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北涿州楼桑三义宫参拜记(下)

(2009-04-06 11:55:43)
标签:

历史

三义宫

桃园

君臣

刘备

分类: 游记

唯义不朽  天地同久

   ——河北涿州楼桑三义宫参拜记(下)

                                                     吕佩浩

    我们在关羽殿、张飞殿和正殿各烧了三炷香,以表达对这三位先贤的敬仰之情。其实,就我个人来说,在这三位先贤中,更敬重“猛张飞”张翼德和熟读《春秋》的“关夫子”关云长。

 

            河北涿州楼桑三义宫参拜记(下)

 

    张飞和刘备一样,都是涿州人。他是桃园三结义的实际发起人。刘关张际遇后,是张飞首先提出:“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从此以后,他恪守着“义”的规范,始终活跃在兵血交飞的三国战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为掩护刘备和逃难百姓在长坂坡单骑退曹兵的故事。好一个猛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于桥上”,大吼三声,竟然让数十万曹军如潮水般退去。其实,曹操之所以退兵,是因为张飞粗中有细,事先布置手下十几个骑手,拉着树枝,在“桥东树林之后”来回奔跑,使“尘头大起”。曹操疑有伏兵,才下令撤退。

 

             河北涿州楼桑三义宫参拜记(下)

 

    关公可谓是“忠”和“义”的典范。他以忠于他大哥刘备和刘备事业的人生行为,实践了“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的诺言。他把“忠”和“义”结合起来,从最初的桃园誓词“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到最后的遗言 “吾与刘皇叔桃园结义,誓扶汉室”,“忠”“义”一体,一以贯之。他的“义”,由于以“誓扶汉室”为基础,就远不属于江湖义气的范畴,而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关羽在兵败“降汉”的情况下,曹操爱才,曾封他为汉寿亭侯,“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还送他美女和许多金银财宝,但他却不为所动。当他一旦得知兄长刘备的消息后,就“过五关,斩六将”,保护着刘备的妻室,一路投奔兄长而去。有学者认为,在赤壁之战中,曹操惨败,关羽在华容道释放曹操是政治上、军事上不可原谅的错误。我以为不然。华容道关羽释曹,是军师诸葛亮“三分天下”的战略部署。那时候,魏汉不能亡,曹操若死,军事力量强大的东吴就可能乘胜一举吃掉刘备。故诸葛亮利用关羽重义气,有意让他放走有恩于他的曹操,又利用此事,让骄傲的关羽从此信服他的军事指挥。

 

            河北涿州楼桑三义宫参拜记(下)

    刘备,可谓是“仁治天下,义统三军”的一位圣君。明代思想家李贽曾撰文说:“古称三杰,吾不曰萧何、韩信、张良,而曰刘备、张飞、关羽。古称三友,吾不曰直、谅与多闻,而曰桃园三结义。呜呼!唯义不朽,故天地同久。”刘备,作为一代君王,他既不以“威”,也不以“术”,而是以“义”维系着君臣之间的关系。这一纽带,使得刘备最终建立起蜀汉政权,并使这个政权始终保持稳定。但我要说,刘备成亦在“义”,败亦在“义”。诸葛亮在隆中分析天下大势以后,提出联吴抗曹的国策,刘备是赞同的。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向东吴借荆州,作为自己的立足之地,东吴同意了。后来,刘备攻取了成都,有了地盘,但不讲信义,所借荆州,赖账不还。当诸葛瑾前来讨还时,诸葛亮以“吴侯执下亮兄长老小,倘若不还,吾兄将全家被戮”的理由,“哭拜”, “哭求”于刘备,刘备才勉强答应“分荆州一半还之”。但他并没有召回驻守荆州的二弟关羽,结果连“一半还之”的承诺也成为空话。由于刘备的背信弃义,最终吴蜀联盟破裂,两国兵戈相交,不仅关羽失荆州,“走麦城”,遭杀戮,而且连累了张飞,刘备自己也在发兵讨吴中兵败身亡。至今,民间有“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的歇后语,多少是对不讲信义的一种讥讽。

    涿州市政府和有关部门重修楼桑三义宫,的确有益于传承民族文化,为子孙后代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也为我们研究义文化建立了一个基地。楼桑三义宫,也可以称为“唯义不朽”的圣地。

             

            河北涿州楼桑三义宫参拜记(下)

   

    作为“唯义不朽”的圣地,这里曾吸引了历代的诗人墨客乃至将相帝王前来参拜,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但我们在新建的三义宫内并没有感到这种文化氛围。建议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能够在宫内建一碑廊,把这些诗作刻于碑碣,以丰富其历史文化内涵。

    兹先抄录几首,以飨读者:


蜀先主庙

唐·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像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经楼桑刘先主故宅

宋·文天祥

我过梁门城,楼桑在其北。

玄德已千年,青烟绕故宅。

道旁为挥泪,徘徊秋风客。

天下卧龙人,多少空抱膝。

 

楼桑庙

元·郝经

兴王百折似高皇,垂老才能据一方。

邺下只知移汉鼎,江东不肯帝刘郎。

千年生长林犹在,三代君臣道未亡。

涿水都为永安相,子规啼血怨楼桑。

 

谒先主庙

明·陈璋

人雄无愧汉王孙,生长楼桑尚有村。

直与高光存正统,势祛吴魏复中原。

托孤可想君臣契,结义终全手足恩。

香火千秋祠庙下,翠华或返故乡魂。

 

汉昭烈庙

清·爱新觉罗·弘历

春秋氏族著承尧,嗣服中山瓞脉昭。

鼎一足三成帝业,牛黄腹白应童谣。

欲成大业心资亮,还定全秦志类萧。

千载楼桑尚遗恨,其如安乐自逍遥。

 

楼桑村昭烈帝故里

清·杨衔

符瑞曾传五丈桑,雄才原足继高皇。

无心尚靳荆州土,安得龙旗到故乡。

 

                                                                2009年4月5日

                                                                  于北京清心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