非是想说明,散文中的春天是各不相同的,是每个人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和每个人的文化素质、个人境遇相一致的。气候学上春天的统一的科学标准在文学散文里是不存在的。文学中的春天是和作家个人的心态相联系。这一点,对于夏天,对于秋天,对于冬天都是一样的。从这些春夏秋冬的散文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名家的高尚情操和心灵的纯洁与美丽,从而陶冶我们自己的情操,纯洁我们的心灵。

    这就是我编辑这本散文集的目的。

                                                      (张品兴撰写  吕佩浩编辑

 

附录三:

封底提示语

 《名家笔下的生老病死》:

    生命的花开花谢,人生苦短,青春难再,古往今来的哲人文士无不为之感慨。

    病与人相伴一生,它又与人世间的情爱携手同行;少年呻吟,贪求亲人更多的疼爱;中年奔波,因病而获归家团聚的空闲;老来百病缠身,自会产生对亲人和生命更多的眷恋……

    人们该怎样正视生老病死呢?本书撷取的20世纪中国文化名人的散文名篇对这个问题作了耐人寻味的回答。

 《名家笔下的衣食住行》:

    衣食住行,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四件事。人生态度的不同,人们对衣食住行的追求也不尽相同。

    穿,是否必求名牌高档?吃,是否定要山珍海味?住,难道务须豪华宅第?行,能不能安步当车?

    你想听听名家们的见解吗?本书汇集的20世纪中国文化名人有关衣食住行的散文佳作,着眼于挖掘精神生活的底蕴,表达名家们高雅的情趣爱好,其中不乏有益的知识和人生哲理。

 《名家笔下的烟酒茶点》:

    一杯清茶,一支香烟,虽身居闹市而自超然物外;花前月下独酌,有情人岂在朝朝暮暮?新朋故友聚会,酒酣耳热,且将世态人情评说;不饥不饱之时,信手拈来几样可口的点心一快朵颐……这些怎不令当今忙忙碌碌的世人神往!

    本书收辑的20世纪中国文化名人的散文小品,以细腻谐趣的手笔,描述了烟酒茶点,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份闲情,一份享受平凡人生的美感。

 《名家笔下的春夏秋冬》: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各寓佳趣,各呈奇妙,牵动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悠悠情思。

    本书荟萃的20世纪中国文化名人着力刻绘四季的散文精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悲,或欢,或凝重,或轻松,让人进入意趣无穷的艺术境界,领略春的温暖,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纯洁……

 《名家笔下的风花雪月》:

    造物主本已赋予风、花、雪、月万种风情,而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沧海桑田,又让有“情”的人以别样的慧眼,别样的心态,去描绘它们别样的妩媚,别样的情韵。

    本书集纳的20世纪中国文化名人以风花雪月为题材的散文力作,不论是在宜人的春秋,还是酷暑严冬,总会给人带来一份浓浓的温情,悠悠的遐思……

 《名家笔下的草木虫鱼》:

    南国生生不息的古榕,北方高大挺拔的白杨;阳春漫天飞舞的柳絮,深秋不畏萧瑟的野草;花丛中忙碌的蜜蜂,稻香里欢叫的青蛙,卵石缝中穿梭的小鱼儿……大千世界,是如此生机蓬勃!

    本书精选的20世纪中国文化名人有关草木鱼虫的散文,像一幅幅情调各异的风景画,又像一曲曲或欢愉或惆怅的心歌,更包含着名家们对生命真谛的思索。

                                                                            (吕佩浩编写

“中国文化名人谈丛”策划书 <wbr> <wbr> <wbr>张品兴 <wbr>吕佩浩 <wbr>策划
    *本丛书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于1995年3月出版,首印5000套,1997年4月第三次印刷,总印数11000套。曾作为该社社庆十周年礼品书赠送来宾。其封面设计获全国优秀设汁二等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