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太极精舍
太极精舍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7,150
  • 关注人气:20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式太极拳32目(老谱)

(2023-02-28 14:18:14)
标签:

健康

教育

体育

分类: 太极理论

八门五步

掤南,捋西,挤东,按北,採西北,挒东南,肘东北,靠西南——方位。

坎,离,兑,震,巽,乾,坤,艮——八门。

方位八门,乃为阴阳颠倒之理,周而复始,随其所行也。总之,四正四隅不可不知矣!

夫掤、捋、挤、按,是四正之手,採、挒、肘、靠,是四隅之手。合隅正之手,得门位之卦。以身分步,五行在意,支撑八面。

五行者,进步火,退步水,左顾木,右盼金,定之方中土也。

夫进退为水火之步,顾盼为金木之步,以中土为枢机之轴。怀藏八卦、脚跐五行,手步八五,其数十三,出於自然,十三势也。名之曰:“八门五步”。

八门五步用功法

八卦五行,是人生成固有之良,必先明“知觉运动”四字之本由。知觉运动得之後,而後方能懂劲。由懂劲后,自能接及神明矣!

然用功之初,要知知觉运动,虽固有之良,亦甚难得之於我也。

固有分明法

盖人降生之初,目能视,耳能听,鼻能闻,口能食。颜色、声音、香臭五味,皆天然知觉固有之良;其手舞足蹈於四肢之能,皆天然运动之良。思及此,是人孰无?

因人性近习远,失迷固有。要想还我固有,非乃武无以寻运动之根由,非乃文无以得知觉之本原,是乃运动而知觉也。

夫运而知,动而觉;不运不觉,不动不知。运极则为动,觉盛则为知。动知者易,运觉者难。先求自已知觉运动得之於身,自能知人;要先求知人,恐失於自己。不可不知此理也,夫而後懂劲然也。

粘黏连随

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也。

黏者,留恋缱绻之谓也。

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

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

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粘黏连随不可,斯粘黏连随之功夫,亦甚细矣!

顶匾丢抗

顶者,出头之谓也。

匾者,不及之谓也。

丢者,离开之谓也。

抗者,太过之谓也。

要知於此四字之病,不但粘黏连随之功断,且不明知觉运动也。初学对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去此病。所难者粘黏连随,而不许顶匾丢抗,是所不易矣!

对待无病

顶、匾、丢、抗,失於对待也;所以为之病者,既失粘黏连随,何以获知觉运动?既不知己,焉能知人?

所谓对待者,不以顶匾丢抗相对於人也,要以粘黏连随等待於人也。能如是,不但无对待之病,知觉运动亦自然得矣,可以进於懂劲之功矣!

对待用功法守中土(俗称站桩)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

掤捋挤按自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

身形腰顶皆可以,粘黏连随意气均。

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

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

身形腰顶

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工夫。

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太极圈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後与前。

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

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

能如水磨催急缓,云龙风虎象周旋。

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太极进退不已功

掤进捋退自然理,阴阳水火相既济。

先知四手得来真,採挒肘靠方可许。

四隅从此演出来,十三势架永无已。

所以因之名长拳,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可离太极。

太极上下名天地

四手上下分天地,採挒肘靠由有去。

採天靠地相应求,何患上下不既济。

若使挒肘习远离,迷了乾坤遗叹惜。

此说亦明天地盘,进用肘挒归人字。

太极人盘八字歌

八卦正隅八字歌,十三之数不几何。

几何若是无平准,丢了腰顶气叹哦。

不断要言只两字,君臣骨肉细琢磨。

功夫内外均不断,对待数儿岂错他。

对待於人出自然,由此往复於地天。

但求舍己无深病,上下进退永连绵。

太极体用解

理为精气神之体,精气神为身之体。身为心之用,劲力为身之用。

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气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诚也。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须臾之间。

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其气意之流行,精神自隐微乎理矣。夫而后言乃武、乃文,乃圣、乃神,则得矣。若特以武事论之於心身,用之於劲力,仍归於道之本也,故不得独以末技云尔。

劲由于筋,力由于骨,如以持物论之,有力能执数百斤,是骨节、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体之有劲,似不能持几斤,是精气之内壮也。虽然若是,功成後犹有妙出於硬力者,修身、体育之道有然也。

