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人生选择 |
第三,一线城市教育和医疗的美梦要早点醒来。
几乎所有认为年青人应该留在或涌入一线城市的建议的重要依据,就是一线城市有其他城市无法想象的全国最好的医疗和教育资源。这当然是事实,不过要仔细分析一下。
医疗的东西是很明白的,不需要多详细的材料。曾在网上看到过一个信息,有人回忆自己老家农村,在建国后的大概60年代,有农民在中央高官来调研的时候,大胆提出能不能开个许可证明让自己去北京看病。在得到了许可后,在北京的大医院治好了病,但当地的医院完全不可能治好这个病。但目前的一线城市的好医院,只要有身份证就可以挂号看病,而不是必须有当地的医保卡。可能有人说,外地人北京看病不方便,要受黄牛的剥削,实际北京的好医院,北京人也往往挂不上号。
为了一线城市的医疗条件,于是特意在那里买房租房长期居住,是不是脑子有病?
这里多说几句健康和看病这个事。网上有张流传很广的照片,有一对老夫妻分别躺在2张相邻的病床了,他们的独生儿子在2张病床前很无奈地抱着头。因为工作在外地,要么在外地挣钱,要么长期留下来,请个1年的假当然是不可思议的。
一年成年人,不为家族成员增加麻烦是最基本的道德,一个人从年青时就要注意身体健康,适当锻炼,而不是到了中年老年把自己很糟糕的健康状况现实地像枷锁一样套住子女的脖子。
这里说个段子:
A:“我失眠多梦怎么办?”
B:“生个孩子吧!保证你一躺下就能睡着!”
A:“我有洁癖怎么办?”
B:“生个孩子吧!随时随地拉你一身都觉得不是脏的。”
A:“我总爱乱花钱。”
B:“生个孩子啊,从此以后买棵白菜都恨不得打个五折,省下来钱给娃买片尿不湿!”
A:“我做事不专心。”
B:“生个孩子吧!保证你上个洗手间都竖着耳朵!”
A:“我脾气不好。”
B:“生个孩子,大半夜把你吵醒,都不带发火的。”
A:“总之生孩子,专治这种不服,以及不良习惯,生俩儿去根儿,生仨,永不复发。”
B:“没钱,哪敢生孩子呀?!”
A:“没钱?没钱还敢有那么多毛病啊!”
显然,于期不现实地走退休后在一线城市以较大的未必自己和子女付得起的代价享受较好的医疗条件,不如早做准备,以现在的极小的成本,大幅降低未来的成本。自己年轻时贪图享乐,明明可以生二胎,只生一个,年青时浪费时间,完全忽视身体健康,年老了以此理由拖住正当养孩子、事业起步阶段的子女,实在是不要脸。
再补充一句,上海北京人口合计也就是5000万人左右,4个一线城市也就是1亿人,并且京沪都制订了未来几年人口基本零增长的发展规划,所以能留在一线城市的外来人,必然只是极小的一部分,要面对现实。可以批评一线城市的人口规划不合理,问题是批评的人往往没有决策权。
教育的问题,我感觉几乎95%以上的人完全不了解一线城市的教育,特别是京沪的教育环境。很多人还停留在30年前北京学生没怎么学习就可以上北大清华的年代。
正好有个微博名为“北京塞冬”,微信公众号为“黔财”的人写了一篇数据非常详实的文章,这里引用一些材料。《人才高地的残酷竞争,北京家长的集体焦虑》,链接为:
https://mp.weixin.qq.com/s/S5oB0Zniae0hpbTDTPvd6g
下面是这篇文章中一些比较关键的数据:
北京每年有六七百个清北本科名额,但是每年留京六七千清北毕业生。
每年全国985大学本硕博毕业30多万人,到北京工作的大约20%,也就是五六万(http://bbsnew.netbig.com/thread-2685545-1-1.html)。但北京每年的一本名额只有一万多个,也就是说,哪怕拒绝非985家长的娃考一本,那北京的985家长们,也得4个里面淘汰3个,才能让娃进一本。现在北京每年诞生15万个北京户口的娃,你有没有信心在这些同级家长里面,资产、收入、学历等综合排名前3万,也就是前20%?2016年,北京理科第1.1万名能上太原理工。你作为家长,排北京同级前3万都困难的话,你咋有信心让你娃成为top 1.1万?
北京每年新增的985本硕博数量和北京的高中录取人数差不多。
根据《2015年中国留学白皮书》,已经回国的180万海归中,41.6%在北京工作,而那些希望归国的海归中,计划在北京工作的是29.17%,也就是说,现在每年回国大概40多万海归,其中30%都计划在北京工作。
北京每年留下全国50%的清北本硕博和20%的985本硕博,但北京每年高考的时候,只提供全国10%的清北本科名额和全国2%的985本科名额。北京每年留下的985本硕博,比北京高中招生人数还多。
以上数据没有核实,不过显然如果是事实,北京就不是高考的天堂,而是地狱。幻想有了北京户口子女就可以轻松上211的,这个梦做得有点大了。这么多学霸云集北京,他们的子女不仅继承了他们的智商,父母更知道如何高效地学习。岂是一般人头悬梁就可以PK下去的?
所以,有人透露,北京的一些学生,居然在父母的运作之下,在山东参加高考。这当然是放弃北京户籍,而有了山东户籍。看到这个信息后,我只想到赵本山的一句台词:耗子给猫当三陪,这个世界太疯狂了。
再说上海的教育。这个我也没有深入的研究,正好集思录网站有个贴子,有位上海父母谈了自己的体验,还有不少父母对重庆等二线城市的一点介绍:《上海的义务教育》,链接:https://www.jisilu.cn/question/287496
摘录一个家长的留言:“其实,整个上海的义务教育9年,可以说早已没什么干货。有些名初名小,也只不过是课外拼、超前学的孩子聚堆的地方。而所谓的学区房,绝对是毫无价值的。上海没有一所公办学校,可以通过学校教,孩子按学校的要求用功,让孩子考上较好的大学的。”
深圳和广州的情况不了解,也不打算去了解。总之一线城市的普遍情况是,有钱有志往孩子身上砸钱的家长太多了,所以要想在这种竞争中脱颖而出就比一般城市或省份难得多。不要看这些城市的名校录取率高,但竞争度激烈几倍甚至10倍以上,这样反而不适合一般学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