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陷阱”叫一线城市
(2021-04-06 20:18:29)
标签:
教育 |
分类: 人生选择 |
去年看到网上一篇文章《我们夫妻年入百万,资产千万,却有很深的挫败感
》。其中有一段的内容如下:
安柏算了算,每年海淀区小升初的学生大约2万人,能进六小强的概率,“比中500万彩票的概率高一点”。
2020年中考,北京市的满分是580分,“六小强的录取线是多少你知道吗?560。”安柏说,“等于7门课你一共只能丢20分,作文总拿不到满分吧,那其他学科撑死了只能扣一两分。”
经过安柏的研究,能进海淀六小强的小孩,典型培养路径是这样的:
1岁:一开口说话,就开始中英双语教学;
3岁:能自己看英文绘本,背100首古诗;
4岁:开始学乐理、钢琴、画画;
5岁:奥数学习、思维训练,能做两位数加减法;
6岁:上区里最好的小学,奥数进入创新班,女孩学第二乐器,男孩练一项球类运动;
7岁:钢琴过8级,英语过KET;
8岁:看完《西游记》和《论语》原著,绘画拿全国奖
9岁:钢琴过10级,第二乐器过7级,古诗词和古文背诵到初三水平,球类运动进入区队或者拿到市级比赛名次;
10岁:奥数比赛一等奖,英语拿到PET证书。
为了冲刺海淀六小强,花生两年时间上了3种奥数班,拿了一个奥数二等奖。辅导老师却善意地提醒安柏:二等奖等于没有奖。
怪不得不久前清华的副教授刘瑜说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子女将是个普通人的现实。据张捷的微博中透露的数据,好像北京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中,父母有一个或是两个是北大清华两大中国顶级高校毕业的学生,有近6000人,但北清在北京每年只录取近600个本科生。
几年前,另有一篇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文章:《人才高地的残酷竞争,北京家长的集体焦虑》,其中有如下数据:每年全国985大学本硕博毕业30多万人,到北京工作的大约20%,也就是五六万,但北京每年的一本名额只有一万多个,也就是说,哪怕拒绝非985家长的娃考一本,那北京的985家长们,也得4个里面淘汰3个,才能让娃进一本。甚至“虽然你是北大硕士毕业,但你家孩子可能在北京连高中都考不上”。
上海,深圳也好不到哪里去,家长们压力大得很。如果一流高校在一线城市不能显著增加录取名额,不论教育主管部门如何减负,家长们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
最近看到一个数字,据说上海现在适龄女青年平均只生0.7个孩子。假如上海人不和外地人通婚(外地人毕竟没有上海人富有,一些理念和习惯也有差异在个性张扬的时代这毕竟是婚姻破裂的隐患。所以上海人普遍希望自己子女和本地人组成家庭这也无可厚非),同时所有人都结婚并只结一次婚,孩子的出生男女性别比例1:1。则第一代1000个上海人组成500个家庭,会生350个第二代;第二代组成175个家庭,只能有122.5个孩子的第三代了;第三代组成61个家庭,生42.7个第四代。到第四代,已经是惨不忍睹了。
中国的一线城市普遍在发展上雄心勃勃,要搞这个中心那个中心,要搞这个先进产业那个了不得的产业,但把本地人的生育率搞得这么低。经济发展的目的是发展产业把当地人搞得越来越少吗?但只要大的政策不变,这就是必然的结果。所以一线城市的人,肯定会有很多人和外地人通婚。以前一线城市提供的就业机会和房价,还有不少外地精英有大有机会留在当地,但这个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极少有哪个高校某专业的毕业生,能有较大的概率在接近一无所有的基础之上,能在当地有钱买房,成为合格与当地年轻人婚配的对象。
所以一线城市的中年人甚至是青年人,要有心理准备,自己的子女会“下嫁”或“下娶”,即使结了婚,很有可能不会有第三代(0.7*0.7=0.49,即只有不到一半的概率有第三代),第四代就更渺茫了。自己的事业或许是成功的,自己一生能挣按自己的生活标准可能10辈子都花不完的钱,但这些钱很可能落入自己并不中意的人手中。早知这样还不如不要在年轻时加班出差搞事业,而是早日结婚生二胎。
这样,一线城市外的人,对于子女进一线城市工作并定居的思维,需要冷静,毕竟自己那把老骨头,未必撑得起一线城市老破小的首付。而一线城市的人,或许也不要以自己这一生的老的成功经验来刚性指导第二代。未来中国的老龄化比日本更厉害,只要是个比较勤奋,比较聪明,远离黄堵du等各类硬伤的人,在15年或是更久的未来走向社会后,现在40岁或更年长的人,想得到年轻人的服务,就需要花不菲的代价。所以未来年轻人哪怕有AI,有各种减少劳动力需要的自动化生产(包括养猪),其实过上比较好的生活付出的努力,很可能比现在的社会要少一些。以前在一线城市装空调,送餐,一个月挣一万就是神话,但现在就是现实。普通,甚至是中低端劳动力待遇的大幅改善,恐怕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一线城市的居民,也许把唯一的孩子扔到无序的残酷竞争中,不如多生一两个孩子。
以前有个宋丹丹黄宏的小品,有句经典台词:“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现在时代真的不同了,人的思维不能停留在30年前。30年前年轻人能出国,那算是万里挑一。但现在呢?出国当然是去西方,西方人对中国人有深入骨头的偏见,美国的华人终生教授就几百人,隐形天花板高高在上。要是20年前那个收入差,有隐形天花板也就忍了,但现在高端人才的收入,西方可能真不如中国。一出国,父母基本上是“失去”这孩子了,出国和子女定居概率极低,在国内有病有灾子女是指望不上了。反观废材二代,也许只是读了职高,但在本地就业,收入也许不高,只能报个低价旅游团,但父母能时常见到,第三代还要父母带,带自己的第三代到底是受罪还是享受?于是当年培养出天才独生女的人,面对40年前曾经三本考不上但如今三代同堂的邻居,会不会想起祥林嫂的名言:“q我真傻,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