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功人员

此次采风活动是非常成功的,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路途之远是空前的。不少人认为主要原因是内外团结形成合力的结果。
当然还是由于许多人为之付出了大量的辛劳和心血。人们当然不会忘记这些人:
周复民专程跑到北京与校友领导成员商量路线和人员名单,多次往返几个地市,与有关领导协商接待安排,落实所有事宜。
10月13日开始,他让全家人一同做接待工作,他赶到新余亲自接站,安排食宿。他家里的人在南昌接站接机,负责送人到新余。活动的全过程他夫人赵桂兰为大家照相,女儿周林也跟着帮忙。他把这次活动当作他家一件大喜事在做。从10月14日零点接最后一个人,到23日零点送走最后一个人,始终认真负责。
孙智泉也是投入全部精力。他是宜春的东道主,请领导讲话,安排采风点和食宿,想得很细致很周全。如为大家泡温泉备上游泳衣,下雨备上雨衣,直至每人住哪个房间都预先安排得妥妥当当。临别时还给大家赠送介绍宜春和天沐温泉的书和画册。最后一站南昌,因俞向党去京开会,接待采风团所有的事也是由他具体安排的。参观滕王阁时,他受赵恩洲的委托与省委组织部的人接头,但因介绍信需盖章,那天又是星期六不办公,无法免票。他自掏了腰包买了门票。在明园酒店的食宿事宜,省电视台的校友也伸出援助之手,解决了一切后顾之忧。
孙敬梅、黎向荣夫妇分开两处作接待工作。黎在南昌,负责接待从北京南下的大队人马,并安排到五星级酒店用餐,品尝阳澄湖的大闸蟹。孙则提前到新余,安排房间,采购水果,迎接各地到来的校友,成为大家的“公仆”。
还有广院的领导的重视和各采风点党政领导的关怀,都为此次活动圆满成功起到了重要的支柱作用。
作为团长的赵恩洲,每到一处都发表讲话,那声音那块头都是很有分量的。
贺亚生风趣幽默的主持,自如掌握火候和气氛,也是大家公认的。
贺亚生《大学同窗江西聚会有感》:
黄洋界上忆风云,明月山里踏歌行。
重逢笑谈同窗趣,人生路上有真情。
邢业凡作诗两首,其一为《感 谢》:
三年三聚首,观景又谈心。
慷慨为校友,感谢召集人。
其二为《惜 别》:
何年再相聚?离别依依情。
互道多珍重,活好后半生。
周复民说,这一次不是结束,我们以后还会继续开展下去。希望大家群策群力,把联谊活动办得更深、更广、更好!唱响一曲更加壮丽多姿的夕阳红。
本文由谢骏执笔,写于2006年11月,应同学要求,特发此文。
(本期插图均由赵国兰拍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