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外闲话】之八  关于诗创作的一次对话及其他

(2010-11-17 20:31:49)
标签:

对话

诗词

创作

形象思维

含蓄

贵曲忌直

张宝林

朱杰仁

分类: 诗歌诗论

【诗外闲话】之八  

关于诗创作的一次对话及其他

                                                            张宝林 朱杰仁 

 

    题记:这是20101022日中午,朱兄、宝林一次“在线聊天”(笔谈)的纪录稿,主旨是请他对朱兄最近创作的《咏丹桂》(两首)提提意见。但是在谈话的过程中,内容涉及诗创作中的形象思维、贵曲忌直、推敲炼字等诸多元素。此外,朱兄的《创作与思索》一文中也有不少看点,特一并在此刊出,供诗友共赏。

                                                                        吕佩浩

朱杰仁(1259313567) 11:38:43

最近博客上了我的两首咏桂诗,想听一听你的意见。  

张宝林(1134203214)11:55:33

总的说,还好,平了一点。

朱杰仁(1259313567)11:56:27

我等到今天才贴上的,没收到你的意见,我想你可能忙,没空。也就先贴上,再听你的意见

张宝林(1134203214)11:59:24

桂花的诗不好写,因为写的人太多了,很难出新。

朱杰仁(1259313567)12:00:02

第一首有两个版本:(1)枝栽白玉宫;(2)状元折桂公。那首好些?

张宝林(1134203214)12:00:30

所有的元素,都有人写过了

张宝林(1134203214)12:01:31

后一首好些,但折桂公,稍有些别扭。

朱杰仁(1259313567)12:02:22

是不好写,它就是香气隽永,经久绵长。

朱杰仁(1259313567)12:03:01

那你看,怎么改能改得好一些?

张宝林(1134203214)12:03:19

我写它形容琐细,香味绵长。

张宝林(1134203214)12:05:25

状元折桂的意思好,但这样写就平了。能否换一个思路,第三句似与此无关,再跳到折桂。

朱杰仁(1259313567)12:05:35

桂花花形不美,颜色不艳,应当说特点还是它的香味。

张宝林(1134203214)12:06:57

是的。

朱杰仁(1259313567)12:09:36

若无玉树琼宫在。

意思那是高枝啊!

应当是“折桂状元公”。因为平仄不对,倒一下就显得别扭了。

张宝林(1134203214)12:18:23

我想想怎么改比较好。

朱杰仁(1259313567)12:22:05

若无玉树琼宫在,
枉折桂枝也是空?

张宝林(1134203214)12:24:33

举头疑是天边树,

奖掖寒窗十岁功。

张宝林(1134203214)12:25:44

这样,似乎也有折桂的涵义,且较为含蓄。

张宝林(1134203214)12:26:39

总之,不宜太直白,要让人有想象的余地。

朱杰仁(1259313567)12:27:38

是的。好,就这样!妙句啊!

张宝林(1134203214)12:28:49

第二首的缺点也是平,几乎像说话,难以让人回味。

张宝林(1134203214)12:30:16

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意思是一样的。

张宝林(1134203214)12:33:10

能否以碎金为题改写。说为了把香气全散发出来,宁愿粉身碎骨,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张宝林(1134203214)12:33:23

这样就有新意了。

张宝林(1134203214)12:33:43

当然要重新构思。

张宝林(1134203214)12:37:01

其实,写诗就是锤炼思想,斟酌字句,还要出其不意。不能像写散文,一路写下来就行了。当然散文也“贵曲”,但对诗的要求更高。

朱杰仁(1259313567)12:38:09

是的,那你的意见好的,我重新想一想构思一下,就算是作业。我曾想到:“只有香如故”的诗句,所以就没想下去

张宝林(1134203214)12:40:45

只有香如故,是说零落了,也不改本色;我们说桂花,是为花香而碎身,还不一样

张宝林(1134203214)12:41:46

这样写东西,比较有意思。不人云亦云,有独特角度。呵呵呵

朱杰仁(1259313567)12:42:17

本来是“抛金洒玉清名留”,后来一看三平脚,不行,改成了美名留,最后又改成素心留。

张宝林(1134203214)12:46:22

尽量用形象说话,不要用逻辑思维。这样,诗才好看,现在大多是判断句。

朱杰仁(1259313567)12:46:29

我把今天的对话复制了下来,以后出一期“诗外闲话”。好了,该影响你吃饭了。

张宝林(1134203214)12:47:03

没关系,下回再聊。

 

创作与思索

                                                                            朱杰仁

    为了便于朋友们理会张宝林先生对于诗词创作的主张,向朋友们汇报我这次创作的体会,特将宝林君为我修改七绝《咏丹桂》的情况以及他唱和诗的修改过程,公布于后。

 

原稿:朱杰仁

七绝·桂花吟(之一)

丹桂花开八月中,

幽幽香气漫苍穹。

若无玉树蟾宫现,

哪有状元折桂公?

 

修改:张宝林

七绝·桂花吟(之一)

丹桂花开八月中,

幽幽香气漫苍穹。

若无玉树蟾宫现,

举头疑是天边树,

哪有状元折桂公?

