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祖斌:股市新气象

标签:
股票股市 |
分类: 房产、股票、基金投资 |
从1999年2月到今年8月17日为止,我在A股市场沉浮有近20.5年了。不过直到2012年末,我才真正发现了一些可以在市场上游刃有余的方法。当然这些方法其实我早就知道了,但股市中的有效的好方法实在是太多了,真正能重视理解这些方法,并运用到实践中真正地赚到钱,还有一些无形的门槛。
可惜的是,最近一两年,我所知道的部分方法,似乎失效了。下面说说这些曾让我运用到实际的交易中(不管是否赚到钱)的方法:
1、买入市场中总市值最小的一篮子股票。这是我在2014年上半年发现的。也是巧合,当时已经是第一次退休,幻想成为一个金融寄生虫,成天盯着股市行情。有两三天,发现深圳有一只垃圾小盘股,每天都有不错的表现,查一下发现市值只有大概10亿。突然想起有在大概2000年前后,有人说过同事的亲戚,专门买市场上绝对价格最低的股票,收益不错。我突然想到,如果等权买进全市场市值最小的20只股票,应该会有不错的收益。于是用当时还免费的WIND做了一个回测,业绩非常好。在2013年能有100%以上的收益率。如果从2005或是2009年开始,累计业绩能在所有公募基金中排名遥遥领先。于是试验性地买进5只,第二天再买5只,发现平均涨幅每天都能跑赢上证指数一两个百分点。于是就买了20只。虽然没有狠狠搞一把,但前前后后赚了应该在50万元以上。
2、买进市场上市盈率最低的银行股。有人专门做过这个回测,看到测试结果我是很激动的。按这个策略,前两年就会回避半死不活的招行,抄底大涨前的民生银行,2010年以来的收益率,超过所有单只银行股的涨幅。但如果按此策略,在去年或是前年卖出宁波银行,招商银行,买进民生、兴业或是华夏银行,现在只能翻白眼了。
这个策略是暂时失效,还是未来很难再有效,我也说不清楚。让我选择的话,我肯定还是会持有民生、兴业等估值更低的银行股,我不大相信以招行的经营能力,可以长期享受比民生银行高1倍的市净率。
这两年这个策略表现不佳,是因为熊市期间,投资人怕经营上有问题,有负面新闻的银行未来可能有经营风险的暴露。但我个人觉得,银行之间的经营差异不会有太大。
3、一个模型。市场上有各类选股模型,我目前最看重的一个,在2010年到2016年,有非常好的表现,但2017年以来,表现相当一般。从下表(第二列是策略全年业绩,第三列是沪深300指数的涨幅)可以发现,在2010年-2017年,只有1年亏过钱,其他年份每年收益率都在15%以上,并且每一年都大幅跑赢沪深300指数。我是2016年知道这个模型的,结果2017年收益率只能和300指数不相上下,而2018年表现尚可,2019年居然收益率只有300指数的不到一半。我在雪球网的第二个模拟组合,就是以这个模型为基础的。
那么这两年A股市场到底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变化,有哪些新气象?
1、即上文说的,重组股伤了投机人的心,重组被限制外。以前吹的牛,发过的疯,需要还账,以不少垃圾股的估值水平,恐怕再跌三分之一也很正常。
2、打新门票效应。中国股市当然很烂,经济明明比多数国家要好,但股市比多数国家都要烂,但中国市场也是有红利的,就是打新。最近几年我们不记得有任何新股第一天上市是下跌的,好象99%以上都是大涨44%,第二个交易日开始连续涨停。打新是免费的彩票,中一手一般收益都在万元以上,还不缴税。于是打新门票就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对于不少追求稳定收益的人,工行建行当然比兴业民生浦发好,这很可能就是最近几年大银行表现强于股份行的重要原因。
3、外资对市场的搅动。不知不觉,外资的持股,已经接近或超过公募基金了。外资对各类重组股,垃圾股,小盘股的炒作,多半认为是脑子有病。成熟市场的资金,关注中长期收益,不关注短期波动,关注业绩,不关注概念。这样,茅台、平安这样的股票2017年大涨特涨,2018年调整有限,2019年继续大涨,让A股市场的价值投资者笑弯了腰。A股市场的各种歪理就需要外力来上一课。2013年前后,当时的证监会老大说蓝筹股出现了罕见的投资价值,但2013年沪深300指数跌了7%,创业板指数大涨80%以上。那些拿着格力,上汽,平安,茅台的人找谁说理去?我记得我2012年,在终于发现一些好方法后,想在2013年迎来收获年的,结果全年几乎就是零收益。
既然2013年这种成长和价值本已不合理的估值差异能进一步拉大,则这两年原本原理上可行,逻辑上没问题,历史回测表现不错的策略,暂时表现不好,也非常正常。未来A股市场的美股化,港股化,恐怕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不少傻叉对着茅台已经吐了几年酸水了。实际上成熟资本市场,大资金就只能喜欢这类业绩有保障,盘子大于是流动性好,最好也有一些成长性的股票。纳斯达克上轮大行情结束后,90%的股票退市,本轮大行情创历史新高,但60%的涨幅由微软单只股票贡献。很多幻想压中单只重组股下半生会所老模特的思维,要改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