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煮决策必然失败的4个领域

标签:
股票科学军事 |
分类: 杂谈 |
最初中国以南的一个国家政局发生较大的变化。全球200多个国家(地区)中,多数执行的是西方的冥煮制度,这些国家(地区)中,多数是失败国家(地区),并且未来根本看不到成功的可能。所有较大的发达经济体中,没有一个在冥煮制之下由发展中经济体成功发展为发达经济体。亚洲四小在经济腾飞的时候根本不是什么冥煮制,西方几个大国也是如此。以色列之类的小国情况非常特殊,其他经济体完全不可能复制。不仅在政治制度中多数国家(地区)实行冥煮制是失败的,而且在以下4个领域中,冥煮的前途可以说是确定的失败,因此基本没有组织搞这种制度:
1、军事指挥。最近2000年,全球涌现过不少杰出的军事人才(名将),留下了极多的辉煌战果,影响了较广阔范围内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决定了数百万人甚至上亿人的命运,提供了无数的电影素材。当然什么是名将,中国人有一套与众不同的评价标准。有充足的后勤补给和优势兵力,打胜一场战争,在中国人看来这根本不是什么名将。以弱胜强,出奇致胜,妙计屡出,战役的过程如梦如幻,这样的将领才是人们心目中的名将。不管是中国的名将,还是外国的名将,难得有不打败仗的时候,不管没有任何一个名将,在自己面对复杂的战前形势之下,会在全军搞冥煮决策,让所有的士兵,或某个级别以上的军官,就战斗的主攻(守)方向、过程、时间、重要岗位将领的任用、情报的获取等决定战斗结果的重要决策上,搞冥煮投票,按投票结果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决策。这种战争的决策制度完全就是个笑话,从未听说任何一个名将这么搞过。实际上多数军队,如果全军投票的结果,是把军费分光,军队就地解散或是投降,这样伤亡最小,赚的钱最多。军事指挥是专业性极强的领域,正确的决策制度,是把不懂战争缺乏经验的人排除在决策体系之外。
2、商业经营。中国史记的货殖列传就有商业经营管理的不少成功案例。我看某乎上有不少关于为什么中国底层人士哪怕辛勤半生仍是生活艰难的讨论。我记得中国某个古籍里,早在近2000年前,就用古文(原话记不得了)说得很清楚了,想赚钱,务农不如做工人(古代是手工业),做工不如经商。人生奋斗的领域都选错了,自然事倍功半。中国广大的底层人士如何选择做农民工人,和自己辛勤的同行竞争,怎么能有显著的优势呢?更何况处于一个没有什么油水的行业?自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企业家。这些企业家除了勤奋之外,经营方向的选择最为关键。不少了不起的企业家虚心听取来自专业咨询公司、高管或是一些官员的意见,但从来没有哪个优秀的企业家,在所有员工中搞投票,根据投票的结果决定企业的重大决策。绝大多数员工就是挣工资混饭吃的,一方面没有主人翁的心态,另一方面水平也达不到优秀企业家的水平,把企业经营的重大决策交给不懂行的广大员工,完全是作死,当然企业破产后也会害了员工。
3、科学研究。如今科研人员要想取得一点成就,比起上世纪前半叶或者是19世纪的科学家要难得多。早年不少科学家只凭自己的奇思妙想,和简单的实验条件,就能拿诺贝尔奖。但现在想搞到科研经费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加上较大的团队合作,在不用操心自己的收入能不能在工作地买房,子女教育等问题的情况下,十年如一日地奋斗,也未必能取得什么重大的进展。科研是高人在水平上全面碾压普通人的领域(所以哪个人被冠以“民科”的标签,他就是个笑话),科研的方向等关键决策,理所应当由真正懂科学的少数科学家来决定。一个于敏的贡献比100个普通核物理学家还要大,而一个普通核物理学家讲核物理,明明说的是中文,普通中国人能听懂五分之一已经是物理学家嘴下留情了。
4、金融投资。全球著名的几个投资大师,重大的投资决策,经典的投资决策,也许有助手在信息收集上对其有帮助,但真正拍板的就是他自己,或自己的左膀右臂。中国或是美国的多数金融机构,哪有不设投资管理委员会的?但集体智慧的结果,往往就是集体不智慧。反正不论是债券,股票,还是大宗商品,多数机构的业绩相当一般。以下是巴顿比格斯的《对冲基金风云录》一书中的一段:
投资决策委员会其实是一种饭碗互保的制度安排,对投资收益率的提高没什么帮助。不同的投资风格、理念、模型,哪怕都能取得长期的良好收益,在一次投决会的表决上,很可能就是互相冲突的。更何况同在一个公司,你老是否决我的投资意见,你是不是和我有杀父之仇?和谐的结果就是和稀泥,但业绩不行也不要紧,因为是集体决策,总不能把所有人都开了吧?
为什么以上只有靠专业人士“独断专行”的4个领域,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排除决策人不负责任的冥煮,而在多数国家(地区)的重大决策上居然搞冥煮,这不是奇怪的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