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祖斌:父母的眼光才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线(一)
(2016-05-25 12:20:49)
标签:
教育 |
分类: 人生选择 |
这些年,北京为首的一些城市学区房暴涨又暴涨,一些家长为子女能上全国闻名的一些小学或是中学抓狂又抓狂,夜不能寐,内分泌失调,精神恍惚而把私密短信选择了群发……前些天,我老婆听说某居上海的女子为了孩子上某几个上海有名的中学,带着孩子上各学校面试、考试,尽管这个孩子学习主动性强,基本上放学前都能完成作业,智商也比较高,但据说小初中数学要达到高等数字的某些领域才有可能进入门槛,结果没有一个学校向这个小学生发出入学邀请。我老婆形容说感觉自己愁得头发都要掉光了。家庭教育的问题,从未为我女儿发过愁,我对子女应该如何走出一条简单、有效、干脆的发展之路,是胸有成竹的。只要中国股市不关门,我女儿按我的投资策略操作,生计根本不成问题。
以下说说未成年子女的培养问题,或许能减轻部分年青父母的精神和金钱负担,更重要的是收获教育成果的概率远大于种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的概率。主要想法如下:
一、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家庭而不是学校
我所认识的比较优秀的青年人,不记得有任何一个人是因为幸运地上了某个学校从一根朽木成了伟器。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和要求,比学校教育重要得多。一些父母长年喜欢打麻将、吸烟、养鱼玩鸟种花,或拚命挣钱以为为子女准备较多的财富是对孩子最大的贡献,却对女子的教育不当回事,就不要怪学校的老师没有像培养亲生孩子一样培养他们。以我父母来说,虽然是都是初中毕业,从小擅长培养子女主动学习的习惯(主要是我妈的功劳),也用一定的奖励机制鼓励考出好成绩(这是我爸的发明)。所以我父母基本上不用为我和我弟来解答某个题如何做,他们在子女教育上非常轻松,平时就是打麻将或是看电视(当然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我在毕业后如何发展上要靠自己,当子女的自然不能要求一个完美的父母。我父母为自己的子女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怎么能奢望他们具有预测未来30年眼光来指导我呢?)。
很多迷信好学校的家长没有搞清楚一个问题,是好学生成就了好学校,还是好学校成就了好学生?什么是好老师,不是把一流的初一生培养成为一流的高一生,而是把二流的初一生培养成一流的高一生。我认为好学校的90%的教师根本不具备这个素质。所以费尽心力,花费巨万,甚至是摧残孩子的天性,终于把孩子塞入所谓的好学校,其实比日本地震后抢购食盐那种盲目高明不了多少。
二、教师的主要责任是误人子弟,教师普遍是没有责任心的
以前的社会,不少老师虽然是因为自己学习能力差才考入当时社会的二三流高校——师范高校(他们自己学习能力就差,又怎么能指望他们的教学水平好到哪里去?),但我感觉我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本科,还是碰到了很多责任心非常强,把学生的成长当作自己责任的好老师。
记得我小学一年级时,班主任就对2个学习很差的学生非常重视,他们一旦在某次作业、考试或是课堂问答中表现好,就会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力表扬,并在课后让他们到自己办公室开小灶。到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时,其中的一个女生数学居然考出了100的满分(以前可能只能考到六七十分甚至不及格)。另一个大一时教高数的江西女教师,曾把我和其他几个成绩差的学生叫到办公室辅导,当然,完全免费。据我的不完全观察,现在的老师非常擅长从学生家长处收取各类费用,对学生是比较失职的。曾有次去某个小餐馆吃饭,等菜的时候看了看店主儿子的小学作业,发现一些明显是写错的答案,老师批改却是对勾。我有个比我小大概五六年的表弟,我毕业后在老家工作时曾和我住过一段时间,当时他上高一,我发现他已经高一了,居然连一些英语的音标都不会读。一般人背单词,都要依赖音标来记忆,可想而知不少音标的发音都不懂,记忆单词有多困难。即使如此,我舅舅为他上某个县城的普通高中,花了8万元(10的前的8万元在当地买的房子现在市价70万元左右)。
早在约2500年前,孔子就知道“因材施教”等基本的道理,有多少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制订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教学方法?不客气地讲,90%以上的教师就是误人子弟。以前某个同事,他儿子素质当然很不错,和他爸爸诉苦老师迫害他。曾有另一同事曾在孩子学校碰到孩子同学家长——北京市某级别较高的官员,被老师训得头不是头脸不是脸的。另有一上海的朋友说,其子女的教师,居然要求家长如何如何做,把学生不具备获得诺贝尔奖能力的责任推到家长身上。变态的教师何其多啊。
三、学校要教学生什么
不少家长和学生片面地以为,学校就是教知识的,数理化语文英语等,不知现在的学校如何看待音乐、绘画、体育,以前的学校能省略就省略。曾看到某学校为了防止学生在学校的各类人身意外事件的发生,干脆课间休息时间也不得离开座位。当然,知识的获得非常重要,否则不能顺利升学,特别是升入理想的学校,教学是比较失败的。然而知识的传授只是当老师的责任之一。
早在唐朝,韩愈就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如果只是教授知识,中国三分之二的教师应该失业,现在网上什么样的知识没有?从《九阴真经》的全文,到核武器的制作方法。以大学教学为例,网上有一流大学的很多免费公开课的视频,不比二三流的教师强吗?我记得上高中时,当时的互络网是一个遥远的神话,各类有价值的信息都比较闭塞,所以一听说同学买了某类参考书,就厚着脸皮借过来,把有用的一些知识点抄下来。我直到高二才接触到以往高考的实题,对照下来,发现自己走了不少弯路。上轮牛市时,看到一些论坛上讲的一些资本市场上的历史材料,和一些股票的投资方法,感觉如获至宝。到现在,我电脑中保存下来没有仔细看过的有价值的投资类资料相当多。总之,互联网时代,学校如果纯粹教授学生知识,这种学上得毫无价值。同样的知识,在风格上获得非常容易,而且自己学习阅读的速度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速度的四五倍,上课纯粹是一种低效率的学习方式。
既然这样,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到底体现在什么方面?主要的价值体现在韩愈说的“传道”上。个人认为,对未成年的学生来说,以下的理念、方法是比较重要的,如果教师能在这些方面能为学生指明方向,提供方向,这些教师就是学生的人生贵人:
学习的方法与能力:我到告别学校约两年前,才听一个学习不错的同学和我爸爸的表哥(一位1960年代的哈工大高材生)说,学习的关键不是掌握知识,而是培养、提高、掌握学习的方法。事实上学校学的东西在社会上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毕业后需要不断学习从未学习过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是学习方法。当然,当时并不明白这个道理,直到毕业后才逐渐明白过来。如果有人能在我小学的时候告诉我这个问题,就算我当时不明白,但在初一的时候就明白,能少走多少弯路?一心想把子女塞到名校的家长,你们确定学校能有效提升自己子女的学习能力?
