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效: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领域 上
(2009-09-16 17:56:10)
标签:
学习成效研究领域鲁子问教育 |
分类: 教育 |
受聘为吉林师大客座教授后,为研究生做了一个讲座,以下是提纲。文字超过规定数量,分拆为两篇。
学习成效: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领域
鲁子问
华中师范大学
基本内涵
怎样的学习更有效?
怎样的学习更有效?
学习成效的定义
学习成效(Learning
effectiveness)是学习者学习行为的综合学习结果与实现这一学习结果所付出的综合学习成本之比,即单位学习成本的综合学习结果(Sammons,
P., 1995; Dusick, D. M., 1998; Bourne, J., 2000; Sexton, M. B.,
2003; World Bank, 2003,鲁子问:2009等)。
学习成效研究是对教学、学习是否达到有效、达到怎样的有效程度的分析。
学习成效公式
OLO=Overall learning outcomes
OLC=Overall learning cost
综合学习结果
有效学习的目的是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成效的基本要素是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的评价,也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learning
results),其实主要是考试成绩(test results)。这是学生的学习发展,主要是知识、能力的发展。
当然,学习结果不只是学习成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要素是学生的情感发展,主要是学生的满意度(learner
satisfaction),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满意度、对自己学习成绩的满意度、对投入的学习成本的满意度等。
有人认为教师满意度也应是一个要素。我们认为,在研究学习效度时,我们就应只考虑学生满意度,教师满意度应在教学效度中研究分析。
综合学习成本
学习成本一般包括学习时间、学习精力的投入,也包括学习资源的选择使用。
当然还有包括学生的学习情感成本,如学习的倦怠、满足感的放弃或者失去。
发展历程
发展历程概述
对于学习是否有效的思考自古有之。不过系统的研究却从20世纪后期才开始。
学习成效概念起于1970年代,迄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
我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学习成效研究成熟于台湾地区(2005年出现一批各层次、各学科的学习成效研究成果)2006年以后,全国陆续出现学习成效研究
2007年大陆第一篇学习成效的学位论文完成
2008年国家教育部批准第一个学习成效研究项目“中小学英语学习成效实验研究”
萌芽成长期
1975年美国学者Charles E. Watson在《大学杂志》上发表了“案例教学与学习成效”(The Case-Study
Method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一文。
作者在该文比较了案例学习法和教授法的学习成效的差异,作者的研究发现,两种方法在知识教学上都同样有效,但案例教学在运用能力培养上非常明显地表现得更加有效。这篇文章是对学习成效的早期研究成果。他随后的研究主要在管理学与管理教育领域,一直非常关注学习成效研究,尤其是企业培训的学习成效研究。
1978年,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出版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一书。
全书收录20篇论文,基本都是关于高等教育有效学习的文章,如:
高等教育的效率
教学如何有效
走向更高效的教学
学习效率与学习地点
高校教学、知识的效率与有效性
有效的效率
效率与有效的悖论
1982年,丹佛大学开始为残疾学生提供帮助他们提升学习成效的专门指导,几经发展,后更名为“学习成效项目(Learning
Effectiveness Program)” 。
2007年,丹佛大学已经庆祝了该校LEP25周年,很多残疾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对于丹佛大学的这一对他们不可或缺的项目表示了真诚的感激。
1987年,美国密尼苏达大学的Karl A. Smith在Engineering Education (77, 274-279)
发表了“教育工程学:采用启发式教学促进学习成效与效率”(Educational Engineering: Heuristics for
Improving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一文,对如何提升学习成效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采用启发式教学的建议。
Smith教授现在美国普度(Purdue)大学任教,是美国非常著名的工程教育专家,长期致力于学习成效研究,到现在仍然在不断研究合作学习、积极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提升学习成效的方法和路径。他不仅著作颇丰,而且他1987年发表的上文一直到现在仍然被广泛引用。可以说,他对学习成效的长期、深入研究发展了美国工程教育,也发展了学习成效研究。
系统发展期
1995年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出版了Pam Sammons, Josh Hillman, Peter