太极文武解

文者,体也;武者,用也。文功在武用於精气神也,为之体育;武功得文体於心身也,为之武事。夫文武尤有火候之谓,在放卷得其时中,体育之本也。文武使於对待之际,在蓄发当其可者,武事之根也。故云:武事文为,柔软体操也,精气神之筋劲;武事武用,刚硬武事也,心身之骨力也。文无武之预备,为之有体无用;武无文之侣伴,为之有用无体。如独木难支,孤掌不响。不惟体育武事之功,事事诸如此理也。文者,内理也;武者,外数也。有外数无文理,必为血气之勇,失於本来面目,欺敌必败尔!有文理无外数,徒思安静之学,未知用於采战,差微则亡耳。自用於人,文武二字之解,岂可不解哉。

太极懂劲解

自己懂劲,接及神明,为之文成,而后采战。身中之阴,七十有二,无时不然。阳得其阴,水火既济,乾坤交泰,性命葆真矣。

於人懂劲,视听之际,遇而变化,自得曲诚之妙形。着明於不劳,运动知觉也。功至此,可为攸往咸宜,无须有心之运用耳。

八五十三势长拳解

自己用功,一势一式,用成之後,合之为长;滔滔不断,周而复始,所以名“长拳”也。万不得有一定之架子,恐日久入於滑拳也,又恐入於硬拳也,决不可失其绵软。周身往复,精神意气之本,用久自然贯通,无往不至,何坚不摧也!

於人对待,四手当先,亦自八门五步而来。跕四手,四手碾磨,进退四手,中四手,上下四手,三才四手。由下乘长拳四手起,大开大展,炼至紧凑,屈伸自由之功,则升至中、上成矣。

太极阴阳颠倒解

阳:乾、天、日、火、离、放、出、发、对、开、臣、肉、用、气、身、武、立命、方、呼、上、进、隅。

阴:坤、地、月、水、坎、卷、入、蓄、待、合、君、骨、体、理、心、文、尽性、圆、吸、下、退、正。

盖颠倒之理,“水、火”二字详之,则可明。如火炎上,水润下者,水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则为颠倒。然非有法治之,则不得矣。

譬如水入鼎内,而置火之上,鼎中之水,得火以燃之,不但水不能下润,藉火气,水必有温时。火虽炎上,得鼎以隔之,是为有极之地,不使炎上,炎火无止息,亦不使润下之水永渗漏。此所谓水火既济之理也,颠倒之理也。

若使任其火炎上水润下,必至水火必分为二,则为火水未济也。故云:分而为二,合之为一之理也。故云:一而二,二而一,总斯理为三,天、地、人也。

明此阴阳颠倒之理,则可与言道;知道不可须臾离,则可与言人;能以人弘道,知道不远人,则可与言天地同体。上天,下地,人在其中矣!

苟能参天察地,与日月合其明,与五岳四渎华朽,与四时之错行,与草木并枯荣,明鬼神之吉凶,知人事兴衰,则可言乾坤为一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也。

夫如人之身心,致知格物於天地之知能,则可言人之良知良能,若思不失固有其功用,浩然正气,直养无害,攸久无疆矣!

所谓人身生成一小天地者,天也,性也;地也,命也;人也,虚灵也,神也。若不明之者,乌能配天地为三乎?然非尽性立命,穷神达化之功,胡为乎来哉。

人身太极解

人之周身,心为一身之主宰。主宰,“太极”也。二目为日月,即“两仪”也。头像天,足像地,人中之人及中脘,合之为“三才”也。四肢“四象”也。肾水,心火,肝木,肺金,脾土,皆属阴;膀胱水,小肠火,胆木,大肠金,胃土,皆阳矣,兹为内也。

颅丁火,地阁、承浆水,左耳金,右耳木,两命门土,兹为外也。神出於心,目眼为心之苗。精出於肾,脑肾为精之本。气出於肺,胆气为肺之原。视思明,心动神流也。听思聪,脑动肾滑也。鼻之息香臭,口之呼吸出入。水咸,木酸,土辣,火苦,金甜及言语声音。木亮,火焦,金润,土塕,水漂,鼻息、口吸呼之味,皆气之往来肺之门户。肝胆巽震之风雷,发之声音,出入五味,此言口目鼻舌神意,使之六合,以破六欲也,此内也。手足肩膝肘胯,亦使之六合,以正六道也,此外也。眼、耳、鼻、口、大小便、肚脐,外七窍也。喜、怒、忧、思、悲、恐、惊,内七情也。七情皆以心为主,喜心、怒肝、忧脾、悲肺、恐肾、惊胆、思小肠、怕膀胱、愁胃、虑大肠,此内也。