社会常识:有个叫吴法天的人,做法律类的工作和教学。曾有学生在网上给他留言说,冥煮后杀他全家。现在这个学生毕业后,又回过头来对吴说,当年自己是多么愚蠢。很多社会常识对成年人来说是失忆后不知自己是谁都难以被忘却的知识,但对未成年人来说,就是不知道。为什么马加爵要杀自己的同学,为什么上海某高校的学生要对自己同宿舍的同学下毒?最根本的原因是不尊重自己的同学。有些智商很高,学业一流的学生为什么进入社会后连连碰壁?自己的优越感太强了,伤了同事和领导的自尊心,怎么能不倒霉呢?我早在15年前,就知道毕业后事业比较成功的,往往是学校时成绩排名第10名左右的,而不是前三名。或许就是因为他们因为在了解社会上花了一定的时间,于是学习成绩不是很优秀,但这个时间花得值。
社会常识在网络时代,也许就是一种习惯。我记得多年前,有陕西的一位伟大的父亲想为儿子筹集一笔费用(也许是学费),于是买了保险后自杀。但保险法规定买了投保2年后自杀,保险公司才可以给付保险金。有大学毕业的男人,只因为老婆生了女儿,就打老婆打女儿,只是因为不知道子女性别其实是由男方决定的。我高中时有位同学,他父亲得了癌症(发现得早但也元气大伤),我又知道他父亲常年发低烧。结果在学校发的一张健康类的报纸上发现常年吃退烧药很容易引发癌症。以前大学时看过一篇英语阅读材料,作者讲自己有位大概是姑姑,一辈子单身,很可怜。其实年轻时与一个男人坠入爱河,分手后约定男的要在某个日期前去接她,但到了日期没来。后来作者发现,原来欧洲国家,不同的国家对日期的书写方式习惯不一样,有的是把日写在前,月写在后,有的则相反,于是约定5月4号,容易被误解为4月5号。
这里顺便说说另一个比较流行的做法:让未成年子女去海外上中学或大学,甚至是小学。不客气地讲,这些家长一大半对国外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华人在海外基本是二等公民,有能力让子女出国的,在中国基本上是一等公民,为什么要做这种舍本逐末的事?这样的父母,哪天子女寒暑假回国,对父母说:“你们中国空气真差”,千万不要崩溃。最终因为价值观的差异,或是在国外作为一个二等公民就业定居,最终事实上失去这个子女,千万不要自我定义为人生最终的失败,并最好有此准备,免得抑郁。
社会常识这方面不展开,我的社会常识也很欠缺。我现在都搞不太清楚为什么在某公司打工时最后被领导赶出公司,不过正如《大富翁3》这个游戏中的一句台词说的那样“憨人有憨福”,虽然当时一度面临生活压力,但如果不是因此摆脱了靠特别的人吃饭的状态,结局不敢想象。
情商:情商比智商重要,这几乎成为社会的共识。那么以年青人为主要力量的中国教师界,有多少人有这个水平有效提高学生的情商?最关键的是,学生的情商不是教学考评的指标之一,学校或是教师投入很大也未必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说不定不明真相的家长还反对这类教学内容。于是很多学生毕业后明明挺优秀,薪资和职级与能力与贡献不相称,或是明明条件不错35岁了也单身……
财商:这门学问,其实比情商要容易得多,很容易就能掌握。不过就我最近15年的经历来看,很多明明智商很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突出表现的人,在财商方面水平相当差,最关键的是,很多人明明水平不行,而且比较坚决地拒绝。财富当然不是万能的,但在不违法,不违背自己内心的价值观的情况下,通过对各类金融工具的了解,就大概率地提高了资金的投资收益率,何乐而不为呢?这不是一个水平问题,主要是观念的问题。当然我在学校的时候,从未听某个老师告诉学生如何通过股票、债券、邮票、房地产赚钱。在大概四五年前和同学聚会的时候,不少同学还在比较门槛大概5万元的理财产品如何抢手,其实当时有固定期限的分级A类基金,就能轻易实现6%左右的预期收益率,关键是投资门槛只要100多元。有些同学居然还在股份制银行的总行工作,但根本不知道有这个投资品种。我和我大学同班同学比起来,就是个学渣,但目前这方面,我完全是无师自通,不客气地讲,即使是机构投资者,多数在我看来,就是瞎混。
全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