Moretimore编写的Key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Schools: A Review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没有直接研究学习成效,而是研究有效学校教育,其核心仍然是学校成效。
该书提出有效学校教育不仅是要有明显的学习成绩,还应有附加值(added value),而且提出了比较详细可行的评价标准。
本书对于学习成绩以外的内容的关注,使学习成效的研究发展到新的领域。
1997年,圣托马斯大学的Philip H. Anderson; Leigh
Lawton在《商业模拟与体验学习进展》(Volume 24,
1997)发表了了“模拟学习成效展示:进展与方向”(Demonstrating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Simulations: Where We Are and Where We Need to Go)。
该文研究了管理学的学生进行模拟练习的学习成效,提出学习目标的金字塔结构、基于目标的评价、目标变量有利于提升学习成效,分析了一些制约学习成效的因素。
1998年,美国的企业管理人员Keri R Brewer, Daniel L
Wann在《社会行为与人格》上发表了“作为模型性格功能的观察学习成效:社会力重要性调查”(Observational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s a Function of Model Characteristics: Investigating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Power)一文。
该文从观察学习角度和社会力量方面对学习成效展开研究,表明社会力量是影响行为的有效工具,这种力量可以通过微妙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可在行为上产生重大的不同,可以影响教学和管理行为。
1999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布大学的Mark
文章综合分析了作者选择的一批远程教育学习成效的相关论文,认为当今对远程教育的研究过于强调了科技的不现实的可能性以及科技能发挥和基于课堂的教学同样作用的潜力,很少有文章讨论远程学习对在强化教学方面的补充和实际作用,提出远程教育学习成效的研究应更多关注学习本身。
1999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Constance A. Steinkuehler和Sharon J.
Derry出版Strategies for Assessing Learning Effectiveness的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对学习成效,特别是教学和科技方面的学习成效作出评价,并提出了一系列评价方法。有辩论推理评价,态度调查,实例研究,合作实践评估,心理模式分析等,能够提供重要的信息。
本报告系统介绍了学习成效的评估原则、策略和方法。
这份报告后来有多项后续研究。
1999年斯隆大学召开在线学习网络学术会议,会后出版了John
Bourne编辑论文集《在线教育:学习成效与成员满意度》(On-Line Education :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Faculty Satisfaction : Proceedings of the 1999
Sloan Summer Workshop on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
这部论文集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对于在线学习的学习成效研究进展,尤其是明确地把满意度作为学习成效评价维度。
2001年,John Bourne出版了第二部探讨在线教育学习成效的论文集:《在线教育:学习成效、成员满意度、与成本成效》(On-Line Education, Volume 2 : Learning Effectiveness, Faculty Satisfaction, and Cost Effectiveness: Proceedings of the 2000 Summer Workshop on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不仅进一步对在线教育的学习成效展开了研究,而且明确关注了学习成本的有效性。
2002年,纽约州立大学的Peter Shea,Eric Fredericksen, Alexandra Pickett, William Pelz, Karen Swan等教授发表了《纽约州立大学学习网络学习成效评价》(Measures of Learning Effectiveness in the SUNY Learning Network)的报告,几千名学生参与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纽约州立大学的学习网络非常满意,这一系统对于高层次的学习非常有益,尤其是对于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非同步互动社区非常有帮助。
