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是人本主义的社会管理学
吕佩浩
1990年,中国首都北京举办了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这个期间,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一幅标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的首句,意思是,有朋友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很快乐吗?现代国际性大型运动会标语口号,用上了二千多年前孔子的话,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儒家文化对今日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深远影响。
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反映了儒学是中国古代的社会管理学说。“修身”,指提高人自身的道德修养。“齐家”,管理好自己的封地。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封给大夫的领地叫家,家和国都是行政管辖区域,有行政权、军队等。“齐家”的“家”,不是现代意义上家庭的"家",而指百乘之家。诸侯国大夫之家,不仅有很大的封地,还有兵车百辆,具有国的特点。“治国”和“平天下”的意思差不多。这里的“国”,即诸侯国,“天下”即周天子的天下,也就是中国。古人的地理知识有限,“天下”,一般被认为像中国那么大,“中原”加上“四夷”而已,并不是今天所谓的五大洲四大洋。不过,儒家眼中的“天下”,也不是纯粹的地理概念,同时包含了“人民”、“民心”等人文和道德的意义。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这里的“天下”,显然与“人民”、“天下百姓”同义。因而,“平天下”,不仅仅指治理好全中国,还包括了使民心归服等意义。儒家认为:“修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治国、平天下”,又应以“修身”为基础。“修身”之本不立,“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是难以达到的。儒家的这一主张,尽管对某些在位者起不到多少约束作用,但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确有一种激发其心系天下、建功立业的积极作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当时出现的诸子百家在学术地位上是平等的。到了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的地位才越来越高。儒学之所以到了“独尊”的程度,除了人为的因素以外,其自身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是主要原因。自西汉以来,儒学一直是中国封建统治者主要依靠的思想体系。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二千多年,是世界上最富有活力的封建社会。正是在统一、稳定、强盛的封建时代,中国产生了“四大发明”,在文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等各个领域里,都有领先于世界的杰出贡献。这一切,无可否认与儒家的社会管理理论有一定联系。
依据儒家的学说,对社会的管理(今天可以延伸到对各个组织、企业的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因此,对人的研究构成了儒学的理论基础。孔子以“仁”学作为他全部思想的核心。何谓“仁”?“仁者,人也。”(《中庸》)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论语·颜渊》)就是说,仁是关于人的学说,是如何尊重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说。儒家对人的研究是最深入的,可以说,儒学本质上是人学。
儒家充分肯定人在宇宙间的崇高地位。《尚书·泰誓》曰:“惟人,万物之灵。”荀子进而提出:人,“最为天下贵”。(《荀子·王制》)朱熹则兼从认识论和道德论上说明:“人为最灵而备有五常之性,禽兽则昏而不能备,草木、枯槁则又并与其知觉而亡焉。”(《宋元学案·答余方叔》)儒家尤其是理学家关于“人为万物之灵”的观点,弘扬了人类的理性精神。儒家还历来崇拜圣人,视圣人为理想人格的化身和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孔子把尧、舜、禹塑造为理想的圣人。孟子肯定“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
荀子提出:“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荀子·性恶》)张载则认为:“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张载集》第65页)
以孔孟为代表的圣人观,成为儒家所谓“内圣外王”的理论依据,充溢着人本主义的理性色彩,激励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人的价值与尊严。
儒学对人的研究,最显著的特点是从社会整体出发。孔子几乎清醒地看到,人是社会的真正基础,是构成国家的第一位要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十分重视人,认为人比土地、财富更重要。如果老百姓都逃亡到他国谋生,该国君主也就无所谓对社会的治理了。儒家还认识到,能否争得民心是社会管理成败的关键。《荀子》一书记载,孔子回答鲁哀公的提问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
孟子也有一句名言:“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离娄上》)
这都表明了儒家的人本主义观点。
与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相反,儒学十分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社会是一个等级结构体,最上层是“天下”,其下是“国”,再下是“家”,最底层是“人”。它们都由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大关系所维系。每一个“人”都处于这五大关系之中,而又由“人”构成“家”,由“家”构成“国”,由“国”组成“天下”。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这句话代表了儒家对天下、国家和个人之间关系的总看法,认为管好个人是管理好社会的起点。在管理手段上,儒家主张“齐之以礼”和“道之以德”两手兼用。儒家的“礼治”就是法治,即按一定的法规制度进行管理。但是,儒家更注重“德治”,即用道德来引导、诱导百姓自律,达到“有耻且格”的效果。儒家认为,个人修养对整个社会的“有序”起着很大的作用。所谓“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说的就是这层意思。这个道理,恐怕古今都一样。它适用于对现代社会的管理,自然也适用于对现代企业、现代家庭的管理。
总之,从根本上说,儒家学说是“平天下”之学,而非“打天下”之学。也就是说,儒学是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的社会管理学。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孔子的思想并没有过时,她是中华文化的生命之源;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经过创造性转换,她仍然会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 本文是作者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和四川省崇州市人民政府1999年9月上旬在四川省崇州市举办的“孔子思想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入选《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一书,巴蜀书社2000年5月出版。
郑重启示:
儒学家陈德述教授(网名峨嵋神韵)在我博客上发表的意见很好。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不是现代意义上家庭的概念,而是当时诸侯国大夫的封地。百乘之家(有兵车百辆)是大夫。这里的家和国(诸侯国)都是古代行政管辖区,如同今天中国的各省、各地区。天下,周天子的天下,即中国。陈教授的点评很有道理。由此看来,修身是针对领导者而言的。领导者身正,有道德修养,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把各地方治理好了,让天下(国家)安定太平。
在这里,我以陈德述教授的意见对本文有关内容作了订正,特向读者说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