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嵩明花灯变变变(150723新人文工作稿)

(2015-07-24 23:20:28)
标签:

嵩明

花灯戏

历史流变

杂谈

分类: 尝试

Enjoy 私享家

引题:鱼龙 社戏 广场舞
主题:嵩明花灯变变变


《青玉案》(宋词)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她千百度
暮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请到歪(我)家来坐坐》(花灯调)
黄自廉 词 杨文平 曲

远方的妹子城里的哥
请到歪(我)家
来呀来么来坐坐
特色那个小吃
端呀端上来
杨林那个肥酒
紧你呀喝
紧你呀喝

请呀敬呀一起喝
请呀敬呀一起喝
不喝干了
不准梭


        在描写汉族人正月十五赏花灯的文学作品中,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可谓冠绝古今。而这首唱出嵩明人热情好客的民歌小调《请到歪(我)家来坐坐》何以与南宋雄词并列于此?二者之间有何神秘联系?
        当我们在嵩明兰茂广场唱起花灯小曲,扭起慢崴小崴,不知不觉间,竟将千年文化源流跨越时空联结延续,让其成为语言难以形容的人类行为艺术……


团场
        嵩明花灯中最有代表性的集体歌舞,流行于全县各地。旧时灯班演出,多在打谷场或寺庙院坝内进行,观众把表演者团团围在当中,同时该节目一般作为开场节目,起着为整台演出圈定场地和招揽观众的作用,故而称之为《团场》。

古老花灯戏自带灯效

        “年年有个正月正,唐王造下这班灯,男人妆灯像罗汉,女子妆灯赛观音……”这首传唱于嵩明许多村镇的花灯小调《夫妻花鼓》,隐藏着中国古老花灯戏的起源秘密。自隋唐以来,汉族地区广泛流行正月十五放花灯的习俗,辛弃疾《青玉案》中“一夜鱼龙舞”的“鱼龙”,指的正是花灯。
        放灯、赏灯习俗既酬神也娱人,期间夹杂各种文艺表演,如歌舞、杂耍等,是众多中国民间艺术形式的起源,其中就包括主要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各省的花鼓戏,以及流变于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古代中国域内偏远地区的花灯戏。
        花鼓戏主要表现戏剧冲突,唱念做打门类齐全,是比较成熟的地方戏曲剧种;花灯戏则偏重于歌舞和民间音乐,也有表现故事情节的小戏,但人物和故事相对简单。
        花灯戏的重要道具——灯,在演出中颇具存在感:仅开场戏《团场》就用到彩塑八角灯、六角灯、圆灯、虎头牌灯诸多种类,既给夜间演出提供照明,又有装饰作用。花灯戏演起来,往往彩灯飞舞,气氛热烈。
        嵩明花灯戏最初的能源是牛油,后改用蜡烛,现多为电池加小灯泡。

大满扇
        演员使用扇子的基本动作之一。“全握势”执扇,靠手腕和小臂的动律,右扇骨由里向下往上转动一圈,扇成圆形,如此不断反复转动。

嵩明人从来爱热闹

        嵩明花灯爱好者中流传着老辈人为看灯错过栽秧季的故事。据传,民国25年,几十个灯班汇聚嵩明小街,举行传统“绷灯”,也就是不同戏班之间的飙戏大赛。演员们在“灯头”(戏班班主)带领下拿出各自看家绝活,从正月十五鼓劲儿唱到初春!可巧这年春旱,头场雨迟迟不下,被精彩演出摄去魂魄的小街人,竟齐齐误了秧苗下地……
        嵩明自古地处中原入滇的交通要道,明初朱元璋派遣军队进入云南,大量移民到来使得中原时尚小调和嵩明本土艺术很快融合:江苏民歌《茉莉花》与嵩明花灯调《双花鼓》、广西小调《采花调》与嵩明《猜调》、江西民歌《采茶谣》与嵩明《采花调》在曲调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到清朝乾隆年间,嵩明自己的“灯班”遍布各村各镇,农户们以村落组织灯会,农闲排练,正月、二月演出。
为了方便灯会活动和财务保管,很多村庄自建“灯山”:建起公共房屋,作为供奉灯神、日场排练和存放道具所在。至今,嵩明县牛栏江镇阿里塘村的观音寺里完好保存着记录清代民间灯会活动的“灯山碑”。