2003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Mildred B. Sexton完成博士论文《全年教育对出勤、学术表现、行为范式影响的案例研究》A Case Study of The Effect of Year Round Education on Attendance,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Behavior Patterns”,这是一部教育学教育领导与政策研究专业的博士(Doctor of Education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Policy Studies)论文,作者对美国一所中学113名学生中87名接受全年教育模式(一年分成4个学期,每个学期学习一段时间,然后放假一段时间)与26名接受传统学期模式(两个学期)的学习效果的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全年教育模式与传统学期教育模式在学生初期、阅读、数学、写作等学科的学术表现和行为范式上,都没有足够明显的有意义的变化,作者随后就此提出了7条建议。这部博士论文对一项教育改革项目的学习成效进行了综合研究,在评价学习成效的方法、研究范式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
2003年,Donna Dunning出版了《四种气质与学习关系速查:提升学习成效的使用工具与策略》(Quick Guide to the Four Temperaments and Learning: Practical Tools and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Learning Effectiveness),对提升学习成效的实用方法了深入、全面的介绍。作者指出,在这样一个迅速变革的时代,要取得成功,就必须成为一个有效的终身学习者。作者在本书设计了互动检测表,用于检测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然后对每一种学习风格提出了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学习地点等。
2003年,Meridith Wentz发布了他与Jane Henderson, Dan Riordan, Donna Albrecht, Clark Leeson, Buergermeister等人合作完成的《学生视野的学习成效:笔记本电脑评价结果监测报告》(Learning Effectiveness from a Student’s Perspective: A Laptop Assessment Outcome Monitoring Report))的调查报告,对威斯康辛大学的学生在课堂内外使用笔记本电脑进行学习的成效进行了调查分析。这一报告很具体,而且非常详细地列出了学生使用笔记本电脑在课堂内外进行学习的主要活动,对于设计基于计算机的课程课件提供了非常的工具选择理据,75%的学生利用电子黑板、电子邮箱、网页等网络工具学习课堂知识;学生在课内和课外使用笔记本电脑最经常的行为是浏览PowerPoint的演示。
2003年,美国企业培训专家Michael Brannick发表了《学习成效评价》(Measures of Learning Effectiveness)的文章,论述了企业在对员工的培训中利用测试工具的重要性,并表明完整系统的测试工具和方法不仅为证明培训的有效性提供数据和支持,并能因此为企业带来真正的巨大的利润。尤其是运用数理方法计算学习成本和学习收益的方法。当然,这一方法主要适用于企业的培训。
2003年,肯塔基州立大学的Karen Swan教授发表了“在线学习成效:研究告诉我们什么”(Learning
Effectiveness Online: What the Research tells
us)的综合研究报告,他分析了149部相关著作和;论文,针对很多人认为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没有显著区别的关键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虽然在线教学环境在对学习成果的产出上和传统的面对面的教学的效果大体相同,但是在线教学手段的特性可以承受或约束各种特殊的个性化学习方式,而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无法满足这种个性化的不同学习方式。
广泛运用期
2004年,台湾师范大学许佩棋发表“PBL于网路学习成效评估”的研究报告,介绍了作者进行了一项PBL(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实验的结果,指出:实验组专题报告、作业项目反应、个别项目反应各个方面的成绩都显著优于对照组。
2004年,台湾台北双园小学林欣玫发表“影响数位学习学习成效相关因素研究”的论文,从一个小学教师的视野综合说明了影响学习成效的学生、教师和计算机三方面的因素。
2005年,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生徐富明等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表“教师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自我导向学习准备度与学习成效研究”一文,作者的研究发现:教师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具有较好的自我导向学习准备度,这有利于他们取得更高的学习成效。
2005年,台湾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周斯畏教授等《计算机辅助学习》(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发表“网络虚拟学习环境的学习成效:学习者控制视角”(Learning Effectiveness in a Web-base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 A Learner Control Perspective)的论文,文章明确指出:利用科技手段辅助学习的学生比在传统的学习条件下学习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好,并且在电脑的使用能力和水平,满意程度,学习环境上都优于他们。