夫离:南正、午、火、心经;

坎:北正、子、水、肾经;

震:东正、卯、木、肝经;

兑:西正、酉、金、肺经;

乾:西北隅、金、大肠化水;

坤:西南隅、土、脾化土;

巽:东南隅、胆、木化土;

艮:东北隅、胃、土化火;

此内八卦也。

外八卦者,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上九下一,左三右七也。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此九宫也。内九宫亦如此。

表里者,

乙肝,左肋,化金,通肺;

甲胆,化土,通脾;

丁心,化木,中胆,通肝;

丙小肠,化水,通肾;

巳脾,化土,通胃;

戊胃,化火,通心,後背前胸,山泽通气;

辛肺,右肋,化水,通肾;

庚大肠,化金,通肺;

癸肾,下部,化火,通心;

壬膀胱,化木,通肝;

此十天干之内外也。十二地支亦如此之内外也,明斯理,则可与言修身之道矣。

太极分文武三成解

盖言道者,非自修身无由得成也。然又分为三乘之修法。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成也,中乘即诚之者成也。法分三修,成功一也。文修於内,武修於外。体育内也,武事外也。其修法内外表里成功集大成,即上乘也。由体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事之武而得体育之文,即中乘也。然独知体育之文不知武事而成者,或专武事不为体育而成者,即小成也。

太极下乘武事解

太极之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软之於外,久而久之,自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

所难者,内要含蓄坚刚而不施,外终柔软而迎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无有矣。其功何以得乎,要非粘黏连随已成,自得运动知觉,方为懂劲,而後神而明之,化境极矣。夫四两拨千斤之妙,功不及化境,将何以能?是所谓懂粘运,得其视听轻灵之巧耳。

太极正功解

太极者,圆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圆也。

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方也。

圆之出入,方之进退,随方就圆之往来也。

方为开展,圆为紧凑,方圆规矩之至,其孰能出此以外哉。

如此得心应手,仰高钻坚,神乎其神,见隐显微,明而且明,生生不已,欲罢不能矣!

太极轻重浮沉解

双重为病,干於填实,与沉不同也;

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不一也。

双浮为病,祗如漂渺,与轻不例也;

双轻不为病,天然轻灵,与浮不等也。

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为病。

半者,半有着落也,所以不为病;

偏者,偏无着落也,所以为病。

偏无着落,必失方圆;

半有著落,岂出方圆?

半浮半沉为病,失於不及也;

偏浮偏沉,失於太过也。

半重偏重,滞而不正也;

半轻偏轻,灵而不圆也。

半沉偏沉,虚而不正也;

半浮偏浮,茫而不圆也。

夫双轻不近於浮,则为轻灵;

双沉不近於重,则为离虚,故曰“上手”。

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手”,

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

盖内之虚灵不昧,能致於外气之清明,流行乎肢体也。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徒劳掘井不及泉之叹耳!然有方圆四正之手,表里精粗无不到,则已极大成,又何云“四隅出方圆”矣。所谓方而圆,圆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太极四隅解

四正,即四方也,所谓掤、捋、挤、按也。初不知方能始圆,方圆复始之理无已,焉能出隅之手矣!缘人外之肢体,内之神气,弗得轻灵方圆四正之功,始出轻重浮沉之病,则有隅矣!譬如:半重偏重,滞而不正,自然为采挒肘靠之隅手。或双重填实,亦出隅手也。病多之手,不得已以隅手扶之,而归圆中方正之手;虽然至底者,肘靠亦及此以补,其所以云尔。

夫日后功夫能致上乘者,亦须获采挒而仍归大中至正矣!是四隅之所用者,因失体而补缺云云。

太极平准腰顶解

顶如凖,故云“顶头悬”也。两手即平左右之盘也。腰即平之根株也。“立如平凖”,所谓轻重浮沉,分厘毫丝则偏,显然矣!