传统剧目《老徐栽秧》
        徐:王大哥!小李子!一来趁早,二来趁饱,赶快耙田去了!
        王:老徐,你硬是会抓节令哟!
        李:不愧人们都夸你是庄户人家的老把式呀!
        徐:俗话说,节令不饶人嘛,快走快走!

社火 戏台 广场舞

        近日,嵩明县第3届“乔华杯”花灯广场舞大赛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古老的花灯曲调和舞步以参与度广泛的广场舞形式传遍街头巷尾。本文开头提到的《请到歪(我)来坐坐》正是本届大赛的必选曲目之一,由嵩明本土艺术家根据花灯传统曲调重新编曲、填词创作。
        连续举办了3年的花灯广场舞大赛由政府和企业联合推动。今年,由嵩明县直机关及社团协会、嵩阳街道、杨林镇、小街镇、牛栏江镇5个赛区推出86支队伍千余人参赛,引数万观众围观品评。以嵩阳街道为例,参与成员都是辖区内居民,以居委会为单位报名;进入决赛的队伍无论最终名次如何,都将获得6000元由街道颁发的保底奖金。
        从传统社火唱到各村落戏台,再化作全民参与的广场舞,数百年来,嵩明花灯竟然与本土居民的休闲娱乐生活从未分离。

《红灯舞》
        原属礼仪、祭祀性花灯歌舞《团场》,因其艺术形式独特,曾由云南舞蹈家协会访日代表团作为代表节目赴日演出;后经解放军空军歌舞团改编为《红灯舞》,在国内外许多城市演出。

业内人士谈花灯

李国琼(嵩明县花灯舞蹈传承人)
        “嵩明的花灯舞蹈性比较强,比如说,慢崴、小崴,都是把腿夹紧小幅摇摆,有风格明确的地域特色。所以我们嵩明人管跳花灯叫崴花灯。

杨文平(嵩明县花灯音乐传承人)
        “2014年,我们把《我在嵩明等你来》《大家都来把舞跳》编成适合学生学习的花灯歌舞版本,让花灯进入中小学校园,现在嵩明的学生在课间操时跳的是花灯舞。”

李石武(嵩明县文化馆馆长)
        “希望能够通过广场舞这种在民众中比较流行和接地气的方式,把嵩明传统花灯艺术广泛地传播开来、传承下去。”

链接
生存还是死亡?
相关小剧种现状

        据媒体报道,今年7月9日,湖南衡南县原花鼓戏剧团部分演职人员在衡阳市专业剧团新创剧评比汇演上,突然打出横幅,称18年未拿工资,“要吃饭,要生存”。事发后领导下令熄灯,观众纷纷退场,现场非常尴尬。
        舆论普遍认为,湖南花鼓戏演员讨薪事件凸显了地方戏曲剧种生存和发展困境。我国现有国有文艺院团2494个,其中县级艺术表演团体占总数的68%。与国家级和省级文艺院团相比,县级以下小剧团的生存发展尤为艰辛。除了作品形式和内容过于陈旧、创新能力不足、脱离时代文化审美等方面的原因,也与地方戏曲本身的衰弱有关。统计数据显示,1983年全国共有374个戏曲剧种,到2012年已经减少到286个,减幅为23.5%。不少地方剧团面临“团散剧亡”的困境,保护扶持迫在眉睫。

编者的话
        花灯原本就是草根艺术,曾深受民众爱戴。让原本属于民众的艺术形式再次广泛参与社会生活,这是嵩明县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有益尝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