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义不朽 天地同久
——河北涿州楼桑三义宫参拜记(上)
吕佩浩
十年前,我去四川参加一个孔子文化研讨会,在成都拜谒了武侯祠。那时我就想:刘备,作为一个刘姓平民,能够在中国历史上纷乱动荡的时期,雄据一方,创建了名垂千古的功业,靠的就是孔子的仁义文化。他三顾茅庐,请出卧龙先生诸葛孔明为相,推行联吴抗曹的基本国策;而此前的桃园三结义,则让他把关羽、张飞这样的大将集结在自己的麾下,为其夺关守隘,出生入死,最终建立起蜀汉政权,实现了“三分天下”的霸业。为此,我很想有机会到桃园三结义的地方看一看,探索一下“义”文化。
不久前,我夫妇和挚友张宝林结伴,应阔别四十五年的刘如钧同学的邀请,从京城驱车六十余公里,来到河北省涿州市,参拜了楼桑三义宫,实现了自己的夙愿。
何为楼桑?《辞源》释:“楼桑,古地名。在今河北涿县。三国蜀刘备所居里东南有桑树,高五丈余,远望如小车盖,备幼时常与同族小儿戏于树下。后称楼桑里。”“今县南二十里有大树楼桑村,相传即备故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楼桑三义宫,系为纪念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而建,原名蜀先主庙,又名汉昭烈帝庙,明代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2)更名为三义宫。因其建在刘备的出生地大树楼桑村,故民间俗称楼桑庙。据史料记载,该庙始建于隋代,唐、金、元、明、清历代都曾扩建重修,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

刘如钧同学的丈夫李功是涿州人,今年六十九岁。他告诉我们,他小时候经常与小伙伴到三义庙游玩。那时,这座庙宇给他的印象是很“森”。庙内古柏参天,碑碣林立,刘关张神像,都是木质彩雕,有一丈多高,十分伟岸。可惜,这一切都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作为“四旧”破掉了。现在的楼桑三义宫,是由国家投资,在涿州市旅游文物局主持下复修的。复修工程历经三年,于1998年10月1日正式落成并对游人开放。复修方案基本依照原庙布局,面积略大于从前。
我们在刘如钧同学陪同下,参拜了新建成的扶桑三义宫。
三义宫的建筑形式采用中国古代建筑对称式的特点,整座庙宇由三进院落组成。以主体建筑为中轴线,由外向里,依次为山门殿、马神殿、关羽殿、张飞殿、正殿、少三义殿、娘娘殿、五侯殿八部分。进入山门,即马神殿,内塑刘备的坐骑卢马和关羽的坐骑赤免马。正殿正中供奉昭烈帝刘备像,左右分别是壮缪侯关云长,桓侯张翼德之神像。关羽殿和张飞殿则在正殿东西两侧。少三义殿供奉刘禅、关兴、张苞像。娘娘殿,供奉刘备的三位夫人像,即甘夫人,糜夫人和孙夫人。五侯殿,供奉武侯诸葛亮、常山侯赵云、定乱侯黄忠、镇西侯马超和沉沧侯马岱的神像。现神像俱泥塑,但亦栩栩如生。院内植有松柏、桃树。

三义宫内最具历史文物价值的是矗立在前院的一块明代碑石。碑石正面和背面用工整的小楷刻有明代学者焦芳写的《重修三义宫碑记》。正面碑文,颂杨刘、关、张“结兄弟之义,终君臣之义,而于天下万世之义”的功绩;背面碑文,记述三义宫重修的相关事宜。全文约1500字。落笔为“正德戊辰冬十一月朔旦”。涿州市三国文化研究会的齐志忠先生在现场告诉我们,“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的人用三匹马来拉这块碑石,没有把它拉倒,还累死了一匹马。他们认为此碑有神灵保佑,就没有像其他碑石一样毁掉。我们都为此碑在浩劫之中能保存下来而庆幸。

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贷第十七》)。义,是一种符合社会公理和公德的思想行为,是君子立身之本。君子出仕,为的是“行其义,以达其道”。(《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立下的誓言是:“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可以说,他们行的是大义。这种“义”,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命运,一个称帝,两人成侯,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业。或者说,达到了其大“道”。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义宫,也是义文化的发祥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