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今夏昆明雨水丰沛,天气凉爽。
雨水多,菌子也多。
妈妈在我家住了小仨月,自学成才变成挑菌子高手:经她老人家手的松茸、鸡㙡、青头,个顶个扎实,切开雪白雪白,几乎没有虫子眼儿。
我怀疑她已经被小菜市卖菌子的摊位拉入黑名单:)因为她每次都上手捏人家鲜货。小摊主,一看这老太太手法这么辣,就用昆明话叫唤:“不能捏不能捏!”
“他说让挑啊,比不让挑的贵!青头菌,17块1两,还从冰箱里另拿一筐,说这些可以挑!我一捏,柄都松啦,连两个都挑不出来!”我妈举着千挑万选的松茸,描述自己差点在菌贩子面前失手之场景。
话说,她家大闺女在可从没这般行家,都是小摊主帮忙往秤里胡噜。于是,水洗就断、切开净虫的菌子纷乱而来,买半斤得扔一半。
所以,姜还是,那啥的,有辣气。
附近小菜市的当家菌子是牛肝菌,一箩一匾的经常出现。此菌有股子邪恶美:刀切处鹅黄,遇空气瞬间变做钢笔水蓝,像活的野兽派画作,纯蓝纯黄的。
牛肝菌生食会中毒。因为担心厨艺不佳发生意外,整个夏天只吃了一次,怕不熟额外在锅里多炒会儿。熟菌片除了鲜美异常,还有微微的酸。
据说黑牛肝,口味小酸。
青头菌吃起来放心多了。
也是切片,与本土某种皱皱的青辣椒大火快炒,菌片软掉后会变得粘粘的,带点小汤汁,舀起来和热米饭同拌,要多好吃有多好吃。
鲜!
因为喜欢清淡口味,炒菌子只比平时炒菜多放一点点油。盛菌子的盘子底儿有丁点油花,这种程度差不多啦。
八月的松茸和鸡㙡,价格每日不同。大体在三百一公斤左右浮动。
松茸用蒸的,切薄片蒸蛋羹或者蒸饭,口味鲜甜。
很迷恋这滋味。
鸡㙡菌洗净撕成丝丝,闻起来没啥特别(它只在充分成熟并即将腐烂时有特殊剧烈的香气),只要入油一炒,便有奇香。云南人擅用此菌炸油,用来拌面拌米线,使人大有食欲。我喜欢用鲜鸡㙡炒蛋,简便。
某年,给爸妈寄过超市售卖的云南特产油浸鸡㙡。他俩把㙡丝吃光,差点把油倒了。好在妈妈向来节俭,转念以㙡油炒菜,连用多日,总算没暴殄天物。
据说,鸡㙡是长在白蚁窝上的。白蚁在巢中为鸡㙡菌传播菌种,让其从蚁巢及周围环境中获取营养;反过来白蚁又从鸡㙡那儿得到它们需要的营养和抗病物质。
原来,鸡㙡是白蚁种植的哇?它们不仅会嗑木头,还从事有机种植业呢。
最近学了个鸡㙡新菜:一头鸡㙡,搭配一头杏鲍菇。都撕成细丝,先炒鸡㙡,再放杏鲍。放糖,放盐,放点味极鲜酱油和鱼露。
单炒杏鲍偏甜,兑上鸡枞同炒,香多啦!
做这道,要火硬锅烫,菇子们入口才有镬气——其“核心竞争力”是,人工养殖的杏鲍菇吃起来有野生鸡㙡味儿。
细思,鸡贼呢。
加载中,请稍候......