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家庭1000万可用多久?
(2020-09-23 08:13:57)
标签:
股票信托 |
分类: 房产、股票、基金投资 |
标题是知乎上的一话题。我的看法是,如果擅长理财,不缴智商税(比如各类奢侈品、学区房等)的人,1000万不仅本世纪花不完,而且实际购买力会不断增长。
1000万,买信托,一年7%还是有的,一年70万,假设人民币一年贬值3%,则一年增值40万元,一个不缴智商税的人,即使在一线城市,一年20万也未必花得完。这样1年过后,1000万元就变成了1050万元,当然购买力只有前年的1030万元。
信托会爆雷啊?资金投向就是个瞎子也有办法搞清楚,银行还有破产的呢。国债认购不能持有到期也有可能亏损。要想取得7%的收益率当然要冒风险。问题是人是有脑子的,基本的鉴别风险的活不会做吗?
货币贬值高于3%?我看到有的人说7%以上有的说12%,一看就是没有脑子的人说话。有些XX认为统计局的物价涨幅数据被低估了,这不是个数字多高的问题,是智商问题。一个很多产品能占全球一半的国家能有3%以上的长期通胀?
举个别商品的涨幅说明物价涨幅很大完全就是沙猪的脑子。物价涨幅是成千上万种商品或服务的加权平均价格的涨幅,而不是房地产或是某一种商品。财经这个领域是不需要100以上智商就大概率成为自由王国的领域,可惜专业知识毕竟比写“二”这个字要难一些。
一年20万不够花?不够花就去挣钱,有人1年花1000万还觉得紧巴巴的,只有1000万要想永远花不完就要相应的持续增值能力和控制明日洪水滔天及时行乐的思维。这个世界上考上985大学很难,当个小老板很难,搞科研很难,写一首好诗也不容易(据说蒋有次对他的代笔陈布雷说你看人家毛又写出好文章了,陈忍不住说,人家是自己写的),减肥也不容易,可以说只要是正事做好做成都不容易,唯独吃饭、花钱、消费很容易,消费主义本身就是脑子里有水(可能还是王水)的表现。真有白手起家做成1000万的净资产,也该有这个境界了,各类物质消费就是浮云。当然撞大运挣的1000万没这个境界也正常,希望以后不要凭真本事把钱败光。
当然信托一年7%的收益率是不可持续的,以后能有5%就不错了,那就买入市盈率相当的投资品种,房地产出租、存款、高等级债券,都不符合,玉石、文物、字画需要很高的水平,低估值高分红的股票就可以。再以每40万就找个身份证买门票打新,一年20万是没问题的。加上股票本身的增值和分红,总收益率可能达到10%。
专心找10只左右的公募基金分散投资,长期收益率应该能在10%以上。如果我不会做股票,应该首选基金。尽量中国股市的投资环境很差,但沪深300指数自诞生以来,到目前 年化收益率也在10%以上。中国的公募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大概是15%,不比房价涨幅小。当然选基金也需要一定的眼光。和成熟资本市场公募基金70%跑不赢指数不同,中国因为有贡献了86%交易量的散户(也叫韭菜),所以70%甚至更多的公募基金跑赢这个指数。不相信中国能长期取得10%以上的年回报的人,就是和钱有仇并且没有想象力。
以上几个方法混合使用也可(我有说只买某个信托公司的单只爆雷产品吗?)。部分有潜力的城市,或区域,了解最新的城市规划,通过投资房产增值,机会也是有的。
按以上的思路,如果一年消费控制在20万,现金的年化收益率在10%,则只要400万,在3%以下的长期通胀率的情况下,就基本实现了财务自由。400万一年投资收益40万,消费20万剩20万,400万因通胀一年贬值12万,这样一年在消费后另有8万元节余。如果一年消费只有10万元,则300万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