有准顶头悬,腰之根下株。(尾闾至囟门也)

上下一条线,全凭两手转。(圈)

变换取分亳,尺寸自己辨。

车轮两命门,一纛摇又转。

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便。

满身轻利者,金刚罗汉炼。

对待有往来,是早或是晚。

合则放发去,不必凌霄箭。

涵养有多少,一气哈而远。

口授须秘传,开门见中天。

太极四时五气解图

太极血气根本解

血为营,气为卫。血流行於肉、膜、络,气流行於骨、筋、脉。

筋、甲为骨之馀,发、毛为血之馀。血旺则发毛盛,气足则筋甲壮。

故血气之勇力,出於骨、皮、毛之外壮。气血之体用,出于肉、筋、甲之内壮。气以血之盈虚,血以气之消长。消长盈虚,周而复始,终身用之不能尽者矣。

太极力气解

气走於膜、络、筋、脉,力出於血、肉、皮、骨。

故有力者皆外壮於皮骨,形也;

有气者是内壮於筋脉,象也。

气血功於内壮,血气功於外壮。要之,明於“气血”二字之功能,自知力气之由来矣!知气力之所以然,自能知用力、行气之分别。行气於筋脉,用力於皮骨,大不相侔也。

太极尺寸分毫解

功夫先炼开展,後炼紧凑。开展成而得之,才讲紧凑;紧凑得成,才讲尺、寸、分、亳。由尺住之功成,而後能寸住、分住、毫住。此所谓尺寸分毫之理也,明矣!

然尺必十寸,寸必十分,分必十毫,其数在焉!

故云,对待者,数也。知其数,则能得尺寸分毫也。要知其数,非秘授,而能量之者哉。

太极膜脉筋穴解

节膜、拿脉、抓筋、闭穴,此四功由尺、寸、分、毫得之后而求之。

膜若节之,血不周流。脉若拿之,气难行走。筋若抓之,身无主地。穴若闭之,神昏气暗。抓膜节之半死,申脉拿之似亡,单筋抓之劲断,死穴闭之无生。总之,气血精神若无,身何有主也?如能节、拿、抓、闭之功,非得点(真)传不可。

太极字字解

挫、揉、捶、打,於己、於人,

按、摩、推、拿,於己、於人,

开、合、升、降,於己、於人,

此十二字,皆用手也。

屈、伸、动、静,於己、於人,

起、落、急、缓,於己、於人,

闪、还、撩、了,於己、於人,

此十二字,於己气也,於人手也。

转、换、进、退,於己身、人步也,

顾、盼、前、後,於己目、人手也,

即瞻前眇後,左顾右盼也,

此八字,关乎神矣!

断、接、俯、仰,

此四字,关乎意劲也。

断、接关乎神气也,俯、仰关乎手足也。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

劲、意、神俱断,则俯仰矣!手足无着落耳!俯为一叩,仰为一反而已矣!不使叩反,非断而复接不可。对待之字,以俯仰为重,时刻在心,身、手、足不使断之无接,则不能俯仰也!

求其断接之能,非见隐显微不可。隐微似断而未断,见显似接而未接。接接断断,断断接接,其意心、身体、神气极於隐显,又何虑不粘黏连随哉!

太极节拿抓闭尺寸分毫解

对待之功,既得尺寸分毫於手,则可量之矣。然不论节拿抓闭之手易,若节膜、拿脉、抓筋、闭穴,则难!非自尺寸分毫量之不可得也。节,不量,由按而得膜;拿,不量,由摩而得脉;抓,不量,由推而得筋;闭,非量,而不能得穴。

由尺盈而缩之寸、分、毫也。

此四者,虽有高授,然非自己功夫久者,无能贯通焉!

太极补泻气力解

补泻气力於自己难,补泻气力於人亦难。

补自己者,知觉功亏则补,运动功过则泻,所以,求诸已不易也。

补於人者,气过则补之,力过则泻之,此胜彼败,所由然也。气过或泻,力过或补,其理虽一然,其有详。

夫过补,为之过上加过;遇泻,为之缓他不及,他必更过,仍加过也。补气泻力於人之法,均为加过於人矣。补气名曰“结气法”,泻力名曰“空力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