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投资港股的决策参考之一是国际投行对一些股票的评级。投行对个股的评级,虽然往往有竿见影的效果,导致涉及的股票涨跌。但显然这些意见只能做为一个参考,绝不能仅因此买卖股票。原因如下:
1、相同的公司,投行的评级可能大相径庭。
比如招商银行(3968),2月21日报道说德银调高其目标价2%,为29.72港元,维持“持有的评级”;而2月20日报道说贝尔斯登定招行的目标价为44港元,评级为“跑赢大市”;1月16日报道说美林定招行的目标价为46.10港元,评级为“买入”。
这些评级相差较多,到底该信谁的呢?
2、投行的评级往往有可能是错误的。
如同样是中国银行(3988),07年10月-11月时,雷曼兄弟、高盛对其的目标价和评级分别为:5.43港元,增持;5.90港元,买入。但实际上中行自07年11月初最高的5.27港元一路下跌到2月22日收盘的3.23港元。如果根据这两种评级意见买入,恐怕损失惨重。
3、投行的报道如马上在市场反应,则除非是提前买入或卖出,否则利好或利空报道公布后,投资者面对的将是上涨后的买入价或下跌后的卖出价。
4、投评的评级可能有些不可思议。
如07年10月11日,瑞银把中国神华((1088)目标价从35.15港元陡然提升至101港元。在很短的时间内,在神华基本面不可能发生太大变化的情况下,这种预测确实非常惊人。这个报道参考了国内最高的煤炭公司74倍的市盈率之上,再追加15%的溢价。(实际上港股价格相对于A股,应当是折价而不是溢价)于是85倍的市盈率加上2007年的预测利润,最终得出了中国神华101港元的目标价。对这个结果里昂证券研究部主管AndrewDriscoll公开回应:“如果神华在2008年到101港元,我将穿上超短裙与大家见面。”
5、某些情况下,投行的报道可能别有用心。
2000年11月8日前一周,中国移动(0941)有异乎寻常的沽空出现。11月8日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将中移动目标价从76港元下调到49港元。21日继续降目标为39港元。24日开市前,瑞银华宝声称,信息产业部研究员钱进潮证实将实行手机单向收费。于是中移动一周内跌到39.6港元,比上月下跌20%,市值损失170亿港元。实际上钱进潮只是信息产业部下属单位的研究员,更何况这么大的政策变化,怎么可能由一个研究员来发布?但事前沽空的机构显然可以发中移动暴跌的横财。
实际上,个人看来,国际投行给中国造成的损失比英国人在鸦片战争中得到的好处要大得多。当然,这少不了汉奸和买办的配合。
国际投行对港股的研究报告只能作为投资决策的参考之一,更何况普遍投资者一般是得不到报道全文的,只能看到只言片语的内容简要。巴菲特说:“就算联储主席偷偷告诉我未来两年的货币政策,我也不会改变我的任何一个作为”。投资者应当学习巴菲特不熟不做,排除干扰的投资之道,将投资建立在充分的学习研究之上。对于市场上的信息,应当重客观情况的报道,轻具体的主观评论,并三思而后行。如国际投行的报道是错误的,正好可以将计就计,反向操作。
本文发表于今天的《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