奖掖寒窗十年功。

 

修改稿:

 七绝·桂花吟(之一)

(宝林修改稿)

丹桂花开八月中,

幽幽香气漫苍穹。

举头疑是天边树,

奖掖寒窗十年功。

   

    这首诗的修改,他很重视含蓄这样,似乎也有折桂的涵义,且较为含蓄。总之,不宜太直白,让人有想象的余地。”

 

 

原稿:朱杰仁

咏丹桂 (之二)

不妖不媚尽温柔,

性雅品高非俗流。

洒玉抛金心不变

守真立本色香留。

修改:宝林

咏丹桂 (之二)

不妖不媚尽温柔

不妖不媚不风流

性雅品高非俗流

屡送幽香到九丘。

洒玉抛金心不变

洒玉抛金何足惜

守真立本色香留

三秋桂子胜春畴

 

修改稿:

咏丹桂 (之二)

(宝林修改稿)

不妖不媚不风流,

屡送幽香到九丘。

洒玉抛金何足惜,

三秋桂子胜春畴。

   

    这首诗的改动,他把直接描写桂花形象的词保留了,如:不妖不媚、洒玉抛金,第二句用“屡送幽香到九丘”来替代“性雅品高非俗流。” 替下来的是一种对桂树的评价(理性思维),而放上的是桂树“屡送幽香到九丘”行动的描绘(形象思维)。

 

请看他对自己作品的修改:

张宝林:

一稿 2010-10-23 11:40:33

和朱兄

有情芍药卧枝蔷,

燕瘦环肥作媚妆。
十里幽香来底处?

碎花羞涩泛金光。

 

张宝林:

二稿 2010-10-23 14:22:39

和诗最后一句改“叶间羞涩碎金光”。

有情芍药卧枝蔷,

燕瘦环肥作媚妆。
十里幽香来底处?

碎花羞涩泛金光。

叶间羞涩碎金光

   

     这首诗末句的修改,对桂花的描写更为具体。原句“碎花羞涩泛金光”是一般的描写;而修改句“叶间羞涩碎金光”,将“碎花”、“泛金光”,合为“碎金光”,省出字来,增加了“叶间”方位状语,而将“羞涩”这个生动具体地描写桂花神态(当然是诗人想象的)的词保留了下来。他在另一次谈话中曾提到:“要在有限的文字中,包含尽可能多的内容。因为绝句一共只有二十八个字”。 

    但是,他的修改并未停止,不久我又接到他的短信,这是在二稿的基础上的修改:

 

张宝林:

三稿20101127_1209.

和兄诗不甚满意,又改一遍,已挂我博,欢迎品赏:

和朱兄

有情芍药卧枝蔷,

环燕谁人不媚妆?

唯有幽香来叶底,

碎金羞涩泛霞光。

 

为了便于分辨三稿与二稿的区别,我特意对照了一下:

 

张宝林

修改:

有情芍药卧枝蔷,

燕瘦环肥作媚妆

环燕谁人不媚妆?

十里幽香来底处?

唯有幽香来叶底,

叶间羞涩碎金光。

碎金羞涩泛霞光。

 

    全诗共四句,除第一句没动,其他三句均作了修改。在第一句讲了芍药和蔷薇,二句本来是别出心裁的,让人意外地讲赵飞燕和杨玉环,而且将陈述句变为反问句,这一改动,使语势大大增强,反衬作用更强,从而进一步加深了读者的印象和期待。第三句主角才登场,未见其面,先闻其天香夺人,突出了桂花的主要特点。从不知花香的来处,而变为“来叶底”,闻到花香就知道花在何处,含蓄地点出花香之浓,从而发现碎金羞涩地放着光芒。在这里,诗人从花木到美人,从当下到古代,真是海阔天空,自由驰骋,娴熟地将比兴手法在绝句中发挥到了极致,让人充分领略格律诗的魅力。

 

这里还要特别提一下诗人精妙的炼字功夫,“羞涩”二字的运用,实在到了出神入化之境地!“碎金”因为自己感到长得不甚美丽,因而在闪光的时候,有些不好意思而花藏叶底,犹如妙龄少女看生人,真有几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思,将桂花生长状态加上诗人的想象,用“羞涩”二字,传神地表达得生动无比!

这也印证了宝林在评论中说过的经验之谈:“咏桂诗不易写,反复修改才能得佳句。”

 

张宝林:20101127_1209.

 三稿  

    和朱兄

有情芍药卧枝蔷,

环燕谁人不媚妆?

唯有幽香来叶底,

碎金羞涩泛霞光。

 

从宝林君修改和诗中,愚钝的我梳理他的改诗过程,才理解了他那“为了把香气全散发出来,宁愿粉身碎骨,变成了现在的样子”的含义,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形象思维”、“贵曲忌直”这些看似简单而又很难做到的命题。

    

    我的专业是戏剧导演,也要求形象思维,戏剧就讲究用人物的“行动”来塑造人物的性格特点,怎么一写诗就忘了呢?是什么动因促使我丢掉了形象思维,概念起来了呢?我得想清楚这个问题。我导戏时经常对演员讲,你只要根据你这个“人物”行动起来,不需要向观众“说明”什么。观众通过你一系列的行动,自会了解这个人物的。那么,在写诗时,我怎么就忘了描写对象的行动而急于向读者说明什么呢?而用理性的分析结论代替了感情和行动了呢?

 

当然诗还有诗韵(诗的韵味儿)、押韵、节奏、起伏,等等,特别是格律诗,还有许多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之妙,那并不是凭我的拙笔所能言尽的。只能靠读者自己去品、去体味了。     

  

    也许是多余的话,也许是误读的话,写出来,算是读宝林君阐述观点的点滴收获和体会。不当之处,请宝林和朋友们批评指正。

                                        

                                                                       朱杰仁

                                                                   2010年11月6日  初  稿

                                                                   2010年11月9日  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