2005年,台湾中原大学林家圣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利用模糊类神经网路模型进行学习成效预估》,作者的研究发现:将资料预测的方法运用到对教学学习的研究,证明资料预测法对于学生成绩的预测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准确度。
2006年,华东交通大学胡丹在《华东交通大学学报》发表“语块与英语学习成效—基于英语演讲课的教学实践”一文,文章介绍了作者把语块学习用于英语演讲课的教学实践的方法,通过提高受试者语块意识,强化输入和输出,提高学习效率,作者的调查发现:96.2%的受试者认为英语语块学习时对阅读理解有促进,其中认为促进作用大的占57.4%;98%的受试者认为对口头表达有促进作用,其中认为促进作用大的占83.3 %;只有1.85%的受试者认为促进作用不大;100%的受试者认为对写作有帮助,其中认为作用大的占75.9%。
2006年,台湾淡江大学徐新逸教授和郭盈芝研究生完成“中小學教師遠距進修之學習參與度及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研究报告,作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应用远距教学方式的学习者登入平台学习次数越多,或者教材下载次数越多,或者参与学习讨论篇数越多,期末分数也相对较高。还表明学习者参与度对于学习成效有部分的预测结果。
2006年,台湾中原大学赖美娟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合作式概念构图在国小四年级自然科学习之研究》,作者的研究发现:采用渐进式的方法实施合作式概念构图,有利于促进国小自然科学习成就、学习保留及学习态度之发展,可作为未来国小教师实施自然科教学之参考。
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王昭君完成硕士论文“影响网络学习成效关键因素探究—以《经济学原理》网络课程为例”,该论文指出: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以其灵活性、方便性风靡全球。在我国随着网络教育规模扩张阶段的结束,学习成效成为网络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探究如何提高网络学习成效,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该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以计量方法探讨影响网络学习成效各关键因素。通过文献分析,本研究提出网络学习成效评估指标—学习满意度、学习成绩;以及影响网络学习成效的四大关键要素—学生特性、网络课程特性、学习平台特性和教学互动。
王昭君在其理论基础上,以2006秋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行政管理专业选修《经济学原理》的学生为样本,采用调查问卷和内容分析法了解目前网络学院的教学现状并获得资料数据。利用相关分析法测定各影响因素与网络学习成效之间的相关程度,最后采用回归分析法建立网络学习满意度和学习成绩的影响因素模型。
王昭君的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课程特性—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学习平台特性—学习平台认知有用性对学习满意度和学习成绩都有显著性影响;网络课程特性—课程弹性只对学习满意度有显著性影响;而其他影响因素对学习成效没有显著性影响。
该论文最后指出了四大影响因素与网络学习成效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揭示了这种关系对网络教育实践的启示,给网络学习者、任课教师、助教、网络教育学院提供了一个参考方案,以改善网络教学环境,提升学习成效。
2007年,台湾彰化大学的Tseng-Chih Chang, Farn-Shing Chen与美国得克萨斯科技大学的Chia-Lin Chang, Yelin Su发表了“运用在线互动英语系统提升8年级学生英语学习成效”(Enhancing the English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8th Grade Students Using an Online Interactive English System)的论文,作者的研究发现:通过网络互动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结合来学习英语的学生,比只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学生学得更好。同时,互动学习可以鼓励他们学习英语,并加强他们的听力和阅读能力。以网络为基础的学习体系显然是学习英语可以使用的有价值的途径。
2007年,台湾嘉义大学研究生陈国蕙和洪志成副教授合作完成“‘案例教学策略’对商职民商法课程学习成效之影响”的研究报告,结果发现:让学生合作解答案例题与让学生合作编写案例题二种教学策略都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互动与学习策略方面的提升,而“合作编写案例题”教学策略成效较优。在学习成就方面,“合作编写案例题”可以提升学习成绩,而“合作解答案例题”则不能。
2007年,台湾中原大学邹佳芬完成其硕士学位论文:《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科学学习成效影响之统合分析》。作者的研究发现: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科学学业成就、对科学的态度、科学本质、过程技能和探究能力的成效优于传统教学法的成效,但对学生科学态度的部分则无显著差异。作者随后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