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大戒律回避巨亏风险(一)

(2021-03-29 19:56:31)
标签:

股票

分类: 房产、股票、基金投资


股市为首的金融投资(或投机),如同打仗或做生意一样,要每次必胜,除非只有非常少的实践机会就见好就收永远退出,否则遭遇失败是必然的。世界有名的几个投资大师,大亏的经历并不少见。去年巴菲特经验这么丰富的人,还在航空股上第二次摔跟头(上世纪80年代投资航空股受挫后曾说过不能投资2个轮子上的行业),而且在股价上涨前退出。投资亏损很正常,只要是理念正确,有经验有方法有耐心,长期赚钱是大概率事件,暂时的亏损不算什么,市场吃我的早晚要吐出来,但如果是犯了大错,面临巨亏,很可能就要被迫退出赛场,有些人能不能见到下个季度的太阳都不是100%的概率了。

 

如果避免巨亏?可以参考遵循以下五大戒律:

 

一是不熟不做。历史上曾有几个据说是常胜将军,从不打败仗,比如刘秀手下的耿弇,和李世民手下的李靖。这样的常胜将军,无非是平时练兵时就已经确立对敌军的优势,战时,在后勤、情报,和战略布局、战术指挥上进一步建立优势,想失败,都要依赖于坏运气。做生意,如果只选胜率大,自己熟悉的行业,和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交易对手,也可以大幅减少亏钱的概率。但金融投资,面对的不是一两个看得见、听说过甚至交过手的对手,而是成千上万不熟悉但通过手中的资金就可以投票影响市场走势的对手,而且金融市场意外事件突发。以美国为例,曾看到央视的报道,好像如果在交易现场或是新闻报道中,出现有男人掏出戒指向女人求婚,就是一个好兆头,市场就会上涨。这个说法当然很荒唐,但当时我看到这个新闻时,市场因为这2个小人物的小事,真的出现了大概1%以上的大涨,但很快第二个交易日就基本跌回去了。虽然市场很大,但只要只把钱投入到自己熟悉的行业、产品、公司中,就大幅提高了自己的胜率。

中国知名的期货牛人傅海棠,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就从几万元的资金做到了几亿,有人羡慕他的好运气。我看了他写的书后,感觉运气是有的,但他的成功是有必然性的。他在期货行业成功前就通过逆周期种大蒜、养猪,包括收购黄金、狗皮,有了很长期的社会实践,形成了自己的交易、经营哲学。尤其他在大概是2008或是2009年做多棉花这次大行情前,广泛自费在很多市县的棉花产区调研,掌握了一手数据。

金融市场的行情,本来就受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还不熟悉自己入手的品种,这就是不看地图,不带通迅,不带补给,不带防身工具,就进入可可西里的自杀行为。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概2011年前后,当时稀土很热,有传闻某公司和赣南稀土入主有关,但公司从未发过相关的公告,仍有人满仓加杠杆买进,自然亏得一塌糊涂。后来有记者去另一个暴跌军工股的公司采访,又是一个可以融资的标的,结果碰上上次那个涉稀土概念公司的巨亏投资人也来叫曲。但这厮完全不认为自己是在赌博,声称自己是价值投资。

 

二是避免高杠杆。最近两天据说某韩国人的基金,长期以4倍的杠杆单向做多美国上市的中概股。结果最近因为教育和电子烟两大行业集中有利空,相关上市公司大跌,于是据说这公司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的最大单日亏损,好像还把不少国际知名的大券商一起拖下了水。

要不要搞杠杆,这就和中医、转基因一样,只要一提到,就如同往油锅里泼了100毫升水一样,因为分歧太大。我个人最近5年一直在做杠杆,但做杠杆是很多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一是只在低风险、低波动率的品种上加杠杆;二是加杠杆的成本要低,我做的股指期货多单,就不是低成本了,而是负成本;三是杠杆倍数不能太大,我一般加杠杆的持仓市值不超过自有资金的50%;四是在低风险的情况下加杠杆,就比如只在茅台300元股价时加杠杆,而不在2000元以后加杠杆;五是要把功课做透,全面避免韭菜的各类特征。

中概股这个词,恐怕至少有15年了,我印象中因为美国市场的投资人,对中国是缺乏最基本的了解的,所以对中国的上市公司因为各种原因(比如浑水的报告、对中国经济前景的转向等),市场的信心往往是大起大落,股价同样如此。对于这种高波动率的股票,单方向高杠杆做多是大忌,搞了点钱就要见好就收,一个数以亿美元资产额的基金,何必像个钱痨一样?当然这么说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金融市场上,盈亏同源,因为人的投资或是交易思想是轻易不会发生变化的(不少人哪怕亏得破产也不会改变赌徒思维)。一个人因为存在重大缺陷的交易思维赚了大钱,大概率只会想以同样的方法赚更多的钱而不是见好就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