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们是如何走到一起的——陈达仁和他的同学们 柏万中

(2009-05-26 23:53:09)
标签:

云雕

天山中学

校友

同班同学

陈达仁

苏州

分类: 校友会活动

                         他们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 陈达仁和他的同学们

                                                                          柏万中

    已丑仲春,阳光明媚。

    上海市天山中学二号楼302室,近百位老人来自四面八方,每一个人的脸上笑意连连。四十多年前,他们离开了母校;四年前,他们重新聚首;今天,更多的同学再次相聚,重温同窗之间独有的温馨,共商如何为晚霞增添华彩。

    他们是天山中校友会第六届分会的校友。时间是公元2009年4月25日。

    他们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呢?

校庆盛典前的一幕

    2004年11月6日上午,天山中学校庆五十周年庆典正逢其时。各个届别的校友怀着喜悦的心情纷纷前来母校。大会签到处,人群熙熙攘攘。两个年逾花甲的校友——六五届高中(3)班的陈达仁、周云雕同学也结伴来到母校。他们不仅仅是来参加母校的庆典,还热切地期待能遇上更多的同班同学。与此同时,还有一个人也在焦急地等待。他,就是正在积极联络天山中学各届校友、参与天山中学校友会筹备工作的六三届初中的李也未同学。此刻,他也重任在身——受远在北京的六五届高中校友吕佩浩的委托,寻找和联络他们同届的校友。李也未大声问:“有没有六五届高中(3)班同学?”“有啊!我们就是。”“我带来了吕佩浩的消息。”“我们也正在找他!”于是,几双热情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素不相识的他们接上了头。这就是发生在校庆盛典前的一幕。

    吕佩浩,天山中学六五届高中校友、学生会干部。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在广西工作,后调到北京,先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华侨广播部任记者、编辑和部副主任,后调往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任副编审、编审。因主编《汉语非本义词典》而填补汉语工具书的一个空白。长期以来,他视母校为“成长的摇篮”,关心母校发展。几个月前,他来沪探亲,有机会参加了天山中学校友会的一次筹备会议。眼看母校校友会即将成立,而六五届高中校友还没有组织起来,他心里非常着急,便委托热心的李也未同学帮助先行联络自己班级的同学。这才有了前面发生的一幕。

    李也未带来了吕佩浩的口信:联络同届校友、筹备成立第六届分会。这个建议与陈、周两位不谋而合。当晚,陈达仁与吕佩浩通了电话。不久,一份记录着65届高三(3)班同学毕业后去向的通讯录,从北京寄到了上海。 

漫漫寻友路

    陈达仁,吕佩浩的同班同学。两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落下了腿疾。高中毕业后,因腿残没有考大学,后被安排到一家街道工厂。他,身残志不残,干什么都不愿落后。勤奋工作,刻苦自学,使他从工人岗位上一直干到公司技术科长、质检办主任。他参与开发研制的新产品“远红外取暖器”被评为上海市优质产品,这是他一生的骄傲。“退休了,我还能干点什么?”这是他经常考虑的问题。母校校友会即将成立,点燃了他的激情。能为母校、为同学做些实事,也是人生的乐趣。

    崇高的事业总是不断发展的,高尚的人永远是不会无助的。

    一样退休在家、同样的满腔热情、共同的意愿,使昔日的同班同学周云雕和他走到了一起。他们要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四十年前的同学,那怕是大海捞针。

    好在有吕佩浩同学寄来的这份四十年前的通讯录,虽然情况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毕竟留下了很多线索。有了这份通讯录,就可以通过有关部门查户籍资料,也可以通过114查单位电话,还可以通过居委会查地址。有了线索就有了希望。凭着一腔热情,凭着百折不饶的毅力,凭着他们那一双能跑的腿,他们走上了寻友之路。于是,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大街小巷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街道小区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请看他们是如何寻找昔日的同学的:

    居委会是他们必然要走访的部门。听说有人在茅台路附近看到王根娣同学,却没有具体地址。陈达仁便和周云雕商量,只能通过附近的居委会寻找,而茅台路周边共有四个居委会怎么办?他们便决定一个一个居委会寻找。还好,跑了两个居委会,通过查找退休工人名单,有了确切的线索。面对可能要走访的四个居委会,他们没有退却,进而找到了王根娣同学。如果他们退却了,结果就不是这样。

    成功,往往是从点点滴滴的线索开始。听说王信泰同学有个弟弟,住在天山五村,他们便去五村寻访。可是,王的住房已出租了。再去居委会查租赁情况登记,查到了他弟弟的手机,通过他的弟弟才找到了王信泰。王信泰,交通大学下属一所学院的副院长。这些年,他为了第六分会出了不少点子,写了不少稿子,成了他们分会的骨干。

    希望,往往存在于不相干的偶然之中。为了寻找杨光同学,他们还惊动了路绮老师。开始,他们从同学那里得到杨光同学的一个手机号码,结果杨光的手机已经换了。偶然听说路崎老师的爱人与杨光同学的弟弟杨明是同学。他们便找到了路老师,又通过路老师的妻子,找到了杨明,最终找到了杨光。当时,杨光还在昆明一所中学当英语老师,吕佩浩同学2006年春去云南旅游,登门拜访了他。此后,杨光发表了《报得三春辉》一文,杨光同学曲折的人生以及坚定的信念,感动了无数校友。

    电话,现代通讯的主要工具,也是寻找同学的好帮手。沈佩华同学曾在一所中学教书。他们通过114查到了学校的电话。一打听,她已调走了。再通过114查到她新的单位,从该单位得知沈佩华已退休,但就是不愿告知沈目前的电话。经再三商量,还是由校方向沈转告了陈达仁的电话,双方才取得了联系。

校友是资源,在寻找同学的过程中,也能发挥作用。通过校友会张柏森,他们找到了徐洁民的地址。然而,上门一打听,才知道徐洁民早已把房屋租掉了。见了陌生人,任凭你怎么解释,房客就是不开门。要王的电话,也不同意。最后,还是被他们的真诚感动,房客打了电话,联系上了徐洁民。

    为了寻找昔日的同学,周云雕找到平洁二村、找到了梅陇。但这还不算远。最远的,他们跑到了苏州。高三(2)班的同学徐龙法提供了章纪寿同学的信息。通过电话联系,他们知道了他在苏州,眼睛不好需要关心。于是,陈达仁、杨志英、许宝生赶到了苏州。当他们打的士,赶到章记寿居住的小区时,他已经伸着脖子在巷子口恭候多时了。

    好不容易找到同学的单位,而人已退休;好不容易找到原来住的地方,却遇到人去楼空人搬走。在私人信息被人到处滥用、骗子盛行的情况下,无疑为寻找校友平添了很多难度,真是难为他们了。为了寻找昔日的同学,陈达仁和他的伙伴们不知打了多少电话,走了多少冤枉路,吃了多少“闭门羹”。依我看,除了媒体广告,什么样的办法都想到了。至于被人误会、被人怀疑那就更不足为奇了。

    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就找到了30多位同学。2005年4月4日,天山中学校友会第六分会成立了。吕佩浩被推选为会长,周云雕任常务副会长,陈达仁任秘书长。时隔四年多,他们再次聚会,进行换届改选。所不同的是,他们的队伍从当年的30多人扩大到目前的160多人,其中还吸收了与他们同届的初中校友;参加会议的人也增加近百人。吕佩浩被推选为名誉会长,杨光当选为会长。周云雕依然出任常务副会长,陈达仁还是担任秘书长。他们当之无愧,他们是有心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